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银行会垮掉吗?

2019年5月28日  来源:生活中的博弈论 作者:余治国 提供人:xinggai42......

银行挤兑是存款人集中大量提取存款的行为,是一种突发性、集中性、灾难性的危机。自从银行诞生以来,挤兑现象就相并而存。

据载,世界上最早的两家银行是1272年和1310年在意大利设立的巴尔迪银行和佩鲁齐银行,均因债务和挤兑问题于1348年倒闭。始于银行挤兑而爆发的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大约1.1万家银行倒闭或被兼并,造成金融混乱。20世纪70年代以来,银行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曾发生过银行挤兑的灾难。

近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以及拉丁美洲各国金融危机时,银行挤兑现象也都非常严重,很多时候正是银行挤兑摧残了雪上加霜的国家经济。

一般来说,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初,往往是由于经济持续低迷而股市泡沫彻底破灭。广大投资者开始疯狂抛售股票,股价雪崩般地下跌从而引起股市崩溃。股市崩溃又会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

广大投资者的财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迫于生计和信心动摇,人们纷纷赶往银行兑换存款,这又直接导致银行相继倒闭。银行倒闭后,大量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也相继宣告破产。

同时由于大批银行倒闭,吞掉了小额存户的存款,使千家万户濒于死亡的边缘。工人因此而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更无力去市场购买商品。国家经济由此开始进入了恶性循环,并要倒退很多年。

就拿美国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来说,1929年,美国商业银行数量为25568家,而到1933年,美国商业银行总量只有14771家,有万余家银行破产倒闭。

那时出生的婴儿长期缺乏营养和医疗护理;约有200万~400万中学生中途辍学;大量的无家可归者栖身于铁道边简易的纸棚;许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社会治安恶化。最为惨绝人寰的是,穷人被活活饿死的事件不断出现。

由此可见,银行挤兑问题是关系到每个人的事情。为了理解银行挤兑的成因,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这个例子正反映了银行挤兑现象发生的机理。

假设现在有A和B两个朋友,都借给C朋友100万元人民币做生意,C拿到这200万元在第一年进行投资,第二年才可以赚得利润。笔者不妨假设第一年的时候,A和B索要借款,C只能还给两人各70万元,若是A和B并不是那么急着用钱,给C两年的时间,则C连本带利可以给付280万。

对于A、B两人来说,第一年要回借款,各得70万;其中一个人要回借款,而另一个人没有去索要,则索要的人先来一步得到100万本钱,另一个人则只拿到剩下的40万元;如果两人都在第二年才拿回存款,则各得140万元;在第二年,只有一个人要回借款,另一个人并没有催着C还钱的情况下,先催款的人得到180万,另一个人只拿到原来的本钱100万。

这种情况下,就是一个两阶段的动态博弈。见下面两个图。

动态博弈都是用倒推法进行分析,我们在这里仍然采用倒推法,首先看第二年时,A和B作为理性人会如何选择行动策略。假如A和B都将资金借给C用到第二年,这个时候,博弈均衡点是双方都要回自己的资金,A和B各得到140万元的还款,利息率高达40%。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整个均衡点是A、B两人理性博弈的唯一可能结果。

我们回过头来看,第一阶段也就是本例中第一年双方的博弈情况。由于在第一年时,双方都不抽回资金的策略将产生第二阶段的均衡结果,因此,在第一阶段的博弈矩阵可以改写成如下的图。

在我们假定A和B都是理性人的条件下,第一阶段的纳什均衡点很明显有两个,一个是双方都索要借款,这时双方都只能拿回70万元,另一个就是双方在第一年都不索要借款,这时根据我们在第二阶段的分析,双方各能收到140万元的回报。自然对于A和B来说,后一个纳什均衡比前一个纳什均衡要好。

遗憾是,没有什么可以保证A、B双方一定会在第一年不索要借款。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模型中的C就相当于是一家银行,而A和B就是银行的存款客户。银行挤兑往往是由于谣言四起,存款客户不再放心将钱放在银行中,纷纷去银行拿回存款,在很短的时间内,银行又无法筹措大量的现金。

最终的结果就是银行倒闭,很多人只能抽回银行存款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分存款都拿不到。在国外,许多银行因挤兑风潮倒闭的现象,就是源于此。

对付银行挤兑破产的根本只有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权威的、有担保能力的政府才可以出面保证客户资金安全,防止银行恶性竞争,并为银行辟谣,预防挤兑的发生。同时政府需要建立信贷制度、保险制度来加强人们的信心,尽量达到另一个较好结果的纳什均衡。

在历史上,博弈论诞生之前,一些国家的政府就已经这么做了。如1929年的经济危机之后,美国政府为了防止银行挤兑发生,预防经济危机,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了降低银行业破产倒闭的风险,美国国会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和《1935年银行法》,这些法规强调了对银行业进行全方位的监管,限制银行业过度竞争,以保证银行业的稳定。同时,为了避免大危机中许多银行破产倒闭局面再次发生,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了《联邦存款保险法》,并授权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