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乌合之众还是群智涌现?鸟群知道答案

2019年8月1日  来源:混沌大学 作者: 提供人:bibei21......

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肉身,就是复杂的系统,我们原本都不存在,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存在,它就存在了。

——张江

授课老师 | 张江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

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蓬勃发展,已经从小到10的负16-17次方这样一个非常微观的世界,发展到10的24次方这样一个广博宏观的奇妙世界。

但其实,对于一个10的负5次方到10的5次方的介观世界(在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之间,包括从微米、亚微米、纳米到团簇尺寸的范围领域),我们知之甚少。

这是由于我们的认知存在盲区,一方面表现在对已知现象不能完全解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未来演变无法预测。那么,是什么造成我们的认知盲区呢?

生命的起源

我们先从生命的起源说起。大家都知道,40亿年前,原始液态的氨基酸分子突然组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活细胞。那么,如何变的呢?我们不得而知。

再比如说,我们的大脑,就是100亿个神经元细胞和60万亿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思维就是由这些神经元细胞放电、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构成思维,构成我们所有的思考世界,构成我们的意识。

但是,仅从这些微小的细胞来认识事物太模糊了。你随便拿几个小灯泡,让这些灯泡之间互相传送电流,就能形成意识么?不可能!这中间有一些被我们忽略掉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未知的。

互联网的发展有点大脑思维的意思,我们很容易就能了解昨天美国发生的事情,并可能感受到纽约到北京的距离、会短于北京到张家口的距离,因为关心张家口发生了什么的人没有那么多。由此可见,网络的连接使得我们的世界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变形,让人类高度连接在一起。

那么,这些个体是如何在一些简单的规则下形成整体呢?

鸟儿啊,你向哪飞

先来看一下生物学里面鸟群的例子。大家或许在小学课本都学过: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形成“一”字,一会儿形成“人”字。那么,它们是怎么形成这些编队的?又是怎么形成这些构型的?是领导、基因亦或是其他什么因素在制约着它?

英国科学家科瑞克给出了答案。他在1983年的时候,利用计算机动画,逼真模拟鸟群飞行情况,发现了三个规则。

规则1:靠近。每一只鸟的视野半径都是有限的,所有的群体生物都有从众或扎堆现象,鸟群也会向大家扎堆的地方飞。

规则2:从众。鸟群如果向南飞,单个的鸟就不会往北飞,所以它们会调整自己的方向与大家保持一致并对齐。

规则3:分离。如果一只鸟和另一只鸟靠得太近,为了避免碰撞,这只鸟会产生一种斥力,即分离。

从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复杂的行为并不来源于复杂的设计,反而是来源于简单。过,这种简单不是单纯的行为简单,而是底层规则上的简单

当然,鸟群的实验最后得出的都是确定性规则,它无法预测鸟群未来的飞行方向,这就是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

▍混沌啊,到底是确定还是不确定

通过确定的规则引导不确定世界中的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混沌。其实混沌大学想做的也是这件事。

提到混沌,很多人会想到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个过程说明我们所在的系统是高度非线性、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混沌理论有如下特点:

  • 非线性确定系统

  • 确定的原因产生确定的结果

  • 相似的原因在长期的演变中产生极为不同的结果

  • 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不可预测

在这里,被强调的是不确定性,但这是否意味着混沌的系统就无法把握呢?非也。

混沌的系统总是非常矛盾,虽然很多行为难以掌控,但如果你站在更高维度,以类上帝的视角观察,并且通过大量统计,以发现非确定因素集体行为的确定性,一些确定性的规律。从宏观角度看,混沌的不确定性会被抵消,这就是混沌方法带来的创新变革。

怎么让群智而不是群愚涌现

对于个人,如果每个个体都很聪明,是不是这些聪明人所构成的群体就一定更加聪明呢?

