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简史-论中国哲学智慧-中国哲学没有系统的理论吗?-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 第一章-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家族制度-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中国哲学简史 第三章-司马谈和六家-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对刘歆理论的修正+中国哲学简史 第四章-孔子和六经-孔子作为教育家-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孔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中国哲学简史 第五章-墨家的社会背景-墨子对儒家的批评-兼爱-天志和明鬼-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国家的起源-中国哲学简史 第六章+中国哲学简史 第七章-人性善-儒墨的根本分歧-墨家的政治哲学-神秘主义+中国哲学简史 第八章-惠施的相对论-公孙龙的共相论-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中国哲学简史 第九章-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老子的处世方法-老子的政治学说+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章-庄子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庄子获的政治、社会哲学-庄子获的情和理-庄子获的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庄子有限的观点-庄子更高的观点-庄子:更高层次的知识-庄子:神秘主义的方法论+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一章-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关于“辩”的讨论-澄清兼爱说-辩护兼爱说-对其他各家的批评+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二章-《洪范》所讲的五行-《月令》-邹衍-一套历史哲学-“易传”中的阴阳学说+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三章-性恶学说-道德的起源-礼、乐的学说-逻辑理论-论其他几家的谬误+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四章-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的历史哲学-法家的治国之道-法家和道家-法家和儒家+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五章-事物的原理-万物生成的“道”-万物变化的“道”-中和-庸常-明诚+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六章-中国的统一-《大学》-《荀子》的折中趋势-《庄子》的折中趋势-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关于中国人的民族观念+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七章-宇宙发生论的学说-董仲舒的人性学说-董仲舒的社会伦理学说-对《春秋》的解释-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八章-孔于在汉代思想中的地位-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扬雄和王充-道家与佛学-政治社会背景+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九章-重新解释孔子-向秀和郭象-“道”是“无”-万物的“独化”-制度和道德-“有为”和“无为”-知识和模仿-“齐物”-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章-《列子》的《杨朱》篇-任从冲动而生活-情的因素-性的因素+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一章-佛学的一般概念-二谛义-僧肇的哲学-道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二章-禅宗传述的宗系-第一义不可说-修行的方法-顿悟-无得之得+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三章-韩愈和李翱-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精神修养的方法-邵雍的宇宙发生论-事物的演化规律-张载的宇宙发生论+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四章-程颢的“仁”的观念-程朱的“理”的观念的起源-程颐的“理”的观念-处理情感的方法-寻求快乐+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五章-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新儒家:理学之理-新儒家:理学之太极-新儒家:理学之气-新儒家:理学之心、性-政治哲学-精神修养的方法+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六章-陆九渊的“心”的概念-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明德-良知-“正事”(格物)-用敬-对佛家的批评+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七章-对于新儒家的反动-孔教运动-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八章-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战时的哲学著作-哲学的性质-人生的境界-形上学的方法论

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2021年1月28日 字数:968 来源: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提供人:自诩玫瑰的凋谢

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儒家中的这些人形成了一派,名为古文学派。这个学派的得名,是由于它声称拥有“秦火”焚书之前密藏的经书,都是用古文字体书写的。相对立的一派,有董仲舒等人,称为今文学派.其得名是由于所用的经书是用汉朝通行的字体书写的。

这两个学派的争论,是中国学术史上最大的争论之一。这里不必详说。这里必须说的只有一点。就是古文学派的兴起,是对于今文学派的反动,也是革命。西汉末年,古文学派得到刘歆(公元前约46年一公元23年)的支持。刘歆是当时最大的学者之一。由于他全力支持古文学派,到了后来,今文学派的人就攻击他一手伪造了全部古文经,这是很冤枉的。

近年来,我看出这两派的来源很可能上溯到先秦儒家的两派。今文学派可能是先秦儒家理想派的继续,古文学派可能是先秦儒家现实派的继续。换句话说,今文学派出于孟子学派,古文学派出于荀子学派。

《荀子》有一篇《非十二子》,其中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这一段话,现代学者长期困惑莫解。《中庸》据说是子思作的,可是在《中庸》里,在《孟子》里,都没有提到五行。但是在《中庸》里,还是有这样的话:“国家将兴,必有帧样;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第二十四章)《孟子》里也这样说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公孙丑》下)这些话似乎可以表明,孟子和《中庸》的作者(如果不是子思本人,也一定是子思门人)在某种程度上的确相信天人感应和历史循环。我们会想起,这些学说在阴阳五行家中都是很显著的。

若把董仲舒看成与孟子一派有一定的联系,那么,上述的荀子对子思、孟子的非议就更加有意义了。因为董仲舒观点的原型如果真的出于孟子一派,则董仲舒是孟子一派的新发展,根据董仲舒来判断孟子,则孟子也的确可以说是“僻违”而“幽隐”了。

这个假说,还有事实可以增加它的力量。这就是,孟子和董仲舒都以为《春秋》是孔子所作,都特别重视《春秋》。孟子说:“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滕文公》下)孟子的说法是,孔子作《春秋》,是作天子所作的事。从这个说法,很容易得出董仲舒的说法,说是孔子果真受天命为天子。

还有一个事实,就是董仲舒阐明他的人性学说时,总是毫不隐讳地拿它与孟子的人性学说作比较。在前一章已经指出,二人的人性学说的不同。实际上只是用语的不同。

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假说,认为今文学派是儒家理想派即孟子一派的继续,那么就只有假定古文学派是儒家现实派即荀子一派的继续,才合乎道理。正因为如此,所以公元一世纪的古文学派思想家,都具有与荀子和道家相似的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在这方面,荀子本人是受道家影响,前面已经讲过了)。

儒家 / 孔子 / 佛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