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克服学习中自卑感的方法

2020年6月28日  来源:所谓学习好,就是方法好 作者:坪田信贵 提供人:huangtang13......

克服学习中自卑感的方法

“再覆盖”那些不好的回忆吧

到此为止,我们讲的主要都是挣脱框架,让有效的“热情”膨胀起来的方法。

下面要说的就是另一个支柱点,我们来思考下“科学”角度的研究。

让“有自卑感”的人拥有“热情”,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要想消除自卑感,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答案很简单。

请用成功的经验“覆盖”当初导致你自卑的挫折经验。

比如,你如果一直记得在大学考试中遭受到的挫折感,那就去挑战需要一些努力的资格考试,合格就好了。

选择参加什么样的资格考试?最重要的就是去选择能体现个人主观魅力的考试。

相比世人的评价,自己想“从这里重新开始”才是更重要的。当然,你如果非常重视世人的评价,那就去挑战世人评价高的资格考试。

不管怎么说,个人的主观情绪,会极大地左右人的干劲。

这里想给大家参考心理学家J.W.阿特金森提倡的数学公式——

干劲的强度=①达成动机×②主观的成功概率×③目标的魅力

这就是我们说的“成就动机理论”。

①达成动机。

通过“想要成功的心情——如果失败的话会沮丧的心情”得出数值。

“要想成功”如果是100分,“很害怕啊”是70分的话,那么这个值就是“30”。

这是被心中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感极大左右的部分。

②主观成功概率。

凭感觉思考“成功概率是多少”的数值。

比方说,偏差值30分的学生以东大为目标,如果你觉得“这绝对不可能”的话,那这个数值就是“0”。

③目标的魅力。

如果目标达成的话,你会获得多少“自豪感”?将它用0至100的数字数值化。假设对于自己来说,考上东大就能感到最高等级的自豪,那么数值就是“100”。

将它们相乘的话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30×0×100 =?

是的,结果为0。

②的数值是0,也就是说,你如果认为“绝对不可能”的话,那就不会有干劲。

这里重点就是“主观”成功概率。

这里本来也不会出现“客观的成功概率”,几乎所有的概率都是“主观的”。

也就是说,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这个数值就会变高,反之,这个数值非常低的人,不管有多么宏伟的目标,即使完成目标会自豪,最终的动机数值也不会高。

为什么?因为这个公式是做“乘法”,三个数值当中只要有一个数值低,那么最终的数值就不会太高。

将脑中浮现的“想要尝试的事情”一个个套入公式吧,然后去挑战数值高的事情。如果你想要消除自卑感,我推荐你这样做。

解决设定课题的“6∶4法则”

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认为,进入沉迷于挑战某项任务的模式(沉浸状态)的条件之一,就是“当下进行的事情对于现阶段的实力来说‘稍稍难一点’”。

太简单,会让人无聊;太难,就会让人不安。

“稍稍难一点”是最好的状态。

如此一来,需要注意的就是“稍稍”的度。

我通过让学生做课题使他们明白,“6成正确答案∶4成错误答案”的难度,反而更能激发他们的斗志。

我经常让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去解答非常简单的问题,然后慢慢提高题目难度。

如果高中生觉得“有必要回头做小学四年级的题目吗”,我就先将小学四年级的练习册复印一份让他们做。(这时为了不伤他们的自尊心,可以将“小学四年级”的字样用修正带涂掉。)

如果是这个程度的题目,他们就能轻松解答了。如果对他们说:“五分钟就做完了吗?真是厉害!”那么他们本人的自我效能感就会立刻提高。

但如果只是反复做这些题,他们很快就会感到无聊,所以之后题目的难度需要一步步慢慢增加。

如果发现其中有不理解的题目,那就和他们一起去学习。这样就能一点点提高他们的成绩了。

在这个过程中,解答的速度和分数都会慢慢下降。到了“6成正确答案∶4成错误答案”的阶段,才是真正成长的开始。

为了从60分提高到70分、80分,他们会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反复去练习那几个地方,催促自己去解答问题,提高自己的实力。

像这样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助跑,然后在挑战精神最高昂的时候一口气冲刺,这才是窍门。

必须自学的各位社会人士,也应该先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我推荐你们去解答“6∶4”水平的问题,给自己长一些气势,将6∶4变为7∶3、8∶2的斗志会不断提高。

对付“好奇心不足”的特效药是?

