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你在导言里提到,尼采一生的思想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方面是对于生命意义的解释,另一方面是对现代文化的批判。这两条不同路径是如何在尼采的第一本著作《悲剧的诞生》中体现的?这本书在整个尼采学说当中占据了怎样的位置?
周国平:对人生意义的解释是尼采的一贯主题,是他最终走上哲学道路的动机。这一条线索贯穿了《悲剧的诞生》几乎全部的内容。《悲剧的诞生》中也有对文化的批判,但主要是针对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科学乐观主义的批判。
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悲剧的诞生》中的这两条线索也是尼采一生的两条主线。尼采在《悲剧的诞生》写完之后,继而发表了《不合时宜的考察》,其中包括了4篇论文,它的主题就是从各个角度展开对文化的批判。
《施特劳斯――告白者和作家》是对学者的批判,《历史学对于生活的利与弊》是对历史学的批判,《瓦格纳在拜雷特》是对艺术的批判,《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是对学术化政治化哲学的批判。当然这些论文里也有对人生意义的解释,但是当时尼采思考的核心主题是对整个文化的批判。
所以用我的话来说,《悲剧的诞生》这本书是尼采思想的诞生地。虽然他后来又发展出很多其他的思想,但读者也能在《悲剧的诞生》中找到这些思想的源头。
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桑西创作的《雅典学院》。
新京报: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批判了苏格拉底,而在另一本著作《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尼采又批判了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比如他反对巴门尼德的学说的同时,又赞扬了赫拉克利特的学说。批判前苏格拉底哲学和尼采的后期思想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
周国平:尼采在后来批判西方哲学传统的时候,他的主要靶子是柏拉图。他认为西方哲学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就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柏拉图实际上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缔造者,他把世界分成两个世界,一个是现象世界,一个是真实世界。我们生活在现象世界中,柏拉图认为这是个虚假的世界。而真实世界就是理念的世界,这是世界的本体。在柏拉图看来,世界是由一些概念组成的。
尼采认为西方哲学自此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这些哲学家否定了现象世界,而所谓的“真实世界”是他们虚构出来的。如果再往前追溯,这种否定现象世界的学说最早就是由巴门尼德提出的。
新京报:是不是可以说,整个西方哲学史中都贯穿着一条反柏拉图的传统?
周国平:实际上,整个西方现代哲学都是反柏拉图的,叫作反本质主义,或者说反本体论。本体论最开始的提出者就是巴门尼德,而把这套学说变成体系就是柏拉图。
在前苏格拉底哲学家里面,尼采最喜欢的就是赫拉克利特。因为赫拉克利特跟其他哲学家不一样,其他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都在说,这个世界背后有一个本体,有的是寻找一个物质形态,比如泰勒斯说世界的本体是“水”。有的是寻找一个抽象概念,比如巴门尼德说是存在这个概念,毕达哥拉斯说是“数”。
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火”。但是尼采理解得很对,赫拉克利特说的火并不是说一种物质形态,并不是说这种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源。赫拉克利特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照一定的节奏燃烧,然后熄灭,然后再燃烧。”他实际上是用“火”来象征这个世界是在永恒的变化。
尼采后来的哲学也强调世界是变化而不是存在,不存在一个不变的本体,现象世界是唯一的世界。而这就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主题,包括后来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胡塞尔的学生海德格尔发展出来的学说,都强调现象世界背后不存在一个不变的本体。
生病期间的尼采。
新京报:在尼采后期的作品比如《偶像的黄昏》当中,尼采似乎从文化的批判转变为对道德的批判,可以这样理解吗?
周国平:应该说这是一种延续。我没有翻译尼采中期的作品,其实他中期的作品中对道德的批判已经非常强烈了,从《朝霞》到《快乐的科学》,尤其是《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延续了这条思路。
尼采对于道德的批判是“重估一切价值”这个命题的核心。首当其冲的就是要重估道德。用他的话来说,根本就不存在道德事实,道德无非是对现象的一种解释,道德的背后不存在一个本体的东西。柏拉图强调有一个理念世界,这个理念世界里最高的理念就是善。尼采说,不存在一个道德本体,只存在对世界的一种道德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取决于它是对生命的压抑还是对生命的解放。
他认为以往的道德解释都压抑了生命。他批判基督教重点也是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的道德否定生命,所以他说“耶稣是生命的敌人”。基督教有很多对生命的否定评价,比如提倡禁欲主义,尼采认为这就是从源头上否定生命了。尼采道德批判的重点,就是用生命的标准、站在生命的立场来看一切道德的解释,看它们对生命持什么态度。
新京报:尼采的道德观,和我们平时所说的那种“不分善恶”、虚无主义的道德观有什么区别?
周国平:尼采说过,他并不是提倡不需要道德,人没有道德是不能生活的。《善恶的彼岸》的书名也表达了尼采对于道德的看法。“善恶的彼岸”指的是站在善恶之外来评判事物。就是说,世人的道德观念已经太强烈了,人们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判断已经固化了。所以你首先要从中解脱,先别去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从中解脱出来后,站在什么位置上来思考呢?
