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研究中提到的类人猿在相关实验中的表现,很明显不是简单的自动化行为反应或目标性反应,它包含着某种服务于更优决策的监控机制。行为层面,近来研究已经发现类人猿可以:
(1)为了未来更大的奖赏而延迟获得即时奖励;
(2)为了成功应对新的问题情境而抑制已有的相关问题解决策略;
(3)为了获得心仪的奖励而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4)失败后的坚持;
(5)在易分散注意力情境下保持注意力集中。
此外,在一个系统性比较研究中,研究者发现黑猩猩在上述能力上的表现同3岁的人类婴儿水平相当(Herrmann et al.,submitted [5] )。实际上,上述提及的黑猩猩具有的相关能力都有固定术语,即冲动抑制、注意控制、情绪调节、执行功能。然而在这里,我们把那些基于行为的自我调节称为行为自我监控(behavioral self-monitoring);把那些涉及的认知部分称为认知性自我监控 (cognitive seif-monitoring)。
类人猿不仅具有行为自我监控能力,同时还可以进行认知性自我监控,这已被诸多同时采用多种不同范式的非人灵长类研究所证实。在最经典的范式中(通常以恒河猴为被试),个体为了获得心仪的奖赏必须学会区分(或记住一些东西),如果它们不能正确区分(或记忆),就不能获得奖赏并且必须在下一个试次前暂停一段时间。其中实验涉及的一个重要操作是,每一个试次中,个体都可以选择退出任务(意味着可以立即进入下一个试次),同时100%获得一个相对较小的奖励。这样,对于那些很可能区分或记忆失败的任务,个体逐渐学会了采用退出策略(Hampton,2001),它们似乎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或者记不住什么。
在涉及黑猩猩的另一个常用范式中,个体可以/不可以看到食物被隐藏进某个管状容器的过程,结果发现,当黑猩猩看到食物的隐藏过程时,它们会直接到对应的管状容器中寻找;看不到时,个体不知道食物被藏到哪里,选择时就会有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下,黑猩猩似乎知道自己不知道相关信息,或者至少对相关信息不确定,就会试图做些什么。很有趣的是,这个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变量同样表现在人类身上:如果奖赏具有很大的诱惑性,或者距离获得相关信息已经比较久,个体就会有更强的寻找相关信息的趋向(Call,2010)。总的来说,当类人猿在评估情境以决定做什么的时候,如有没有充足的相关信息,它们会主动搜寻信息以服务于决策需要。
当然,对前面提到的一些实验的解释可能有很多种,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类人猿可以进行某些类别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不仅可以监控想象中的行为和后果/原因与结果,也可以监控自己的知识和记忆,并通过这种监控对某种行为成功的可能性进行估计。也就是说,至少在功用性背景下,类人猿和其他灵长类动物是可以对自身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的,虽然这种评估不能等同于人类的自我反思(同后者相比,前者缺少社会/前景维度),但它至少为类人猿具有可以被称为思维的三个核心成分(抽象性认知表征、原逻辑推理范式、心理的自我监控和评估)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