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防御角度来看,大中型江河像山地一样,也是战略屏障之一。但江河与山地在两个方面有所不同。它们首先体现在相对防御上,其次体现在绝对防御上。
江河和山地一样,都能使相对抵抗的能力增强。而江河如同脆硬的材料做成的工具一样,其特点是,它要么使防御能坚强地抵抗住任何打击,要么完全失去作用,导致防御失败。如果江河很大,而且其他条件对防御一方有利,那么进攻一方要想渡河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过,突破江河防御的任何一点就能完全瓦解整个防御。除非江河本身就在山地,防御一方就不能像在山地那样进行持久地抵抗。
从战斗角度来看,江河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在一些情况下,在江河地区为那些为决定性会战而采取的部署可以变得非常有利。通常这些在江河地区采取的部署也比在山地更为有利。
江河和山地也有相同之处:二者都是危险而诱人的,常常吸引人们采取错误的措施,使他们陷入危险境地。我们将在深入考察江河防御时提醒人们注意一些问题。在一定的时期,人们曾认为他们可利用一切有利的地理条件增强绝对防御体系。但战史上江河防御成功的例子很少,这说明江河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强有力的屏障。但是,一般来讲,江河对战斗和国土防御的有利作用还是不可否认的。
为了系统而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质,我们先列举研究江河防御时的几个着眼点。
首先,我们应当把设防的江河的战略效果同未设防的江河对国土防御的影响区别开来。
其次,根据防御本身的意义,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
(1)用主力进行的绝对抵抗;
(2)纯粹的假抵抗;
(3)用次要兵力,如前哨、掩护部队以及其他次要部队等进行的相对抵抗。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江河防御的形式上把江河防御区分为以下三种:
(1)直接防御,即阻止敌人渡河;
(2)较间接的防御,即只把江流和河谷作为进行更有利的会战的手段;
(3)完全直接的防御,即在对岸固守坚不可摧的阵地。
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考察这三种江河防御。首先我们研究各种江河防御同第一种抵抗,也是最重要的抵抗的关系,然后再谈谈它们同其他两种抵抗的关系。下面我们研究阻止敌军渡河的直接防御。
只有水量充足的大江河,才能用来进行这种防御。
这种防御在理论上的基本问题是空间、时间和兵力的配合,这使江河防御变得非常复杂,以至于很难得出一个固定的结论。然而,任何人在经过思考之后都会得出以下的观点。
根据敌人架桥需要的时间可以确定防御江河的各部队之间相隔的距离。防线的整个长度除以这个距离,就得出需要部队的数目。用这个数目去除全军的总数,就可得出各支部队的兵力。比较这些部队的兵力同敌人在架桥期间可能利用其他方法渡河的兵力,防守一方就可判断出自己是否能够进行一次有效的抵抗。因为,只有当防御者在敌人的桥梁架成以前有可能以极大优势的兵力,也就是以一倍左右的兵力来攻击使用其他方法渡河的敌人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认为敌人的强渡是不可能的。例如:
如果敌人需要24小时来架桥,在这段时间内能够用其他方法渡河的敌人不超过2万人,而防御方在12小时左右可以把2万人调动到任何地点,那么强渡就可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进攻一方的2万人刚渡过半数时,防御部队就能够赶到。在12小时内,除命令传达和信息传递所占的时间,人们可以行军4普里。因此每隔8普里需要有2万人。防御长达24普里的河段则需要6万人。防御方有这样的兵力,就可以把2万人调到任何地点,即使敌人在两处渡河也是这样。如果敌人只在一处渡河,防御方甚至可以减少4万人。
