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做菜的时候,最不可缺少的一种调味品,那应该是非盐莫属了。如果没有盐的存在,我们吃的任何食物,就算原本风味在浓厚,恐怕也是食之无味,正是有了盐的存在,各种美食才仿佛有了灵魂一般,盐在保证食物原本风味的同时,还将味道扩大很多倍,使人们吃起来非常有滋味。而很多口重的人群,更是无“盐”不欢,甚至盐放少了没有味道,连饭都吃不下去。可见,盐在这广大人群之中的地位,是极高的,人们的饮食永远离不开盐。
盐文化最早是起源于中国,已经有了超过4000年的历史。在古代,盐的名字叫做“鹽”,意思是在器皿中煮卤。有时候我也在想,一种文化能够传承几千年,当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这也侧面反映了,在中国古代的人民,就已经对盐有了依赖,跟我一起看看盐文化的发展史吧。
远古时期,夙沙氏造盐
中国的盐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盐的发明还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传说黄帝手下有一位叫做夙沙氏的诸侯,这位夙沙氏通过煮海水,发明出了盐这种调味品。由于设备太过简陋,提炼出的多是粗盐,颜色也有青、黄、白、黑、紫五样。
在《说文》中曾有记述:
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
《正字通》中也有对盐的名字的记载:
鹽種類非一,或出於鹵地,或出於井,出於崖,或出於石,出於木。
这段描述的就是夙沙氏造盐的历史,而他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因为是第一个发明出盐的人,被后代尊称“盐宗”,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有供奉盐宗的庙宇。
殷商周时期,成立了专门“盐法”
盐文化发展到了商周时期,由于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而且由于技术的缺失,造盐的过程十分浪费原料,因此在这一时期,盐的十分贵重的东西,寻常百姓可能根本吃不起,而成为了上流贵族的专属享受。
《周禮·天官·鹽人》中有记载:
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賔客共其形鹽散鹽,王之膳羞共飴鹽。
记录的是在周朝,帝王就成立了专门掌管盐的部门,掌管盐的人就叫做“盐人”。皇宫的盐都归盐人掌管,统一调配,各种盐的用处都不一样,祭祀的时候要用“苦盐”或者“散盐”,接待客人要用“形盐”,皇帝用膳要用“饴盐”。
在商周时期,盐有“盐法”,而且只有贵族可以皇宫贵族可以享受的到。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富强靠“盐”体现
盐经过了商周时期,发找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提取盐的技术并无太多长进,但是在“种盐”上学到了一些理论。古代人民将盐池引入土地之中,等到刮大风的时候,土地里就会长出“盐花”,这是提取盐的原材料,而不同的土地中,种出的“盐花”品质也各有不同。
《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有记载:
“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zhān)鲔(wěi)之醢(hǎi),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
这里面提到的最高的调料中,就有对盐的记载,最好的盐,就是河东的盐。
后来发展到了战国时期,盐的地位更加提高,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哪个国家盐多,就证明这个国家富强。
《汉书》中有记载:
“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
齐国的管仲也曾经设置盐官,提出了兴国的办法:
以渔盐之利而兴国。
可见,在春秋赵国时期,盐不仅是稀罕物,更是可以证明国家强大的一个指标。
秦汉时期,对“盐法”制度加大管理
盐文化发展到了秦汉时期,地位节节攀升,更是人们眼里滋味最好的调味品。
《尚书》中有记载: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古人用来调味的调料,其实常用的也就是盐和梅子。但是有一点没变,就是盐的价值依然很高,平民百姓吃盐,都要格外珍惜,不能浪费。在汉朝更是出了新的《盐法》来限制别人买卖私盐,和浪费盐的行为。
汉代的盐铁丞孔曾说过:
“敢私铸铁器鬻(卖)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在所县。”
在汉朝,盐和铁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凡是有人敢私自贩卖,就把犯人的左脚趾剁掉以示惩戒。由于当时惩罚制度很严格,即便是盐的利润再高,也很少有人敢贩卖私盐。
发展到了东汉时期,人们从种盐发展到了直接在盐池中开采。
刘桢《鲁都赋》中曾有记载:
“又有盐池漭沆,煎炙阳春,焦暴喷沫,疏盐自殷,挹之不损,取之不勤。”
可见东汉时期人们采盐,主要是从盐池中获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盐可以作钱用,每个人的盐量是有数量限制的
到了三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通货膨胀,而形成了“谷贵钱低”的结果。三国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很低,粮食和盐更是天价,而钱币的价值却显得微不足道。
“董卓悉椎破铜人,更铸为五铢钱,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
还有证明:
岁谷一斛五十万钱,人相食。
粮食一斛已经可以卖到50万钱的价位,而盐的价位比粮食还要高,因此在这一时期,百姓根本没有机会吃到盐。
发展到了两晋南北朝的时候,人民生活渐渐好了一点,帝王对盐的限定也有了明确指标,惩罚手段比汉武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管子》中有记载:
“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
每家每户的盐是有定额的,若是有人敢私藏或者贩卖,是要进监牢的。
唐宋时期,卖盐成为暴利
唐朝的确是中国史上国力最强大的朝代,但是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国力变得大不如前,朝廷为了充斥国库,便把眼光放在了盐身上。在此之前,盐的价位已经变得很亲民,平民百姓基本都可以承受得了,但是到了晚唐,盐的价值整整上升了十倍,百姓不得不放弃吃盐。
而整个卖盐的行业,由朝廷一手操办,盐商从中牟利,大部分的钱也还是流入了朝廷之中。
唐朝时,盐由民制,由官收;官收之后,将盐税加入卖价(寓税于价)后转售商人。
在这之中,还有人敢贩卖私盐,由于不用交巨额的税款,因此从中牟取暴利,但是若被发现,就肯定难逃一死。即便打击力度十分大,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铤而走险,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还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值得一提,就是在宋朝时期人民在喝茶的时候,喜欢在茶之中加上一点盐,在唐宋时期,茶并非作为饮用品,而是一种吃食,加入盐和以让茶的味道充分挥发,气味更加浓郁。
元、明清时期,盐的制作工艺沿袭前朝,人们渐渐注意到盐的“危害”
盐文化发展到了元朝,已经成为了喜闻乐见的调味品,百姓吃不起盐的现象已经基本见不到了。但是人们在吃盐的时候,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
元代养生学家贾铭的《饮食须知》曾有记载:
“喜咸人必肤黑血病,多食则肺凝而变色”。
元代的养生学家提出了盐的危害,盐吃多了容易患上黑血病这种疾病,因此在元朝的时候,经常倡导炒菜放盐要少放,或者适量。
到了明清,人们食盐的种类出现了很多种,《明史》中有记载:
“解州之盐风水所结,宁夏之盐刮地得之,淮、浙之盐熬波,川、滇之盐汲井,闽、粤之盐积卤,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山东之盐有煎有晒,此其大较也。”
光在史书之中有记载的盐累,就有好几十种,人们开采盐的技术也从最早的简单提取,有了层层过滤技术。清朝的“采盐”工艺基本延续之前,在炒菜的放盐顺序,较之前有了讲究。
清代书籍《调鼎集》有记载:
“凡盐入菜,须化水澄去浑脚,既无盐块,亦无渣滓。”
清朝提出的放盐顺序,讲究在菜抄好之后再放盐,可以让食物更加好吃,可能也对身体有好处。盐文化经过了4000多年的传承,在制作和开采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每个朝代的盐的地位,却也证明了盐自古至今,都深受人们的重视,从最早的粗糙煮沸,到如今的机器提取,在盐的质量和味道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这就是盐文化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