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句俗话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流传至今,定是有它的一番道理。古往今来,在人类社会的交往之中,"拍马屁"这种行为似乎无处不在。当然,这一行为在仕途或者职业生涯中出现得最为频繁。若细看古人的"拍马屁"之道,便可发现有些古人拍起马屁来毫不含糊,真可谓得心应手,还有甚者能将"拍马屁"这门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令后人难以企及。故本文将从古人们"拍马屁"的故事着手,介绍"拍马屁"一词的起源以及产生这门艺术的背后逻辑,再研究古人们的"拍马屁"之道,最后加以总结和反思。
"拍马屁"的由来
"拍马屁"这一词大概可以追溯到元朝,那时的蒙古是一个产马大区,百姓们常常牵马在路上溜达,所以也就避免不了与人相遇。相遇以后,若对方觉得你的马较为雄骏,为表示对好马的欣赏,便会拍拍马的屁股,称赞道:"好马!"
不过有些马并不是什么好马,可马主人的身份地位比较高,所以一些路人出于攀附的小心思,也不管马儿是否雄健,是否是好马,反正先往马屁股上面拍一拍、夸一夸准没错。因此,"拍马屁"一词就这样慢慢流传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拍马屁"一词逐渐引申为一种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讨厌行为。当然,这里所说的"讨厌"指的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来说的,若是站在"马"的角度来看,这便是一种非常舒畅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拍马屁"这个词是从元朝开始的,但是这种行为却远在这之前就已产生,只不过那时候把这种行为称为"谀"。
而说到拍马就不得不让人想起"溜须拍马",那为何会形成这样的词语组合?其实也存在典故。
《宋史·寇准传》中记载:"初,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
讲的是北宋时期的丁谓,其作为寇准的下级,非常细心。在一次中书省的宴会上,丁谓见寇准不小心把羹汤沾在了胡须上,便连忙起身为寇准擦抚胡须,把在场的人都恶心了一遍。这样的阿谀奉承的行为与"拍马屁"在实质上并无二样,故人们把这两者组合起来,所以就有了"溜须拍马"一词。
"拍马屁"这门艺术产生的背后逻辑
有人不禁会问:"为何世界上会产生'拍马屁'这种行为,并且这种可恶的行为艺术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还能够安然无恙地保存下来?"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拍马屁"这一行为的本质是一方摆脱客观事实或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夸大事实,从而达到谄媚讨好另一方的语言行为;亦或者是一方利用卑微(甚至卑贱)的动作来奉承另一方的动作行为。
所以在我看来,"拍马屁"之所以能够产生并且还能在历朝历代频繁出现,完全是因为一个"利"字。
若不是为了"利",有多少人甘心向别人点头哈腰,甚至是做出令人作呕的语言或动作。就拿下面这位为例:
《史记·佞幸传》中记载:"邓通,无它技能,不能有所荐达,独自谨身以媚上而已……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
邓通画像
讲的是汉文帝曾患上痈疽(一种化脓毒疮),一无是处的邓通便经常为汉文帝吮吸脓水。假若不是邓通想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与重用,他哪里肯这般恶心自己,去吸别人的脓疮?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对这一点看得最清楚,他曾在《史记·货殖列传》写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的至理名言。说的是天下之人熙熙攘攘,无不是为了利益而来。当然,这里的"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利益,也可以看成是心灵上的满足。
俗话也说:"拍马是为了骑马。"这也有力地证实了"拍马屁"的目的所在,如果不是为了能够往上爬、能够获得利益,谁甘心去拍马屁呢?