在这里,下面三个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1)河流宽度;(2)渡河设备;这两个因素不但决定了架桥需要的时间,而且也决定了架桥期间能够渡河的部队数量;(3)防御兵力。至于对方军队总的兵力,这时可以不予考虑。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认为,使敌人的渡河成为不可能,甚至使任何优势的敌人的渡河成为不可能,都是可以做到的。
这就是直接的江河防御的简单理论,它的目的在于阻止敌人完成架桥和渡河(这里我们没有考虑渡河一方可能采用的佯动和欺骗的因素)。以下我们将考察这种防御的详细情况和必要手段。
首先需要指出的只是,抛开地理上的任何具体因素不谈,上述理论所描述的各个部队应该紧靠江河分别集中配置。这是因为任何远离江河的配置部队的方法都会增加调动时的行军路程。这既不必要,也没有好处。宽大的河流可以保证部队不会遭到敌军的大的威胁,因而没有必要像一般国土防御中的预备队那样把部队部署在后面。其次,一般来讲,河边的道路比从后面到河边任何一处的斜行路更便于通行。最后,这样的部署无疑比纯粹的防哨线更有利于对江河进行监视,这主要是因为这时指挥官都在附近。在这种情况下,部队必须分别集中部署,不然就不能采用上述的计算方法了。所有了解集中军队需要消耗多少时间的人都会明白,防御的最大效果恰恰来自这种集中部署,利用防哨部队使敌人不可能漕渡的方法,乍看确实很吸引人。但是,除了少数例外,特别是便于渡河的地点以外,采取这种部署方法都是非常不利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敌人从对岸以优势火力就可以击退防哨部队。即使是排除这种可能,这样部署部队通常还是白费力量。这种防哨除了能促使敌人另选渡河点以外,达不到任何目的。由此可见,只要不是兵力强大到可以把河流当做要塞的外壕来防守(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需要任何规则了),这样的河岸防御就必然达不到目的。除了这些一般配置原则以外,还应该考虑到:第一,江河的具体特点;第二,清除渡河器材;第三,沿岸要塞的作用。
江河作为防线上下两端都应当有依托点(例如海洋或中立区),或者拥有其他条件,使敌人无法从防线两端以外的地点渡河。但是,只有在江河防线很长的情况下才可能得到这种依托点或其他这样的条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江河防线必须很长,因此在现实中人们不可能把大量军队配置在相对短的河段上。而我们常常必须以具体现实情况为依据。这里的相对短的河段,是指河段的长度比军队不在江河附近配置时的正面只稍大一些。我们认为,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且任何江河的直接防御,总是单线防御,至少就其防御正面的宽度来说是这样。在这种防御中,集中配置时自然会采用的那些对付迂回的方法就根本不适用了。因此,江河的直接防御,不管它在其他方面有多么好的条件,只要可能遭到敌人的迂回,就总是一种极为危险的措施。
很明显,就整条江河来说,并不是所有地点都同样适于渡河。我们当然可以对什么样的地点不适于渡河作更详细的一般说明,但不能作严格的规定。这是因为有些微乎其微的地形特点因素往往比书本上认为重要的东西更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作严格的规定根本没有用处,因为我们只要考察一下江河,再从当地居民那里了解些情况,就基本可以明确判断渡河的合适地点了,因而没有必要去考虑书本上的东西。
为了更具体详细地说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指出,通往江河的道路、江河的支流、沿岸的大城镇、特别是江河中的洲岛等等都对渡河有利。而与这个结论相反,制高点、渡河点附近的弯曲河道等等这些书本上往往认为作用很大的东西却很少发生作用。究其原因,它们的作用是以绝对河岸防御这个狭隘观念为基础的。而在大型江河的情况下,却很少或者根本不可能进行绝对河岸防御。