偶尔会有“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而无法设定目标”的人。

自卑感是一种复杂、严重的疾病,而且常常会犯。这是一种不了解挫折的源头也不知道该如何消除的状态。

但是唤醒好奇心和兴趣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了“布鲁姆分类学”,他将因为认知分为了6个等级:单纯地背诵、理解,将理解的东西运用到其他事情的应用能力,驱使应用能力研究各部分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力,等等。他提出了提高认知水平的指导方法。

2001年,布鲁姆的后继者们又对其进行了修订。

布鲁姆分类学

“前言太长了!这个和好奇心、兴趣有关系吗?”

对于这样急性子的人,我想说,从现在开始,我们才正式进入正题。

在修订版中,“创造”放在了认知能力的最高阶段。

全世界各地的学校都在进行提高这项技能的指导,在日本(特别是门槛很高的学校)的入学试题中,也一定会出现与创造性相关的题目。

这类题目的出题目的就是“掌握唤起兴趣的方法”。

也就是像“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在心理学上叫作“迫真性”问题)。

比如:“如果你是德川家康,你会为江户幕府设定怎样的体制?”“如果你是德川家光的话,如何禁止引进基督教?”

归根结底,就是思考“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这是兴趣的源头。

这样下来,你想了解的就不仅限于考试题目了。

“如果你是这个团队的队长,为追求效率,你该如何做?”

“如果你是造型师,你想如何改变这个人的穿着?”

“如果你是某个以‘衰落’著称的电视台的社长,你会如何让它复兴?”

像这样思考,能增加问题的临在性和迫真性,使被问者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被激发出来。

日常生活中的不满越多,一个人就有越多的机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这个酱油瓶口很容易让液体流出,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样去设计?”

我们可以像这样思考很多问题。

抱着这种“如果是我的话……”的当事人的心态,我们对事情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

然后,我们会更容易发掘事情中隐藏的可能性。即使发现不了,我们也会思考“难道不能改变”已经被决定的事情吗?不仅仅是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提升。

拿出干劲的话,就能尽全力去做了!

树立“让情绪高昂的最终目标”,热情也得到了充分升级,那下面就是实践了。

这个时候经常会犯的错误是,“从最终目标开始倒数,分成均等的几项短期目标,然后就陷入了预定好的计划表”。

越是远大的目标,越难以细分成短期目标。如果孜孜不倦地将目标等分……一个人就会变得非常烦乱而无趣,情绪也会低落。

达成目标的气势是很重要的。所以,短期目标设定得笼统一些也没关系。

总之,往眼下的事情中注入120%的干劲吧。

短期目标也不仅限于自己去设定。如果是公司职员,会经常被指派和自己无关的任务吧?如果是那样,也往其中注入120%的干劲吧。充分考虑“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实现只有你才拥有的品质和速度吧。

不必担心做了这个事情后会喘不过气来。

先以这种气势坚持一个月,实力就会提升,再次进行时,你就只需要耗费比较少的心力。

在短时间内给自己增加一些负荷,那你所能做到的范围就会扩大。充分开动脑筋得出来的想法,还可以再被利用到其他机会上。

也就是说,如果你从开局就注入120%的精力,慢慢地,杠杆作用也会发挥效力。

顺便说一下,即使面对周围人的“评价”,这个方法也是很有效的。

速度也好,质量也好,只要在最开始时有“高水平的表现”,你就会让周围人觉得“这个人很厉害”,只踏出第一步,你就能给人一种“能把重任交与此人”的信赖感。

这和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知识的甜甜圈化现象”是一样的。

从现在开始去填补甜甜圈的空心就可以了。

你能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

一边品尝这份喜悦,一边挣脱条条框框,去全力加大油门吧!

(1) 译注:self-efficacy,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学习方法 / 情绪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