法国的一位哲学家也曾说过:"奉承者靠听他话的人养活自己。"这也点明了"拍马屁"者和被拍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利益关系。
所以说"拍马屁"这一行为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利益的驱使。奉承者可以通过"拍马屁"获得利益,被拍者为达到内心的满足,也肯吃这一套,故"拍马屁"能够频频出现也就理所当然了。
讲完了"拍马屁"起源及其产生的背后逻辑,那么下面就来介绍古人的"拍马屁"之道。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在这里总结出了古人"拍马屁"的两种类型、四种境界、以及五种技巧。
"拍马屁"的两种类型
①被动型"拍马屁";简单来说就是被拍的对象将一个机会摆在奉承者的面前,奉承者只能顺水推舟,大拍一番。
比如宋徽宗曾询问前来面圣的张继先:"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
张继先画像
年仅12岁张继先这下犯了难,若从正面回答见过或者没见过都不行,所以最后只能用"拍"!只要把上面这位拍舒服了,自己的困局不但解开了,迎来的还有无上的荣耀。
张继先思索片刻后便回答道:"居山,虎常见,今日方睹龙颜。"
当宋徽宗把"马屁股"摆在张继先的面前时,张继先能做的只能是拍上去,故把宋徽宗说成是真龙天子,让其回味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快感。
果不其然,宋徽宗听后大喜,对张继先褒奖有加,并且在这之后第二年还赐予其一座气势庞大的府第。
②主动型"拍马屁";简单理解就是被拍的对象并没有把"马屁股"露出来让别人拍,但是奉承者却不管三七二十一,想尽一切办法,主动往"马屁股"上面拍去。
就如上面讲的丁谓,看见上级的胡须上有杂物,便一个劲的凑上去替上级擦胡须。如此之举,便可归纳为主动"拍马屁"这一类型。
像这样主动凑脸上去奉承上级的可不止丁谓一人,明朝的内阁首辅严嵩也有主动谄媚之嫌。
严嵩画像
《明史·严嵩传》中对严嵩评价:"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说的正是严嵩才能不大,却一心只顾阿谀谄媚,从而贪权取利。
不管是丁谓还是严嵩,其都是为了利益而主动"拍马屁",这样的做法比起被动"拍马屁"来说,甚是可恶。
"拍马屁的"四种境界
①语言粗俗或太过夸张,"拍马屁"痕迹尽显无疑。
这种境界在"拍马屁"之道中属于最差的一层。用粗陋直白的语言(或极其夸张的语言)去奉承他人,明眼人一听便知道这是在"拍马屁",所以说这种境界也是最失败的。
如清朝时期的汪景祺曾为他的行为付出过惨痛代价。他为了拍年羹尧的马屁,写下《上抚远大将军太保一等公陕甘总督年公书》赠给年羹尧。
信中写道:"较之阁下威名,不啻萤光之于日月,勺水之于沧溟。盖自有天地以来,制敌之奇,奏功之速,宁有盛于今日之大将军哉!"
年羹尧画像
历史上那么多的名将,年羹尧又何德何能,能够称宇宙第一,与日月争辉?明眼人一听,便知道这完全是在奉承年羹尧。所以当雍正帝得知此事以后,龙颜大怒:"悖谬狂乱,至于此极!"紧接着,汪景祺被斩首示众,头挂城门。
②语言上毫无破绽,圆滑至极,拍起马屁来润物无声。
解缙画像
这一点明朝的解缙就做的比较完美了。一日,解缙与明太祖朱元璋垂钓,解缙连杆中鱼,而朱元璋却望眼欲穿,也不见鱼咬钩。解缙见朱元璋逐渐沉下脸来,立刻解释道:"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这与文章上面讲到的张继先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把皇帝说成是真龙天子,一语中的,击中皇帝的内心,刺激他们回味对掌握权力的快感。这样一来不仅为自己解了围,也达到了"拍马屁"的效果。
此话虽有声,但拍起马屁来却润物无声,在语言奉承上,实在属于一种较高的境界。
③动作行为显得非常卑贱,"拍马屁"意图一目了然,还有可能因为做的太过,适得其反。
《北史·和士开传》中便记载:"有一人士,曾参士开疾患,遇医人云,王(和士开)伤寒极重,应服黄龙汤,士开有难色。是人云:'此物甚易,王不须疑惑,请为王先尝之,'一举便尽。士开深感此心,为之强服,遂得汗病愈。"
讲的是北齐时期的和士开得了重病,需要服黄龙汤,可和士开却喝不下去。有一人得知以后,"身先士卒"端起黄龙汤一饮而尽,从而打消了和士开的顾虑。
这样看也没什么,无非就是为上级试药而已。但是黄龙汤者为何物?粪也!也就是说此人为了拍这个马屁,主动喝下了粪水!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拍马屁"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溜须的那位暂且不谈,唐朝时期的郭霸为了讨好上级,也曾主动尝过御史中丞魏元忠的粪便,但是魏元忠对郭霸的龌龊行为十分厌恶,以至于郭霸的这一巴掌拍了一个空,白白吃了一口粪便,上级还不领情。
这样的卑贱行为无疑很拙劣,其动作行为的目的让人一目了然,无疑是在"拍马屁"也。
④在动作行为上恰到好处,既拍舒服了对方,又没有留下任何破绽。
能够做到这一层境界确实不简单,不过在浩瀚的历史中也不乏有人能做到这一层境界,如明朝的严嵩。
明世宗朱厚熜信奉道教,中晚年俨然成为了一个道教皇帝。而严嵩为表明自己的立场,则戴着沉香道冠上朝,以此拉近与皇帝的距离。这一做法在旁人看来并无不妥,因为旁人可以理解为是严嵩自己信奉道教,才戴道冠上朝。殊不知严嵩这样的做法只是为了与上级站成一队,以此来奉承上级。
古人"拍马屁"的五大技巧
①找到屁股痒的"马",并站在最佳位置。
