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20年过去了,互联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已经进入AI的智能时代,手机摄影技术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光学原理会被智能取代吗?
任正非:图像不是照出来的,是算出来的
在我们的固有的观念中,摄影就是用光的艺术。相机的光学技术100多年,相机一直在对光做最极致的追求,从目前来说。相机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了。在光学上手机不可能超越相机,但手机走了另一条路……
近几年手机拍照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干死了卡片相机,就连单反相机的地位也变得岌岌可危。原本对于手机来说是“硬伤”的硬件限制,却从侧面助推了算法技术的突飞猛进,因而使得手机拍照有了质的变化。
这也引得部分单反党感叹:为什么强大的手机拍照算法不应用到单反相机里?
单反真的不需要算法吗
什么是算法?数码相机的成像过程是通过感光元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存储成照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到了对信号的转换方法,取舍、优化、调整方式等等,这个过程就叫相机算法。
从光线到变成一张数字照片
所以,不管是手机、相机,现代数码摄影中,都离不开图像算法的应用,它是除了感光芯片等硬件以外,影响成像画质的最重要的软件因素。广为流传的“佳能红,尼康黄,宾得绿……”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算法不同造成的。
不过对于这种算法影响因素,除了入门用户外,玩单反的对此并不会过度关心,因为对他们来说,色彩的偏差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相机有无损RAW就够了,算法不行lr套个预设嘛”,可能是很多人的想法。
大家都知道,RAW格式是单反相机拍摄和存储图像的一种未经加工处理并且没有压缩的图像文件格式,是原始图像编码数据的集合,也叫数码底片。RAW格式记录了数码相机的原始信息及相机拍摄时的一些原始数据,例如色温、曝光量、ISO度数、光圈大小、焦距、拍摄时间等,而一些附加设置,如饱和度、对比度、锐度等数据不在记录中。
手机为什么不强调RAW格式?就是因为缺少了算法的介入,硬件是什么水平就是什么样,这肯定是手机厂商不愿见到的。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有个别手机提供了RAW格式文件输出,但效果反而不如JPG格式,手机宣传RAW格式,更多的是一个噱头。
离开了算法优化,手机拍照便失去了灵魂。
一些手机也开始支持RAW格式
“底大一级压死人”还有效吗?
这两年听到最多的说法就是手机在硬件方面有天际线,底大一级压死人,画质永远不可能超过单反bala bala……
说实在的,在手机领域,究竟底大不大,这都是供应商的事,对于手机厂商来说,你做好了,我拿来用就行了,这部分大家的起点都一样,根本不存在竞争(华为算是个例)。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今年以来索尼那颗4800万像素的CMOS IMX 586,几乎所有品牌的安卓厂商都用上了,还谈什么竞争力呢?
传感器作为硬实力只能保证手机拍照的“下限”,但其上限如何,最终还是看拍照算法。因此,在关于拍照宣传方面,我们看到手机厂商越来越强调自家的算法,俨然已经成了核心竞争力,以及技术实力和技术储备方面的彰显。
那当我们在谈论手机拍照算法的时候,究竟在谈些什么?锐化、降噪、曝光、白平衡吗?没错,过去可能的确是这样,但随着手机运算能力提升,再加上多摄像头参与,HDR、长焦、手持长曝、AI等才是如今手机厂商展示算法实力的主要舞台。
就拿最常见的HDR(高动态范围)来说,虽然说原理都是“多帧合成”,但手机厂商们的HDR技术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这其中就涉及到究竟拍摄多少帧,每一帧间的曝光差异,以及如何选取合适的帧进行合成,更甚者还要计算面对运动场景时又该如何做到帧对齐。
这一计算过程,是人脑无法企及的,别说什么单反也可以机内合成,那处理速度简直了。
苹果Smart HDR所有背后的操作都是在极高速下实现的,每拍摄一次可能有1万亿次运行
谷歌HDR+先采集RAW堆栈再压缩为JPG,从而明显提升细节动态范围
长焦则是近来手机算法方面的又一大进步,例如最近的华为P30 Pro和OPPO Reno的10倍变焦,虽然一个是“视场融合”算法,一个是接棒式混合变焦,实质上都是多帧合成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基础是利用多帧实现超采样的更高分辨率,再通过放大裁切得到变焦。
OPPO会在按下快门时快速拍摄8~10帧图像,并自动挑选出最清晰的“基础帧”,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图像进行合成裁切,从而获得长焦图像。这里面的运算过程非常复杂,不仅涉及多帧合成,还有多颗摄像头的协调运作,不同的摄像头的色彩算法,以及多帧数字防抖等等。
华为P30 Pro在不同变焦倍数下的摄像头使用情况
更不要说一日千里的人工智能,手机注定会比单反更聪明,而且会越来越聪明。虽然现在某些手机厂商在宣传AI摄影的时候确实有浑水摸鱼之嫌,把人工智能当成一个框,啥都往里装,甚至以前的功能改头换面就叫人工智能XX了。
但我们依然不能否认,人工智能对未来摄影的影响可能是颠覆性的。就拿现在流行的人像模式来说,通过双摄像头视差大致描绘出被摄对象轮廓,以此来完成抠像并对背景进行虚化处理,以模拟出单反相机的大光圈浅景深效果。
但双摄像头这个功能,迟早会被人工智能消灭掉,基于图像学习,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像人一样的抠图,将对象从复杂背景下剥离出来,而不需要双摄的支持。多摄的主打功能将转向提供更多的焦距,这一点从最近的长焦趋势便能看出了。
谷歌的人像模式在获取景深信息的过程中就引入了机器学习的方式,经过训练后的算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图像的深度信息,图片来自谷歌单摄手机Pixel 3样张
AI会是单反的威胁吗
由此就引出一个问题,所谓“手机拍照超越单反”,更准确的说,应该是AI算法战胜单反摄影,你为此有过担忧吗?
前两年,谷歌已经开发出一套深度学习系统,把摄影美学分解成可量化的参数,进而让电脑模仿专业风光摄影师的工作对一系列街景图进行后期处理
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像玩法和传统相机已经呈现出两个极端,传统相机还是追求硬件配置的优越性,操控需要有一定的使用经验,追求的初衷是“瞬间的永恒”。
而人工智能正在让影像逐渐脱离硬件的束缚,对所有用户都是“无差别”的,人人可以玩,而且是一种用完即抛式体验,有些类似现在手机的碎片化体验。
如今,基于人工智能对照片进行深度处理,各类App屡见不鲜,从把照片变为艺术品的Prisma,到最近Snapchat火爆全球的“性别转换”滤镜,虽然神经网络、AI深度学习这类技术听起来仍然生涩,但人人都能感知到进展是飞速的。
火爆朋友圈的Snapchat性别转换滤镜
人工智能无疑会提供全新的影像体验,AR、VR全方面的涌来,究竟会对传统摄影带来怎样的影响还很不好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构图和捕捉光影依然会是少部分人的乐趣,但可能也仅仅是少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