尼采说要站在宇宙和生命的位置上来看待人间的现象。从宇宙的立场上,人间的一切道德都是“瞎扯淡”,都是站不住脚的,都是没有根据的。首先要超越“善恶”,站在善恶的彼岸,然后你再回过头来,站在生命的立场上来,看看这样一种道德解释到底意味着什么。
尼采至今是国内被提及最多的哲学家之一。图为网友借尼采之名说的网络流行语。
新京报:尼采一方面对道德进行批判,同时也在建立自己的学说,比如权力意志学说,“超人”学说。尼采建立的学说或理论在哲学发展脉络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他的这些解释是否行得通?
周国平:的确,尼采正面建构的学说,比如权力意志学说和“超人”学说,都是在否定原先的道德解释之后提出来的。我认为这些学说也是尼采站在生命的立场上思考后得到的。尼采认为不存在所谓的生命意志,因为生命已经存在了,不需要去追求生命。生命存在之后,我们需要追求的是力量,这就是他的权力意志学说。
他说的权力意志就是追求生命力量的上升和发展。一切有助于生命上升的都是好东西,压抑生命的、使生命衰弱的都是坏东西。
对于尼采提出的这些正面的解释和学说,我认为姑妄听之即可,不一定有多大价值。这些学说还是具有很高的批判价值,但在批判以后,你去树立什么,我想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每个人可以自己去寻求。尼采的方向是对的,就是肯定生命,以生命为立场。他说的生命不光是一个个体生命,也就是作为整体的人类的生存,怎么样让人类的生命更有活力,更加具有精神的高度。尼采的标准就是人类整体的上升。
新京报:后世不少人把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源头归因于尼采的学说,这样的解释是不是过时了,或者说是一种对尼采的误读?
周国平:这事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或者说这是法西斯主义出于本身的需要对于尼采的曲解。因为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谈论的是生命,谈论的是人生的意义,而不是讲现实政治。《偶像的黄昏》专门有一章明确强烈地批判了德国强权政治。
另外,我想强调一点,我不承认存在一种“超人”学说。“超人”仅仅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出现过的一个概念,而且尼采明确说过,“超人”是一个比喻,是诗人的一个想象。后来解释者就把它“引申”为一个学说了,我觉得这不成立。
新京报:尼采把叔本华和瓦格纳视作自己精神上的导师,《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就是尼采《不合时宜的考察》中的一篇论文。但尼采后来也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大量的批判。你在导言中也提到,原作标题是“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但其实这更像是尼采的“自我教育”。尼采和叔本华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周国平:我觉得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叔本华的哲学是一种悲观哲学,那么尼采年轻时期读到叔本华的时候,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尼采内心深处本来就有悲观的根子,从小就比较悲观,所以叔本华就强化了他对人生的悲观态度。
叔本华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哲学家
另一方面,尼采是一个生命力非常旺盛的人,他不甘心于悲观,他要给人生寻找意义,所以他后来一辈子都在和叔本华“打仗”。两者之间还是存在阶段性的过程,一开始尼采主要处在叔本华的影响之下,但他也在试图反抗叔本华的影响,试图给人生寻找意义,否定叔本华“人生毫无意义”这样的结论,这是从《悲剧的诞生》开始的。《悲剧的诞生》的结论就是人生的意义在一种艺术的、审美的态度之中。那个时候尼采已经开始对叔本华进行反抗了,但当时他没有明说是针对叔本华。那个时候尼采已经开始和叔本华分道扬镳了。
但是在这本书以后,尼采紧接着又写了《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对叔本华大唱赞歌。这说明尼采在30岁写这本书的时候,对叔本华还是肯定的。尼采认为作为一个哲学家来说,叔本华是一个榜样。
法语纪录片《尼采哲学之旅》(Nietzsche - un voyage philosophique 2005)海报。
这个榜样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就是他关注人生的意义问题,尽管他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在他之前的德国哲学家都不关注这个问题,尼采认为哲学就应该关注人生。
第二,叔本华和时代保持了距离,他没有为这个时代服务,受这个时代的奴役,所以叔本华很孤独,不被时代所理解。
第三,叔本华不是学院派哲学家,他一生没有得到过一个学院的教职。叔本华曾经还和黑格尔打擂台,到柏林大学开课,选择了黑格尔讲课的时间做讲座,结果他的讲座上没有几个听众。后来他就放弃了在大学里面找教席的做法,一辈子就是一个没有职业的人,专心于写作,所以他和学院哲学是两码事。另外,尼采也欣赏叔本华的写作风格,他说叔本华非常诚实。
在《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里,尼采没有直接批判叔本华,但他从叔本华的榜样中引申出来的大量的对哲学的看法,哲学和人生、时代以及政治的关系,这些都是尼采自己的看法,叔本华没有直接谈论这些问题。尼采仅仅是从他的榜样上面看到了叔本华是这样做的,但是叔本华自己没有这样说,尼采对此做了大量的阐述。所以我很重视这本书,因为只有这本书把尼采自己对哲学的理解讲得如此清楚。
后来,尼采对叔本华的批判就非常多了,从《快乐的科学》就对叔本华有大量的批判,那个时候主要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尼采后期哲学的一个主题就是虚无主义,他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是个虚无主义时代,人们都没有信仰了,都不相信人生有什么意义了,于是浑浑噩噩地过生活。这种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叔本华哲学。尼采从这个角度对叔本华进行了很多的批判。
1986年,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书封(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