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日本人在雪花花的白米饭上打上一整颗生鸡蛋,然后淋上些许的日式酱油就能堪称“人间美味”。
物语君猛然发现,这三种元素,就差日式酱油没有单独的当一个专题来讲了。
很多人就会纳闷了,酱油再好吃,能够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吃个酱油,至于的嘛?您还真别说,同是酱油,真的能达到天差地别。
酱油制作方式的差别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酱油都存在着两大做法。
分别是纯生物发酵的生产工艺和添加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成分的生产工艺。
对生活观察仔细的你,肯定一眼就发现了纯生物发酵,没有添加剂,肯定味道好,品质佳,事实上也是如此。
在我国,前者被称为称为酿造酱油,后者被称为配制酱油。在日本,前者称为本酿造酱油,后者被称为混合酿造酱油或者混合酱油。(ps:后文统一按照我国称呼来区分这两种酱油)
在我国,据不完全统计,酿造酱油只占酱油总产量40%左右,配制酱油占60%。
在日本,酿造酱油占酱油总产量的85%左右,配制酱油只占15%。
光是从数据上直观的对比,你就能感受到作为精品的“酿造酱油”在我国的窘境,然而现在依然有许多酱油商贩混淆概念,让自己的产品摇身一变成为所谓的“酿造酱油”,看上去貌似一片和谐,其实暗流涌动。(ps:在这之后会教给大家如何辨别酱油的种类)
酱油酿造工艺的差别
经常逛超市的童鞋们除了听到“妈妈壹选”和此起彼伏的喇叭里的打折商品外,路过配料区的时候肯定会注意到制作酱油的两种工艺,分别是“高盐稀态发酵”和“低盐固态发酵”,这也成为了推销酱油的工作人员经常推销的概念。
看上去似乎深不可测,但是其实不难理解。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是指以大豆或脱脂大豆、小麦或小麦粉为原料,以较高浓度(含盐量18.5-20.5%)的大量盐水(总原料的2-2.5倍),以流动状态酱醪经长时间(3-6个月以上)低温发酵制成的酱油,这种酱油品质高,更为香醇,营养物质丰富。
现在知道为什么我国优质酱油商们总和180天过不去了吧。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是以脱脂大豆(或大豆)及麸皮、小麦粉等为原料,经蒸煮、制曲、并采用低盐(食盐6-8%)固态(水分为总原料50-58%)发酵方法高温发酵生产的酱油。这种酱油发酵温度较高,制作周期较短,一个月内即可制出成品。但是味道很单一,而且寡淡无味。
在中国,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只占十分之一,剩下的市场全部被低盐固态发酵酱油占据。而日本制作酱油的默认工序就是高盐稀态发酵。
完全不同的制作工艺,中日酱油行业整体水平差的绝对不是一星半点。
为何我国以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为主
在中国古籍《齐民要术.作豆酱法》和《本草纲目.谷部.酱》中,其实不难发现古时的中国以“高盐稀态发酵”为主,这种做法即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普遍做法。
然而,建国后,传统酱油制作速度和工艺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所以宁可牺牲质也要保证量。
于是,1958年,矫枉过正的引入了苏联的“固态无盐发酵”技术(速酿技术)。这个速酿技术比低盐固态发酵还要快许多,低盐固态发酵一般需要一个月,速酿技术仅仅一周就能出炉,当时的酱油产量像坐了筋斗云一样直冲云霄。
欲速则不达,似乎放在哪里都适用。
中国人民很快发现,这种固态无盐发酵酱油味道简直差到极点,缺乏香气不说,焦糊味和酸味很突出,还不如不用酱油来的痛快。
于是在原有工艺基础上改良,发明了“低盐固态发酵法”,降低了发酵温度,延长了发酵时间。