在河流上的一些地点适于渡河的一切条件,不管是什么条件,都会对部署军队产生影响,并会使一般的几何法则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过分轻视这些条件,或过分依靠某些地点给渡河造成的困难都是不恰当的。这是因为,如果敌人确信在那些从天然条件看来不利于渡河的地点同我们遭遇的可能性最小,恰好就会在那里渡河。
用尽可能强的兵力防守江河中的洲岛的措施,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值得推荐的,这是因为敌人如果对洲岛进行真正的进攻,就确切地暴露了渡河地点。
部署在河边各个部队根据情况向上游和下游行军。因此,如果没有同江河并行的大路,那么整修紧靠河岸的小路或新修短距离道路都是重要的防御准备工作。
我们要论述的第二点是清除渡河设备的问题。在江河的主流上清除渡河设备当然很不容易,至少要花掉相当多的时间。而要在敌岸的支流上清除渡河设备,困难简直是无法克服的,因为这些支流通常为敌人所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要塞封锁这些支流的河口十分关键。
敌人携带的渡河设备,如架桥用的桥脚舟,在渡过大江大河时一般情况下都不够用。因此,敌人的问题主要在于能否从江河主流、各支流和己方的各大城镇中找到这些渡河设备,以及江河附近是否有可以用来制造船只和木筏的木材等等。有时在这方面的条件对敌人非常不利,甚至无法渡河。
另外,位于江河两岸或者敌岸的要塞地域,不仅可作为防止敌人从要塞左右附近的各个地点渡河的盾牌,控制这些要塞还是封锁各支流和迅速收集那里的渡河设备的手段。
关于在流量充足的江河进行直接防御我们就谈到这里。陡峭的深谷或者沼泽较多的河岸,虽然会增加渡河的困难,从而增加防御的效果,但是它们毕竟不能代替流量充足的江河本身,还不能构成绝对断绝的地形。而绝对断绝的地形是直接防御的必要条件。
如果我们要问这种江河直接防御在战局战略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人们只能回答,这种防御决不可能导致决定性的胜利。一方面,这是因为它的目的仅仅是阻止敌人渡河,歼灭最先渡河的敌军,另一方面,江河也妨碍了防御者通过有力的出击扩大自己已取得的利益,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不过这种江河防御常常能够赢得更多的时间,这对防御方来说一般相当重要。进攻者为了筹集渡河设备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进攻方几次试渡都没有成功,防御方就能赢得更多的时间。如果敌人因为不能渡河而完全改变前进方向,那么防御方也许还会得到其他一些利益。另外,在进攻方不是全力以赴进攻的情况下,江河就会使其停止进攻的企图。这时,江河就成了保卫国土的永久性屏障。
因此,当江河很大,条件有利时,我们可以认为江河的直接防御是主力对主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防御手段,它能够产生当前人们很少重视的那种效果(人们很少重视,是因为他们只注意到了那些因为力量不足而失败的江河防御)。在上述这些前提条件下(这在莱茵河和多瑙河这样一些江河上确实是容易找到的),6万人在24普里长的地段上就能对拥有显著优势兵力的敌人进行一次有效的防御,这当然可以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效果。
上面我们提到了对拥有显著优势兵力的敌人的防御,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根据我们提出的理论,只要企图渡河的兵力不小于进行江河防御的兵力,一切就都取决于渡河设备,而不取决于企图渡河的兵力。这种说法似乎很令人费解,但事实确实如此。当然,人们不应该忘记,大多数江河防御,确切地说,一切江河防御,都没有绝对的依托点,即都可能遭到敌人的迂回,并且敌人的兵力优势越大,就越容易进行这种迂回。
这种江河的直接防御,即使被敌人突破,也不同于一次失利的会战,很少能导致彻底的失败,因为我们投入战斗的只是一部分军队。而且敌人只能通过一道桥梁慢慢渡河,因此必然会受到阻碍,不能立刻迅速地过桥扩大胜利战果。如果人们看到这些,就更不会过分轻视这种防御手段了。
