• 精选
  • 会员

Ⅴ 外主流舆论:杜甫与包公很忙

2020年5月26日  来源:弱传播 作者:邹振东 提供人:yiju29......

外主流舆论,它与主流舆论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与主流舆论直接对立,一般以无害化的方式存在,有时也被主流舆论批评为低俗、无聊。本书在“舆论的轻规则”一章讨论的很多案例就属于外主流舆论。

舆论的主要功能不是打击敌人,而是争取朋友。争取朋友的目的就是要孤立敌人,如果外主流舆论无害,主流舆论最好的策略就是与它和平共处。主流舆论要把打击的目标最小化,集中力量攻击反主流舆论,因为只有反主流舆论才会直接威胁到主流舆论的地位。这也是舆论战争的智慧。

下面这个案例启示我们,主流舆论把批评的口径放大化,其实得不偿失。

2012年,杜甫还没有“忙”完,包大人又开始“很忙”,[1]很多人狂欢,有些人不满,不少人担忧。正如上一轮恶搞杜甫激怒了某些专家一样,这一回调侃包大人同样让某些包公研究学者很生气。《中国青年报》发文呼吁大家理性和宽容地看待这一系列的“很忙”现象:“教科书中的古人形象忧国忧民、多年不变,不符合流行文化的标准,学生、网友们想要再创造,‘娱乐放松一下’也可以理解。”正如一网友所言:“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压力本来就很大,很多人生活得都很压抑,得轻松时且轻松,整天板着脸岂不是很没有意思。”

其实,“很忙现象”的正向价值不只是“释放压力”,它还有别的积极因素。比如在美国就不可能出现“杜甫很忙”,最多是“马克·吐温很忙”。一个中国孩子到美国留学,他也许只能通过迈克尔·杰克逊才能同美国孩子找到共同的话题,而一句“包大人很忙”,就可以与中国大陆的留学生找到民族认同。

今天,越来越多新加坡华人已经不能理解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为什么要年复一年地回中国老家。他们顶多只记得自己老家的名字,而他们的后代甚至连名字都记不住。你要和他们的子女谈“杜甫很忙”,对方的表情可能更“茫”:“杜甫是谁?”

一些专家过去忧患于年轻人对历史的疏离,批评年轻人只知道李宇春、宋慧乔、哈利·波特,感叹好莱坞用花木兰来赚中国人的钱。可当年轻人玩起中国的历史符号时,又开始忧心忡忡,甚至怒火万丈。

恶搞至少有两种理解:恶意地搞或恶作剧地搞。从一系列“很忙”中,很少看到故意的恶意,我更愿意把这种“很忙”称为“嘻搞”。在“嘻搞传播”的嘻嘻哈哈中,杜甫和包大人的人物形象在孩子们心目中多了一份可爱和温情。他们把严肃的历史当作玩具(不是玩物),或许让有些人觉得不敬,但玩具本来就是用来亲近而不是敬重的。谁不知道玩具才是孩子的最爱呢?

女儿初中的时候跟我讲包大人的笑话,我还听到了中学教科书中根本不会出现的展昭和公孙策的名字。日后有一天,如果她想知道历史上是否真有展昭和公孙策其人,她就会更深入地走进中国的历史。

事实上,“包大人很忙”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包拯本来脸并不黑,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天才地对他进行了“人体彩绘”,把他的脸“涂鸦”成了黑色,并将一个“月牙”logo贴在了他的额头上。一代代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也前赴后继地进行“嘻搞”,把一个个“日间断人,夜间断鬼”的传奇故事安在他身上,让包大人几百年来就一直“很忙”,直到今天。

历史离不开传说。从三皇五帝的神话,到荷马史诗,专家们正是通过各种传说,叩问着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追寻着人类的历史源头。即使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通读二十四史,仍然是极少数人的专利;上私塾,也不是寻常百姓都有的福利。大多数普通人是通过《三国演义》知道“汉”,通过《说唐》了解“唐”,通过《水浒传》感受“宋”。正是这些戏说的历史,帮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串起了历史的那一条线,建构着自己的民族认同——那些共同的历史文化构成了中国人的传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既高度肯定陈寿《三国志》的历史价值,也高度肯定罗贯中《三国演义》和易中天《品三国》的文化贡献。

历史的传承是有分工的。历史学家负责记录、研究历史,还原它的本来面目;老百姓用个人经历和现代感情,诠释着自己民族的历史符号;政府保护历史古迹和文物,资助学者独立进行历史研究;传媒用各种方式为前三者进行服务。如果四者无视自己的分工,越界去干预和代替别人的职责,那么,历史传承恰恰更令人担忧。要知道,十三亿人都专修或通晓历史是不可能的,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可以有库克船长的帽子、埃及艳后的鼻子、华盛顿的樱桃树,为什么不允许有中国的历史文化符号,比如让杜甫、包大人“忙”起来呢?

绝大多数恶搞都是无害的,极少数逾越底线的恶搞本来就会遭到大多数网民的唾弃。在这场“很忙”的大合唱中,政府和专家与其担心这担心那,恨不得取消所有的声音,把大众全部变成听众,只听自己唯一的肃穆的独唱,还不如加入多声部中,把自己认为最值得推荐的杜甫和包大人形象,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传播,使自己成为领唱,和大众一起“忙”起来,把历史那一条线串起来,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如果哪一天我们的青年人不喜欢玩“杜甫很忙”“包公很忙”,而热衷于“库克船长很忙”“福尔摩斯很忙”,我们这个民族可能更值得担心。曾经我们对传统习俗看不顺眼,总觉得它革命不彻底,不够现代,不太科学,批评这个封建,取缔那个迷信,可是到了做台湾人民工作时,我们却发现,那些被视为落后、迷信的东西,可能恰恰是维系两岸人民的纽带,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认识到:妈祖、保生大帝、族谱、祠堂是最好的统战资源,是台湾属于中国一部分最好的证据,是民进党“去中国化”最难以切割的一部分。

所以,主流舆论不要轻易地向外主流舆论宣战,让它们无害化地存在,有时候,还可能会发现它们不可替代的价值。

[1]“杜甫很忙”指的是网友群发恶搞涂鸦。2012年3月,适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杜甫在网络突然走红,网友对他的形象进行了各种涂鸦再创作,层出不穷的创意图画引发了网络的热议及狂欢。“包大人很忙”是继杜甫之后,又一次引发网友集体调侃的历史人物,有所不同的是,前者是用涂鸦,而后者则用段子的方式。

弱传播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