果然比固态无盐发酵酱油风味有了很大提高,但和高盐稀态发酵还相去甚远。主要是在较高温度下进行的发酵,蛋白酶、淀粉酶会很快失去活性,一些有益的发酵微生物也无法在这么高的温度下生存,所以在风味上差距很大。
如果说早期采用“低盐固态发酵法”是在物质条件有限情况下的无奈之选,那么现在继续坚守这种技术乃至将其视为主流技术,其实是在以快取胜大环境下的延续。
我国高盐稀态酱油有哪些人还在坚守?以广东酱油企业为代表的天然晒制工艺生产群,如海天、李锦记,以河北省和北京酱油生产企业为代表的石家庄珍极、北京和田宽“宽”牌、烟台欣和、加加等。(ps:实话实说,不打广告)
我国酿造酱油也会放添加剂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文章在物语君介绍的地方就应该停止了,实际上,同是酿造酱油,中国和日本的区别也很大。
尤其是品尝过日本酿造酱油的同学会更有发言权,日式酿造酱油闻起来有香甜激扬的豆香,且味道多种多样,咸香甘酸层次分明。
而中国的酿造酱油酱香很沉,入口虽然有些许的鲜甜,但是味道没有层次,咸味占据了主导。
这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制法一样也会出现味道的不同?看看配料表,你就会一清二楚。
日本酿造酱油的配料是:脱脂大豆(非转基因),小麦,食盐,大豆(非转基因),调味料,食用色素,甜味料。
而海天酱油的配料表中都是中文就不再多说了,你会发现很明显的食品添加剂,乍一看最少也有五种。
谷氨酸、肌苷酸、鸟苷酸都是鲜味物质,工业体系中常用来提鲜,中国酿造酱油中的鲜味不是本来的味道,而是添加剂的味道。
白砂糖和三氯蔗糖也是赤裸裸地添加的,当然也不是酿造过程中产生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味道不自然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日本,这酿造酱油是不会添加其他添加剂的,而中国的酿造酱油也是可以放添加剂的,更不要说配制酱油了。
虽然举出了酱油在中国业界的标准,海天酱油,但并不代表海天就没有零添加酱油和有机酱油,无添加剂酱油在中国市场占据几乎忽略不计的市场地位。
中日酱油原料差距也很大
大豆与脱脂大豆
对比中日酱油的配料表,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有只使用大豆的,也有只使用脱脂大豆的,也有两种大豆都使用的,究竟哪一种好呢?
大豆酿造酱油整体滋味协调,醇香、酱香浓郁,色泽棕红亮,而脱脂大豆酿造酱油滋味一般,酸味较强,醇香和酱香较淡,色泽较深。
且相对于脱脂大豆,大豆的脂肪含量较高,约为20%左右,生成的脂肪酸与醇结合成酯,而大豆的风味与高级脂肪酸乙酯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大豆酱油的营养价值更高,风味更浓厚。
中国的酱油企业是使用脱脂大豆为主的。而日本自1930年后为了降低大豆进口成本,才开始考虑使用脱脂大豆制作酱油,但日本酱油的主流材料是采用大豆或者大豆与脱脂大豆混合做原料。
焙炒小麦与生面粉和麸皮
日本酱油制作会用焙炒小麦为原料。我国的酱油企业好一点的会用生面粉做原料,但是大部分只会用麸皮做原料,很少的优质企业会借鉴日本做法,采用焙炒小麦。
小麦经过焙炒会产生包括麦芽酚在内的香气成分,为酱油最后的风味增色。而麸皮的淀粉含量较低,最终生成的醇、酸、酯类物质较少,风味有所欠缺。选择焙炒小麦是最好的选择。
中日酱油的差异主要是:
生产方法:中国以配制酱油为主;日本以酿造酱油为主
酿造方法:中国以低盐固态酿造酱油为主;日本以高盐稀态酿造酱油为主
原料差异:中国一般用生面粉或麸皮;日本用焙炒小麦
中国酱油并非没有佳品,但从上文的比例来看,想品尝到正宗的酿造酱油,还是建议去日本品尝一下为好。
以上です。
如果喜欢我们的作品,请持续关注日本物语和我们的知日圈App
在这里要感谢各位读者,我们需要大家的支持,你们的支持是我们一所悬命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