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一切事情,问题都在于是否恰到好处。在进行江河防御时也是一样,防御的结果依赖于对各种情况判断得是否正确。一个表面上无关紧要的事物很可能使整个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一个在别处极其合适有效的措施,在这里却可能变成有害的举动。对各种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单纯地把一条河流看做是一条河流而已。在江河防御中这些或许比在其他场合更难做到。因此,我们必须特别提防错误地运用和理解江河防御的危险。不过,在作了如此的分析之后,我们不能不明确地指出,一些人的喧哗根本不值一提。他们根据自己模糊的感受和含混的观念,把一切都寄托在进攻和运动上,把骑兵挥舞马刀奔腾向前看做是战争的全部。
即使指挥官能够长久地保持这种感受和观念,也不足以解决问题(这一点我们只要想一下1759年齐利晓会战【33】中显赫一时的独裁指挥官韦德尔就明白了)。更糟糕的是,这样的感受和观念很少能够持久,当指挥官面对着牵涉到各方面的重大而复杂的现实情况时,这种观念和感受就会在最后一瞬间在他们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因此,我们认为在防御方满足于阻止敌人渡河这一目的时,如果部队足够强大,条件有利,进行江河直接防御是可以得到良好效果的,但对较小的部队来说则不同。如果说6万人在一定长度的河段上能够阻止10万乃至10万以上的敌军渡河,那么要是1万人在这样长的河段上阻挡1万人、甚至5000人渡河(只要这5000人不怕同有同样优势敌人在一个河岸上相遇)。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渡河设备的数量是一样的。
至今我们还很少谈到佯渡,因为在很少情况下佯渡在江河的直接防御中起较大的作用。一方面这是因为这种防御的关键不在于把军队集中在一点,而在于各部队各自防守一个河段;另一方面,即使具备了上述渡河的条件,进行佯渡也非常困难。如果进攻方的渡河设备本来就很少,即现有的设备还不足以保障渡河的需要,那么进攻方就不可能而且也不愿意把大部分设备用于佯渡。不管怎样,进攻方在真正渡河点上可以漕渡的兵力会因佯渡而减少。这样,防御方能够重新赢得本来因敌情不明而可能丧失的时间。
一般来说这种江河直接防御仅仅适用于欧洲主要河流中下游。
第二种江河防御适用于中等江河,甚至也适用于深谷中的小河流。这种防御要求在离江河较远的地方占领阵地,并应保证阵地到江河有一定的距离。在敌军同时在几个地点渡河的情况下,防御方能够迎击分散在各处的敌军;当敌人在某一点渡过江河时,防御方能够把敌人限制在河流附近或者一座桥梁和一条道路上。这时进攻方被迫背靠江河或深谷,并在只有一条退路的情况下会战,这种局势对进攻方是极端不利的。利用进攻方的这种不利势态是一切中等江河和深谷防御的实质所在。
我们认为,把整个军队分为几支大部队紧靠江河部署是进行直接防御时的最有利的配置。不过,这种部署要以不会有大批敌人突然渡河为前提,不然就有被分割各个击破的危险。如果防御方进行江河防御的条件并不太有利,或者敌人掌握着足够的渡河设备,或者江河中有很多岛屿,甚至浅滩,或者江河不宽,或者防御兵力不足等等,在这些情况下防御方就不易实施江河的直接防御了。这时,各个防御部队为了保证相互联系,必须离开江河一段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惟一可以采取的办法是,在敌人渡河时尽快地向渡河地点集中兵力,并在敌人还没有扩大占领范围和占用数个渡口时攻击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应使用前哨部队对江河或者河谷进行监视并稍作抵抗,而整个主力则应分为几支大部队部署在离江河一定距离(通常几小时的行程)的适当地点。