完全不是的。我们看到很多人类的集体愚蠢行为,如踩踏事件。每年的麦加朝圣都会有踩踏致死事件发生。

再比如北京糟糕的交通系统,经常堵车几个小时,搞得人身心俱疲,这恰恰是因为每个人都太过聪明。每个人都想着小爷我是最聪明的,比你们厉害,我车技高就可以狂超车,乱并道。在交通系统里面,个体太聪明,太急功近利,由此反而导致整体的交通效率很低。

再来看看股票市场的段子。有一群人在股票交易中心看大盘,忽然有一个人说,Excellent(卓越),结果旁边的人听错了,听成了Sell,于是大家都赶紧卖,接下来,有玩家累了,于是说不玩了,我要把所有股票都卖了,他说,Good Bye!结果旁边的人又听错了,是Buy么?于是赶紧买,这就叫以讹传讹。

股市里存在着集体非理性的系统,大家在这个群体里面难免被大势所趋,疯狂涨跌。

所以,通过这些现象我们会发现,有时候个体过于聪明,而不懂得协调合作的时候,会导致群体的愚蠢。

那么,怎样能让“群智”而不是“群愚“涌现呢?

麻省理工彭特兰教授所著的《智慧社会》描述了一系列实践,让一些不同的群体在受控的条件下去完成一些类似智力竞赛的任务,然后评估哪些因素会使得群体智商更高。

因素1:想法的流动

例如,我们的群体有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左边这种可以明显看到,仅有少数人沟通能力比较强,这两个人一定是领导,或是很强势的人,他们占据了所有沟通。在右边的状态下,每个人沟通都很平均,大家随便说着什么,形成了一个对等的结果。

乌合之众还是群智涌现?鸟群知道答案

实验证明,右边的沟通效率更高,提高了群体智商,这就是扁平化结构的好处——复杂问题的答案就在想法的流动中。

当面对复杂性任务时,因为团队每个人的背景各不相同,所以都很难获得全局的信息,但这个时候,如果每个人都分享一点自己的答案,然后在群体之间流动起来,就会促进群体智商的发挥。

因素2:女性的比例

《Science》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团队,女性比例大于20%小于80%的时候,这个群体智商就会非常高。

因为女性的存在更多是一种沟通,一种社会协调,例如两拨人在谈融资,如果有一位女性坐镇,人们会放松警惕,彼此更加信任,由此,想法会更容易在群体上流通,于是提高群体智商。

那么,导致个体智慧和群体智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群体和个体行为的特点

首先,所有的个体都是简单的规则,没有一个是聪明的,即聪明反被聪明误。更重要的是,每个个体掌握的信息都非常局限,我们经常说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可即使夜以继日的学习,你能记住全世界所有的知识么?你能知道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么?不可能!这就是复杂性鸿沟。

第二,个体和个体之间一定要紧密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只有开放自我,表达自我的观点,让信息流动起来,才能产生群体智慧,通过群体智慧,提高个人智慧。

第三,群体智慧的特点是超强适应性。但是,它的弱点是很难被控制,中央集权式的领导风格会失效。

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集体智慧和集体愚蠢的话,这个词就叫做“涌现”。通俗来说,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当涌现发生的时候,个体会组合形成一些集体的模式,即斑图(pattern)。例如,蚁群形成的蚁队。斑图的出现,有可能在新的一个层面,在一个更宏观的层面形成新的个体。

霓虹灯就是一个说明涌现的好例子。霓虹灯无非就是一堆小灯泡,所以如果你从灯泡的角度看,看不出文字和图案,什么都发现不了。但如果你后退一步去看霓虹灯整体的时候,皇冠、鱼、文字会在你脑海中浮现出来,这些图案和文字就是涌现的行为。

乌合之众还是群智涌现?鸟群知道答案

斑图有一个特性,它能够跨越阶层,超越硬件存在。一个美国人曾经在无意中拍出一个视频,视频显示,云彩会形成一个人脸的形状,仔细观察,这个人脸好像某个伟人的脸。这个时候,人脸存在么?不存在!只不过一堆小的水滴,是云彩,不是人脸。

