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一件事情,做的时候没有做到心理的预期,结果未能如偿所愿,自然会懊恼沮丧。可是当下一次遇到了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事件,可能再一次又没做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这时的沮丧和懊恼是难以言喻的。
无论是搭讪异性、竞技比赛、考试考核、还是去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这些都是可能发生的场景。这种事情非常困扰人。而往往让人最沮丧的,并不是全力以赴以后不能完成心愿,而是明明觉得自己可以做的更好,结果却不尽人意。这种情况,有时是期许太高不切实际,有时是失误发挥失常,还有时是运气概率的影响。
有些事,如果真心尽力而为了,但依然得不到如期所望的结果,这时会沮丧但几乎不会懊悔。因为这是关乎自己的勇气,关于自己如何勇敢的迈出这一步的行动和尝试,凡事尽力而为就不会后悔,也不需要后悔。
那么,关于失败和反复在同一事件上的失败,有以下几点本质的原因,看清晰这些会让我们找到和应对这种情况的心理基准线。
第一,很多事情都不是看起来的那样的,行动和思考有着天壤之别。思考想象是在大脑里模拟现实的运作。真的去行动了,很多因素和场景信息的反馈,都会超出原先思考想象的预测。不曾预想的信息和细节,会让身体和大脑产生应激性反应,也会改变我们一系列的感受和决策,从而最终影响想象与现实的差距。所以,真正的知识,是只有做了才知道的信息,真正的技能,是只有在做的过程中积累的技巧。
第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擅长的,也有不擅长的,方方面面都有差异性。但有一样是相同的,就是任何人,做任何事情,只要是自己想要的,都要付出一番努力。没人可以避役努力的过程,那些看起来轻松又高超非凡的表现,其背后都是大量的不为人知的努力与汗水,无一例外、无人例外(什么是天才?天才的本质、诞生和意义)。所以,失败最简单粗暴,但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你还不够努力(包括找到正确的路径与方法)。
第三,练习,就是让自己的大脑和身体在某个场景之下,能够正确的处理信息,并符合自己预期的稳定运行。这个和上台演讲会紧张的情形类似,需要不断的练习,让自己的身心都适应那个情景之下的信息,然后才有可能从容应对。所以,只有反复地练习,练习,还是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才能做出自己想要的满意的成果。
第四,万事万物,从量变到质变,一切都需要积累,表面上看来,量变的积累在进步和变化上是微小的,实际上也的确是微小的——甚至有时候可以忽略不计。但只要来到了质变点,就能够产生飞跃性的进步和颠覆性的改变,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其本质是因为我们的世界是符合幂次(非线性指数)增长的。(世界的本质关联:从0到1,幂次法则,信息论)
而努力付出——包括行动与练习、思考与调整——就是在积累量变,这个量变会发生在大脑里,就是在大脑中积累信息——以形成结构化抽象化的知识,包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以及顿悟和闪念。同时这个量变也会发生在外界事物上——以让现实按照我们的期望和想象去改进和变化——这就是创造。
所以,如果量变积累没有抵达质变,那么大概率的结果就会得到失败,而只有量变积累出了质变,才会大概率的获得成功。
第五,很多事情,很少有人简简单单一次就能做好,就能成功。失败、艰难、复杂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体会,也不是你一个人做不好,而是每个人都有这个体会,都会经历一个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并且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而只要是自己在意的事情都不简单,想得到结果,想如常所愿,那么失败的过程是省不了的——这是常态,只有接受和顺应。
最后,反过来,可见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总结起来就是:
- 行动能让我们积累货真价实的知识与技巧。
- 反复的练习能提高我们娴熟的技艺。
- 努力和付出是积累质变的必要过程。
- 失败是常态学会顺应接受它。
- 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在心理和现实之间就隔着以上步骤。
另外,以上步骤还需要加上一个必要的时间,那就是10000个小时。“10000个小时定律”指出,哪怕是天才也不能在某一专业领域少于10000个小时的刻苦练习——这是训练大脑成为领域专家所需要的时间底线。
“10000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10000小时定律”。
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大脑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10000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为什么是10000个小时?“10000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10000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10000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10000,反复出现。
有时候,道理是清晰明确的,但失败的感受却是真实又很威胁人的,那么如何才能战胜失败后的沮丧情绪呢?
第一,放眼未来。影响我们的必须都是有时间效应的,回忆过去,那些曾近很影响我们的事情,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强烈感受,都会被时间所默默改变。如果我们能够在用未来的视角去看待现在,就像用现在视角去回看过去一样,我们的心态、情绪和感受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试想5年后,10年后,20年后,那时候的我们再来看今天的一切会是什么样心情呢?又会做出怎么样的行动呢?——显然很多困难都会变得不值一提,很多感受也会变得轻描淡写,这就是放眼未来的力量。但做到放眼未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有时候时间的连续性会让我们深陷此刻,无暇跳出当下去审视问题。不过当我们了解到了这些,就可以通过练习,去增强放眼未来的能力。
第二,和死亡作比较。如果突然得了绝症,或是健康受到不可逆的损伤,以后再看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就会突然觉得不足为惧,也不过如此,也都可以解决,对我们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因为此时我们想要的是命、是活着、是健康。这样一来,原本觉得恐惧和艰难地事情就变的简单轻松了,这就是对比的力量。
第三,坚持和不断尝试。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个终点,生命只有一次,但是中间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无数的重现。只要我们不死,我们就可以去行动,去不停地尝试我们想要完成的事情。有时候一些疾病和意外会概率性的终止生命,但除此之外的大部分事情,做错了,没做好,又能怎么样? 再来一次,那些梦想成真的人,都深刻明白如果对现实和结果不满意,那么就需要坚持和不断地尝试,方能如愿以偿,就是这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第四,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因为万事万物、点点滴滴都是互相关联的,所以我们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要孤立的看待一个问题和事件,背后的背后总有一条看不见的因果线。而生活就变成了一系列蓄谋已久,又毫无预兆事件的互相关联与互相影响。
那么,就不能把一次结果、一次失败、一次不如意、或是一次成功、一次意外、一次侥幸,简单粗暴的归结为单一因素的单一影响。但大脑喜欢走捷径,会有后见之明,强行解读,幸存者偏差,证实偏差等等,这就是我们需要克服、调整和认知的地方。(黑天鹅启示录:改变你对世界的认知)
第五,改变了思维就改变感受,改变了感受就能改变行动,而改变了行动就能改变一切。并且自信是来自于刻苦的练习,清晰的想法和思路是来自于信息的积累,行动才是获得这两样的唯一途径。所以,失败了,告诉自己,再来一次,没什么大不了的,再来一次,再来一次……想要的一切终将会慢慢出现的……
「有关系,但还是要再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