在这里,防御所凭借的主要是由江河和河谷构成的谷地。不仅水量,而且河谷的整个情况在这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宽阔的江河相比而言,谷岸陡峭的谷地通常作用更大些。实际上,大部队通过陡峭的深谷所遇到的困难,比事先想象的要大得多。令进攻者不安的是,通过深谷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样,当他们通过深谷时,防御者就随时可能占领周围的高地。进攻者的先头部队如果前进得太远,就会同敌人过早地遭遇而面临被优势敌人击败的危险,如果停留在渡河点附近,就要在极不利的形势下作战。因此,只有兵力上占很大优势,指挥上有很大把握时,进攻者才能通过深谷到江河对岸去同敌人较量,否则就是一种冒险行动。
当然,这种防御的防线不能像直接防御大江河时那样长,这一方面是因为防御者需要集中全部兵力作战,另一方面是因为进攻者渡河毕竟不像过大江河那样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进攻者就比较容易采取迂回战术。但是进攻者进行迂回时需要离开原来的方向(我们假定河谷大体上垂直于这个方向),而且退却线还会受到遏制,同时要消除因此而产生的不利影响还不能马上实现,这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进攻者即使没有面临在危机状态中受到防御者攻击这样的困难局面,而且其通过迂回取得了稍大的活动空间,但所处的境地仍然不如防御者有利。
讨论江河时我们不仅要涉及它的水量,而且更要重视河谷的深度,因此,我们必须事先说明,不应该把河谷理解为真正的山谷,否则,在这里就要运用有关论述山地时所考察过的一切理论了。但是,众所周知,在很多平原地方,甚至很小的河流也有陡峭的深谷。此外,如果河岸上有沼泽或有其他能妨碍敌人接近的障碍物,这也都属于该范畴。
因此,在这些条件下,将防御的军队部署在中等江河或者较深的河谷之后就是一种非常有利的配置,这样的江河防御应该算做最好的战略措施。
这种防御的弱点,即防御者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在于军队的防线容易过长。防线过长时,防御者会很自然地把军队分散在可能被使用的渡河点上,因而忽略了必须封锁的真正被使用的渡河点。然而,如果不能把整个军队集中在真正的渡河点作战,就不能达到这种防御应有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军队没有被整体消灭,但一次战斗的失败,一次不得已的退却以及各种各样的混乱局面和损失都会使整个军队面临彻底失败。
在上述条件下,防御者不应该把防线延伸得过长,并且必须在敌人渡河的当天傍晚以前把自己的兵力集中起来,这两点我们已经作了充分的阐释,因此无需讨论那些受地形条件限制的时间、兵力和空间的配合问题了。
在这些情况下发生的会战必然有其特点,即防御者的行动必须非常猛烈,因为进攻者的佯渡使防御者一时弄不清情况,通常只有到了最紧急的时刻,防御者才能弄清真相。防御者在局势方面之所以有利,是因为正面的敌军处于不利的境地。如果敌军的其他部队从其他渡河点过来包围防御者,那么防御者就不能像在防御会战中那样,在后面有力地打击这部分敌军,因为这样做他会失去有利的局势。因此,他必须在这部分敌军还没有威胁到他的时候,先解决正面上的问题,也就是说,他必须尽可能迅速而有力地击败正面的敌军,从而解决全部问题。
不过,这种江河防御决不是以抵抗具有显著优势兵力的敌人(这在大江河的直接防御中还是可以设想的)为目的的。实际上,在这种防御中,防御者通常需要对付敌军的绝大部分,即使情况对防御者有利,人们也很容易看出,在这里必须考虑兵力对比问题。
大部队在一般大小的江河和深谷进行的防御就是这样。如果在河谷的边缘进行强有力的抵抗,会造成阵地分散的不利情况,对大部队来说,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大部队所追求的是决定性的胜利。如果仅仅是较顽强地守住次要的防线,进行暂时的抵抗,以等待援军,那么,当然就可以在河谷边缘、甚至在河岸进行直接防御。在这里虽然不能期望得到山地阵地那样的有利条件,但是抵抗的时间比在一般地形上总会长些。只有在河道蜿蜒曲折时(深谷中的河流往往是这样),防御者进行这种防御才是非常危险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只要看一看德国境内的摩泽尔河的河道就可以了解这一点。在那里防守河道突出部分的部队退却时恐怕不可避免地要被消灭。
