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猴子的故事与道理约束

2019年5月28日  来源:生活中的博弈论 作者:余治国 提供人:xinggai42......

亚当-斯密在写完《国富论》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之后,转而又写了本《道德情操论》,专门论述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是维持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

亚当-斯密告诉我们:最商业化的社会,也是最讲究道德的社会,比如16世纪时荷兰人就比英国人值得信赖,当时荷兰的商业比英国发达,反之亦然。

人类道德的产生一般有两种解释:

一是纯文化因素起作用,有些国家道德程度高,有些国家则低。如北欧人之间的道德感高于意大利人的道德感。

二是宗教信仰的原因,怕上帝惩罚你,所以有宗教信仰的人道德感就要强于一般人。如在美国,教会的人道德感比较强,因为他们认为若不道德,将来会进地狱。在这种解释中,道德是外界强加于人们的,使人们不违约。而笔者主要想给出的是第二种解释,即博弈论是如何解释道德的。

道德可以打破囚徒困境的难题,化解个人理性与社会群体理性的矛盾,维系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关于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个猴群博弈的故事。近两年这个故事一直流传于中文网络各大论坛与社区。

有一群猴子被关在笼子里。在笼子里的上方有一条绳子,绳子拴着一个香蕉,绳子连着一个机关,机关又与一个水源相连。

猴子们发现了香蕉,有猴子跳上去够这个香蕉,当猴子够到时,与香蕉相连的绳子带动了机关,于是一盆水倒了下来,尽管够到香蕉的猴子吃到了香蕉,但其他猴子被淋湿了。这个过程一直重复着。

猴子们发现,尽管有猴子吃到香蕉,但吃到香蕉的猴子是少数,而其余的大多数猴子都被淋湿。经过一段时间,有一伙猴子自觉地行动起来,当有猴子去抓香蕉时,它们便揍那个猴子。每当有猴子去取香蕉,就有其他的猴子因愤怒而自动地去撕咬那个猴子,久而久之,猴子们产生了合作,再也没有猴子敢去取香蕉了。

在这个故事里,猴子间产生了“道德”。如果这群猴子构成一个社会,它们也繁衍下一代,它们会将它们的经历告诉下一代,渐渐地猴子们便认为取香蕉的后果对其他猴子不利,从而认为去取这个香蕉是“不道德的”,它们也会自动地惩罚“不道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这个博弈故事却反映了人类的道德的产生过程。

霍布斯认为人类在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然状态中,就是“人与人之间像狼与狼一样”,是“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力图保护自己的利益,并企图占有别人的东西,此时,每个人是每个人的敌人。此时没有任何规则,没有财产,没有正义或不正义,只有战争。武力与欺诈是战争中的两大基本德性。因此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无法产生文明。

与国家一样,道德也是对某些不合作行动的惩罚机制。这种机制的出现使得人类从囚徒困境中走出来。人的正义与非正义的观念产生了道德感。

道德感自然地使得人们对不道德的或不正义的行为谴责或者对不道德的人采取不合作,从而使得不道德的人遭受损失。这样,社会上不道德的行为就会受到抑制。因此只要社会形成了道德或不道德,正义或非正义的观念,就自动地产生了调节作用。

当然,道德约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对不道德的行为的抑制是有限度的,当不道德的行为带来的利益大于道德的满足时,道德约束的作用便失效。

假设笼子中的这群猴子由于天气炎热,想要冲凉,却因道德约束无法用盆子中的水。这时,终于出现了一位猴子A。这只猴子在无意中碰到了香蕉,理所当然地饱受老拳。但在这个过程中,猴子们享受到了冲凉的乐趣。等身上的水干了之后,某只猴子B在无意中碰撞了A,使A又一次接触到了香蕉,于是,猴子们享受了第二次冲凉,A遭到了第二次痛殴。在此之后,只要大家有冲凉的需要,就总有一只猴子挺身而出,对A进行合理冲撞。大家对A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不同,在平时大家会对A异常温和,以弥补在冲凉时为维护规则而不得不对它进行的暴力举动。

一天,在大家冲凉时,饱受折磨的A闻到了香蕉的清香,生物本能使它在别的猴子没有注意到时将香蕉吃掉。而且此后没有了新的香蕉来填补空缺。于是猴子们陷入了另一个尴尬境地:没有冲凉的水,也没有香蕉。于是,另一个规则便形成了。猴子在烦躁的时候会痛打猴子A出气,猴子A不得反抗。当笼子里的旧猴子被新猴子换掉时,新猴子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学会殴打猴子A。

终于有一天,老天有眼,历尽沧桑的猴子A被另一只猴子代替了。猴子们失去了发泄的对象,只能任意选取一个目标进行攻击。从此以后,笼子里的猴子们不吃不喝不冲凉,唯一的举动就是打架。

这就是社会整体道德沦丧的过程。

在生活中的道德约束失灵也很常见。所有的人都知道,拾金不昧是美德。当拾到别人丢的100块钱时还给失主不仅有道德满足感,还会受到社会的表扬,建立起自己的美誉;若不及时交还失主并很容易被发现的话,则会受到严厉的谴责并失去社会信誉。

假想一下,当拾到别人遗失的价值上百万的古玩名画时,极大的可能是归为己有。这是因为其归还物品所受表扬的效用(道德满足感)与不归还物品所受谴责的效用之和远小于该价值巨大的物品带给他的效用。这种情况下,道德作用失效,法治就不可替换地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主要手段。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