"拍马屁"的第一步必然是找到被拍的对象。找到被拍得对象以后,便是找好自己的位置。一般来说,奉承者想要拍的对象往往站得比自己要"高",所以这个时候,奉承者就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既能保证手够长,能够得着"马屁股",又要让被拍者看得到是谁在后面拍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被拍者的赏识,从而达到"拍马屁"获得利益的目的。
②找到"马屁股'的痒处,切勿拍偏了。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那就要找到"马屁股"哪里痒了。换句话来说,就是要投其所好,了解对方需要什么,才好"对症下药"。若是不清楚"马"痒在哪里,就直接乱拍一通,那么面临的将是无用功,或者甚至是遭到反噬。就像所谓的"拍马屁拍到马腿上",结果不言而喻,会跟下图这样。
③找准时间点,伺机而动,以观后效。
《史记》中记载:"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说的是成功很难,但是失败却很容易;时机想得到很难,但是失去非常容易。所以说时机的把握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若在"马屁股"不痒时,奉承者就直接拍上去,其注定要挨马蹄子。
在这一点上,上文讲到的张继先以及明朝的解缙做得比较好。他们都能够在某一特殊的时刻抓住"马儿"的痒处,然后再给上精准的一击。
除此之外,东晋时期的殷仲文也做得非常好。
《资治通鉴·晋纪》中记载:"戊戌,玄入建康宫,登御坐,而床忽陷,群下失色。殷仲文曰:"将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载。"玄大悦。"
桓玄漫画
讲的是桓玄篡位登基,当他坐上皇帝宝座后,宝座突然塌陷下去,导致群臣失色,尴尬至极。在此关键时刻,殷仲文站出来化解尴尬:"您的圣德太深厚,以至于大地都承载不起!"
在关键时刻,殷仲文不但化解了尴尬,还顺带把皇帝恭维了一番。因此,殷仲文在这之后便受到了桓玄的重用。
若是这句话在平时说出来,效果肯定没有这个时候说出来的效果好,所以说"拍马屁"需要找准时间点,伺机而动,方能制人。
④拍起来的力度要合适,不能太轻,也不能太过劲。
若是拍轻了,被拍者察觉不到你的用意,那么所做的一切将毫无意义。但如果拍重了,那必将"打疼"对方,结果好一点的话没什么,最多是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要是若怒了对方,丢掉的不仅仅是饭碗,甚至生命。像上面谈到的郭霸,为了"拍马屁",吃了粪便,可惜最后却得到上级的厌恶,得不偿失,得到的是一口粪便,失去的却是整个前程。
英国马屁研究学者施滕格尔在《You're Too Kind: A Brief History of Flattery》中也写道:"拍马屁的一个技巧是:不要做得过火,也不要用人人都适用的赞美。要储存赞美,以便每个场合都有许多赞美能够派上用场。"
所以说"拍马屁"时不要用尽全力,留一部分力气给下次。
⑤拍下去时不要波及群众。
看了这么多古人"拍马屁"的资料,笔者很少发现他们会波及他人。因为群众的力量亦是不可小觑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基础也是决定其仕途是否顺畅的关键因素。
若是为拍上级马屁而贬低他人,那么这样的马屁注定是失败的。即使成功,那也是短暂的成功,因为这样的成功是建立在破坏别人利益基础之上的,被波及的人难免会在暗地里使绊子。
反思
因为利益,从而产生了"拍马屁"这门艺术,从这门艺术中我们又能反思出什么呢?
①对于位高者而言:切莫沉浸在被拍的快感中无法自拔。
被拍者一般都身居高位,难免会有人前来"拍马屁",若是一心享受被人拍的快感,那么祸不远矣。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中表示:"居高位者易骄……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如此者,未有不亡。"
也就是说当位高者容易骄傲,一旦骄傲便会不纳逆耳忠言,只听甜言蜜语。而苦言药也,甘言疾也,这样的最终的结果将是灭亡。尽管没有灭亡,那迟早也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就像是叶慈所说的那样:"奉承者不用花钱,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却不自觉地向奉承者付出巨款。"
②对于奉承者而言:切莫一心投机取巧,更应注重自身素质。
大多数奉承者"拍马屁"都是为了用最简单的办法去获得利益,在他人看来,这就是所谓的投机取巧。
英国的哲学家弗·培根说过:"狡猾的小聪明并非真正的明智。他们虽然能登堂却不能入室,虽能取巧并无大智。靠这些小术要得逞于世,最终还是行不通的。"
若看古代那些没有半点才能,只靠"拍马屁"来混前途的人,最后几乎都没有好下场。要真的想在圈子中混好,自身的实力不可或缺。只有这样,奉承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提升自我才是正道。
文/泽放史,图源于网络,侵删。
(创作不易,请多支持,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斧正。)
参考资料:《史记·佞幸传》、《宋史·寇准传》、《明史·严嵩传》、《北史·和士开传》、《资治通鉴·晋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