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Ⅶ 花十万可以变千万,为什么不呢

2020年5月26日  来源:弱传播 作者:邹振东 提供人:yiju29......
摘要:要分析该事件是一种现象,还是一个故事。现象具有普遍性,处理一个,要考虑剩余的无数个;而故事总是个别的,它有典型性并无法简单复制。如果是现象,就要死扛到底,否则,后患无穷。如果是故事,则不必计较,却由于典型性,具有放大共鸣的舆论效果。

26年前,安庆当地农业银行推出了一个“1000元存满25年,可获10万元”的存款业务。当时1000元相当于工薪阶层一年半的薪水,愿意这样“把青春赌明天”的人并不多见,该业务只吸引了3位客户,很快就被人民银行叫停,其中两位客户得到通知提前兑付,剩下的客户沈学仁却被人遗忘,当他默默等待25年后,拿着发黄的存单去找银行,却被告知只能兑付5108.86元。沈学仁无奈将农业银行告上法庭。

新闻曝出后,出现两个舆论场,网上跟帖几乎一边倒地骂农业银行,但银行从业人员却满腹苦水:“这是计划经济时代银行没有经营自主权的产物,与其说是银行失信,不如说是身处体制内的无奈,只不过在妖魔化银行的大环境下,把此事大肆渲染,最终算在了农行头上。”这样的声音被淹没在整个大舆论场里,网民们听不到,也不愿听,甚至可能听到会骂得更狠。与其抱怨舆论的妖魔化银行,不如认真地寻找原因,拿出对策。

套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来说:曾经有无数次扭转形象的机会摆在银行面前,但它没有珍惜,直到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追悔莫及!

这一次的“安庆事件”同样如此。一个千载难逢的舆论契机,被农业银行当作麻烦草率处理了。

沈学仁带来的是麻烦还是机遇?首先要分析该事件是一种现象,还是一个故事。现象具有普遍性,处理一个,要考虑剩余的无数个;而故事总是个别的,它有典型性并无法简单复制。如果像沈学仁这样的人有1万个,这就是现象,兑付了他,就要兑付其他1万人,涉及标的就上10亿元,因此花精力讲道理、打官司,都是值得的。但这次沈学仁是一个个例,兑付只需要10万元,无人可复制和效仿,显然这就是一个故事。

从现象出发和从故事出发,是两种传播策略。如果是现象,就要死扛到底,否则,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后患无穷。如果是故事,则不必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因为它不可复制,没有连锁效应,却由于典型性,具有放大共鸣的舆论效果。

所有成就大业者,都善于讲好一个故事。

网上曾经疯传一个视频:圣诞前夕在候机大厅,乘坐加拿大西捷航空的250名乘客发现一个装有大屏幕的巨型礼盒,只要扫描登机牌,屏幕中的圣诞老人就会和乘客聊天,还会询问他们今年想要什么圣诞礼物。4个小时后飞机顺利降落,乘客们像往常一样在传送带旁等待自己的行李。突然信号灯一亮,圣诞歌声响起,大厅中飘起雪花,乘客们候机时对圣诞老人许下的愿望,居然变成一个个包装精美的礼物,出现在行李传送带上。整个机场沸腾了,好多人喜极而泣!

这个活动策划最多花费10万美元,这点预算如果想在时代广场打广告,恐怕是会打水漂,可换成这样一个有爱有惊喜的温暖故事,在全球的视频网站病毒式传播,其效果超过了投资上亿元的广告传播。谁都知道,这样的惊喜送礼,航空公司只会做一次,如果每一个航班都这样做,它就会破产。奇怪?!自己得不到好处、不可复制的故事,却依然可以收获人们的感动,就像人们看电影,明明知道电影中的故事与己无关,但仍然会在别人的故事里流泪。

学仁事件具备一个好故事的基本元素:信任、等待、梦想、误会、隔绝、悬念……这就是现实版的中国梦想秀!对于农业银行,它绝不是麻烦,而是百年难遇的好机会!现如今,你到哪里去找这样的老客户,25年矢志不渝,信任你,盼望你,等待你?25年前,沈学仁是农业银行的“脑残粉”;25年后,他更是农业银行骨灰级的“死忠粉”!

有这么一个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好故事,农业银行要做的只是顺水推舟——讲好故事的下半部分。按照故事传播的逻辑,下面的设计自然呼之欲出:

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沈学仁讲述着他信任农业银行、痴守农业银行的心路历程,专家们给出的法律解释是农业银行没错,农业银行按照最高利息给沈5108.86元已经尽了最大的善意。故事的高潮是农业银行董事长上台,他从右边的口袋里拿出一个信封,对沈学仁说:“信封里是5108.86元,这是按照国家和银行的规定,给你1000元存款25年兑付的本息钱。”

沈学仁不肯接受。

农业银行董事长又从左边的口袋里拿出一个红包:“这里是10万元,它不是给你的利息,而是农业银行给自己最忠诚客户的奖励……”

故事的传播,还没有结束。接下来,农业银行在征得沈学仁同意后,把他的照片做成海报,贴遍全国各个营业网点。广告语就一句话:“信农行,一千变十万。”

农业银行原来的广告语叫“大行德广,伴您成长”,与“信农行,一千变十万”相比,大家会更喜欢哪一个呢?

本章小结

舆论的情感律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舆论是不讲道理的。但舆论世界的不讲道理,并不是说舆论世界不需要道理,或者道理没有用。这句话的核心是“讲”,它的意思是:道理的传播不如情感的传播,讲道理不如讲情感。

舆论的情感律与舆论的弱定理相生相伴。道理是强者的工具,情感是弱者的武器。舆论世界就是一个情感世界,不要指望可以建构一个理性的舆论世界,非理性才是舆论世界的标配。舆论世界的标配还有:极端情绪的横行与选边站。

在舆论世界的对峙里,总能看到道理的沉默,这昭示着道理在舆论世界的弱势地位。道理虽然沉默,但仍然用沉默的方式在场,它规定着舆论的边界,制约着舆论的走向。道理用舆论的禁忌显示沉默的力量,它一旦在沉默中爆发,道理的力量就威力无穷。

爱讲道理的职业是舆论事故的多发地,危难关头,是爱讲道理的重灾区。千言万语,不如一个背影。唠唠叨叨的男人,一定不是女生的依靠;讲一千遍道理,不如给一个肩膀。

朝三暮四,就是不同于朝四暮三。不是猴子太蠢,而是人类也如此。为什么方式很重要?为什么时机很重要?为什么顺序很重要?就是因为方式、时机和顺序的不同,使得同样的道理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不要在鸡毛蒜皮上讲道理,不要在礼轻情意重的领域讲道理,否则,就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道理是清楚的,情感是模糊的,爱永远是糊里糊涂的。情义无价,不是它没有价值,而是它无法衡量。凡是可以衡量的情感都不是真的。情感不能有刻度,尤其不能计算到个位数。情感传播一定是模糊的传播,如果非要涉及金钱,那就一定是整数的传播。如果不能整,还不如别整。两个“整”不同,这个你懂得!

道理其实也可以传播,但要借助情感的翅膀。情感中有道理,道理中有情感,这样的完美结合体现在故事传播里。现象传播太重,不易传播;故事传播很轻,它不需要重复验证,它只要一次达到燃点,就可以把人燃烧。故事的传播,不需要你是当事人,即便没有任何获利,却仍然可以把人感动,让人们为别人的故事热泪盈眶。

故事是传播之王,讲故事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传播能力。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宗教的成败,取决于其讲故事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力!

弱传播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