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专访周国平:学术专著式写作,“至少不应该‘一统天下’吧”

2019年5月26日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作者: 提供人:zhebei45......

哲学写作

学术专著式写作,“至少不应该‘一统天下’吧”

新京报:尼采喜欢使用语录体的形式写作,你本人的哲学写作也倾向于散文化表达。有观点对于你这种哲学写作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样处理哲学问题过于肤浅,甚至是在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而熬制心灵鸡汤。另外一些人则赞同这种写作方式,比如,你的好友邓正来先生在生前就说过,哲学就应该这么写。你怎么看待不同的哲学写作?

哲理散文:心灵鸡汤or哲学传统?| 专访周国平

邓正来(逝于2013年1月24日)生前住院期间,周国平前去看望这位老朋友。图片截自邓正来微博。

周国平:实际上,自古以来学术写作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所谓散文化的形式,一种是学术专著的形式。最古老的哲学写作就是散文化的形式。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我们现在就是只能看到他们的只言片语,他们的著作基本都已经失传了,但是你可以看到这些只言片语都是警句式的,而不是学术式的表达。

柏拉图主要用对话体,有人说柏拉图创造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小说”。他的每篇对话都有一个场景,场景里面,他描述苏格拉底式怎样的表情和姿态,和他对话的对象是长什么样的,然后再展开对话,这完全不是学术风格的。

我认为亚里士多德是学术写作的“始作俑者”。学术写作就是从他开始的,学究气比较重。等到中世纪,圣·奥古斯的《忏悔录》是学术著作吗?完全不是。充满了他自己活生生的感受。

近代的哲学无非是三大块,一个是英国,一个是法国,一个是德国哲学。你去看看这些近代哲学家,他们的作品是学术著作吗?英国的哲学家都不在大学教课,他们是业余写作者,都有自己的职业。

当然他们的作品有很强的逻辑性,条理分明,但绝对不是注重对概念的研究,或是分析研究别人的思想。他们就像和你谈话一样,把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地给你讲明白,这是英国哲学家的风格。法国哲学家都是散文化地写作,包括卢梭,伏尔泰,狄德罗,他们或者写小说,或者写散文。帕斯卡尔也是随感和语录式的,蒙田还是随笔的鼻祖。

德国的哲学就有点不一样了,德国哲学的写作是两极分化的,黑格尔就是一个严格体系的逻辑推演,也可以说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因为德国哲学家基本上都是大学教授,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和他们作为大学教授的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但另外一端,比如叔本华和尼采,就完全不是体系和学术化的东西。叔本华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个体系,但他的体系和黑格尔的体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你去看他的书,你会发现他的写作是非常生动的,表达非常直率,明白通畅,完全不是学术论文的写法。而且他也写了很多随感式的东西。尼采就主要是语录体和格言体的写作。

所以学术化的写作主要是由于大学教授们为了他们的职业,不得已而做。我觉得从哲学真正的发展历史来说,学术化写作不是“正统”,反而是不漂亮的另类。散文式、随感式的写作却是主流。

其实我不否认研究所和大学里的哲学学者去做学术性的工作,这是有意义的。研究一个哲学家,或者研究一个概念,非常系统地谈这个问题,这也是有价值的。但是我想,至少这不应该是“一统天下”吧。

我本人不喜欢这样做,虽然我本人关于尼采的两本专著也是比较系统的,但是我喜欢用一种比较生动的写作方式,你也可以看成是一篇长篇散文,我一定要把自己的感受放进去。我不仅仅是做知识性的整理。光做知识性的整理,我觉得这是贬低了自己。就这样吧,我喜欢这样。

新京报:30年前中国掀起了一场“尼采热”,30年后,你觉得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还需要读尼采?为什么说尼采是属于年轻人的?

周国平: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青年都是天然的理想主义者。我说的青年,不是指年龄,而是指品格。青年的特点,一是强健的生命,二是高贵的灵魂。尼采是这样的人,我也祝愿你们成为这样的人。

本文内容系独家原创。作者:新京报记者 李永博;编辑:西西;校对:薛京宁。图为《末日哲学家》(The Philosophers2014)剧照局部。未经出版方或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尼采 / 周国平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