可是我们为什么会看到人脸?这就是事物存在的不可名状。

乌合之众还是群智涌现?鸟群知道答案

所以,在涌现发生的时候,非常微妙,这些所有的斑图,原本都不存在,但因为人脑看着它像一个东西,它就存在了。

反过来说,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肉身,就是这样复杂的系统,我们原本都不存在,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存在,它就存在了。

▍涌现的分类

  • 设计类:霓虹灯、翻版表演。

  • 自组织涌现:人脸的形成,没有人的设计,自然而然出现,让你大吃一惊。

  • 弱涌现:简单规则导致涌现,如大雁南飞。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周围发生的,还有一类涌现我们不太熟悉,就是形式因,即整体的构型——斑图、模式、个体的因素,当形式因起到主导作用时,强涌现发生。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有自由意识,按照科学的理解,我这个自由意识显然是涌现出来的,是由我身上的上千亿细胞组合出来的模式,斑图形成了我的思维。可是,一旦我的思维形成以后,我就可能反过来控制我的底层细胞。

例如,我没事吃饱了撑的打自己,在做这个动作时,细胞莫名其妙被杀死了,但是我不care它,它们没有反抗能力。这就是最微妙的地方,当强涌现发生时,高层的东西会莫名其妙形成一种因果箭头,并作用到每个个体身上,以至于当这些个体挂掉时,你也不知道找谁算账。从细胞角度看,无非就是物理、化学的相互作用,根本不会想到是一个宏观、有意识人的存在。

这一点告诉我们,形式因和质量因在强涌现发生时,就会发生因果反转。

混沌的平衡

美国著名科学家,在26岁就获得麦克阿瑟奖的史蒂芬·沃尔弗拉姆,做过一个研究,想去回答——如何通过计算机模拟玩具宇宙,发现玩具宇宙将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

他研究的模型叫做元胞自动机,简单说就是一个黑白的、离散的方格宇宙。这些黑白可以理解为空间上形成的物质形态,即黑色有物质,白色没有物质。

乌合之众还是群智涌现?鸟群知道答案

向下走的方向就是时间流逝的方向,每一秒钟,整个宇宙就往前更进一步,就会变成下一步空间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如何改变的呢?通过制定简单的物理规则,即每一个格点只关注左边和右边,三个格点的样子决定下一刻会变成什么样子的格点。

由此,就可以系统化通过模型探索世界运行的样子,探索宇宙演化的分类。

经过大量的探索,史蒂芬·沃尔弗拉姆发现,所有的模型宇宙不外乎三种状态:

1. 秩序。秩序宇宙就是演化,最后变为非黑即白,或者黑白相间的周期变化,归于无趣。

2. 混沌。在混沌宇宙里面,随着不断演化,最后会发现,这不过就是一堆雪花一样的噪音,每一步看起来都是随机的,再次归于无趣。

3. 复杂。在246个宇宙模型中,有三四个是复杂的。如下图所示,有些粒子会像通讯似的从宇宙的一边运作到另一边,将很多局部的结构连接起来,这就是复杂。

乌合之众还是群智涌现?鸟群知道答案

更进一步会发现,我们可以调节微观的物理法则,让模型宇宙运行的状态从一种相变为另一种相,就像水分子形成的气态、气相、液相、固相。当你调节参数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先从秩序过渡到复杂,再过渡到混沌,这种复杂就是介于秩序和混沌之间,叫混沌的边缘。这个边缘,有助于我们平衡外部世界。

就像你开车踩油门,踩下去力量太大容易撞车,完全抬起来就没有力量驱动它。所以你要平衡,小火慢踩,至于这个系统怎么走?不用管,它就是不断趋向复杂,自身产生自组织的现象。

因此,混沌不是偶然的、个别的事件,万事万物,莫不混沌。

混沌理论告诉我们——复杂是不可避免的,复杂系统不是智能设计的结果,而是由简单规则演化、进化而产生的。

看了这么一大篇,我们也可以询问下自己,“今天你混沌了么?”(完)

*本文根据张江在混沌大学创新院的课程整理而成,文中部分图片源自pexels.com,转载请联系授权。撰稿:蔚蓝的海。版式:Summer

乌合之众 / 群智 / 群愚 / 涌现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