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为什么说“粗心大意”对大脑有利

2020年6月24日  来源:大脑的故事 作者:(美)大卫·伊格曼 提供人:paoji68......

为什么说“粗心大意”对大脑有利

有了对外部世界构建出的内部模型,我们得以快速察知周围的环境。这是内部模型的主要功能——导览世界。但我们不见得总能意识到大脑漏掉了许多微妙的细节。我们有一种错觉:自己十分详细地接收到了周围世界的所有信息。但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次实验表明,我们并没有。

俄罗斯心理学家保罗·亚尔布斯(Paul Yarbus)设计了一种实验,在人首次观看某一场景时追踪其眼球的运动。他拿出列宾的油画《不期而至》(The Unexpected Visitor ),要求受试者在三分钟里观察画的细节,接着将油画藏起来,请他们复述自己看到了些什么。

我重做了亚尔布斯的实验,给参与者时间以观察油画,让他们的大脑针对油画构建内部模型。但这一模型有多精细呢?我向参与者们提问时,所有看过油画的人都认为自己知道画面里有些什么。可等我提出具体的问题后才发现,大家的大脑却明显没有记住大部分的细节。墙壁上有多少幅画?房间里的家具是什么?有多少个孩子?地面是木地板还是铺了地毯?意外访客的脸上是什么表情?参与者们回答不出来。这表明,他们对画面只建立起了十分粗略的印象。他们惊讶地发现,哪怕是靠着低分辨率的内部模型,自己仍然产生了“什么细节都看到了”的印象。提问过后,我给了他们一个重看油画、寻找答案的机会。他们的眼睛找到了信息,并把那些信息整合到了升级后的内部模型里。

这并非大脑出了故障。它不是要生成对世界的完美模拟。相反,内部模型是一个仓促得出的近似模型——只要大脑知道去哪里获取额外的细节,那么就可以根据需要增添更多的细节。

志愿者们观察列宾油画《不期而至》时,我们追踪了他们的眼球运动。白色条痕显示了他们眼球扫到了哪些地方。尽管眼球运动覆盖了画面,但志愿者们几乎没有记下任何细节。

那么,为什么大脑不提供完整的画面呢?因为大脑运转起来太消耗能量了。人体消耗的能量中,20%都用来为大脑提供动力。所以大脑会努力按最节能的方式运作,这意味着只处理来自感官的最少量信息,满足为我们在世界里导航的需求就行了。

人的目光投在某样东西上,并不保证就一定看到了它,而最早发现这一点的并不是神经科学家。魔术师很早以前就对此有所领悟。通过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魔术师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戏法。他们的动作本应泄露天机,但观众的大脑只处理视觉场景中少量的数据,他们大可放心。

这一切有助于解释交通事故中司机为什么会在视野清晰的情况下撞到行人,或是跟眼前的汽车正面相撞。很多时候,眼睛盯着正确的方向,但大脑并没有看到那里真正有些什么。

感知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