很明显,大部队在一般大小的江河上采用的防御手段,也可以用在大江河上,而且这里的条件更为有利些。一旦防御者要争取彻底的胜利,他们总要运用这个手段(如阿斯波恩会战【34】)。
至于防御者为了把江河或深谷作为阻止敌人接近的战术障碍,也就是作为战术上加强的正面,而紧靠江河或深谷配置部队,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对这个问题的详细研究是战术范围内的事情,但我们要指出的是,从效果上来看,这实际上完全是自欺欺人的办法。如果陡谷很深,阵地正面当然绝对不可攻破,但是由于通过这种阵地侧旁同通过任何其他阵地的侧旁一样容易,所以防御者这样配置军队实际上几乎就是给进攻者自动让路,这显然不会是该配置的目的。因此,只有当地形对进攻者的交通线十分不利,以致他一离开自己的通道就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后果时,防御者这样配置军队才可能是有利的。
采用第二种防御手段时,进攻者的佯渡会给防御者带来更大的危险,因为这时进攻者更容易实施佯渡,而防御者的任务却是要把全部军队集中在真正的渡河点上。但是,在这种场合防御者在时间方面并不十分紧迫,因为在进攻者把全部兵力集中起来占领几个渡河点以前,条件一直对防御者有利。此外,与对单线式防御进行佯攻的情况相比而言,进攻者在这种场合进行佯渡的效果要小一些,因为在单线式防御中必须保证每一个据点都不被攻破,因而预备队的使用就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此外,在单线式防御中需要判明敌人最先可能攻占哪个地点,而在这里却只要弄清敌人的主力在哪里就可以了。
关于上面所讲的在大江河和一般大小的江河上进行的这两种防御,我们还必须概括性地强调:如果在仓促和混乱的退却过程中部署这两种防御,而缺乏准备,没有清除渡河器材,也没有确切地考察地形,那么当然就达不到上面所说的任何效果了。在这种情况下大都不可能具备有利的条件,而为了取得这些有利条件而把兵力分散在宽大的阵地上则是极为愚蠢的做法。
总之,在战争中凡是在目的不明确和意志不坚定的情况下所做的努力都免不了会导致失败,与此类似,如果因没有勇气同敌人会战而选择了江河防御这种手段,指望利用宽阔的江河和低深的河谷来阻挡敌军,那么,江河防御是不会带来好结果的。在这种情况下,统帅和军队对自己的处境没有真正的信心,他们往往忧虑重重,这种忧虑往往很快就会变成事实。决斗要求双方的情况完全相同,而会战则不一样。一个防御者,如果在防御过程中不善于利用防御的特点,不善于利用迅速的行军、熟悉的地形和自如的运动获取利益,那么,他就不可挽救。江河和河谷根本不能拯救这样的防御者。
第三种防御手段是在敌岸占领坚固的阵地。这种防御所以能够产生效果,是因为敌人的交通线在这种情况下被河流切断,从而被限制在一座或二三座桥梁上。显而易见,这里指的只能是流量充足的大江大河,因为,只有大江大河才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此相反,一条谷深水少的江河一般都有很多渡口,因而根本不可能产生上述危险。
这种阵地必须非常坚固,几乎无法攻破,否则就会符合敌人的希望,防御者也就失去了有利的条件。如果阵地坚固到敌人不敢进攻的程度,那么在某些情况下,敌人甚至会被束缚在防御者所在的河岸上。假如他渡河,他就会失去自己的交通线。当然,他也可以威胁防御者的交通线。这时,情况就与双方相互从对方阵地侧旁通过时一样,一切都取决于:谁的交通线在数量、位置和其他方面有更好的保障;谁在这种场合下作其他打算时面临失败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谁作其他打算时可能会轻易地被对方战胜;最后,谁的军队有更多致胜力量的保障,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有所依靠。在这种场合,江河的作用无非是增加了交通线面临的危险,因为双方的交通线都被限制在桥梁上。通常,由于有要塞掩护防御者的渡河点和各种仓库比进攻者的要更安全些。如果这一点能够肯定,那么这种防御手段当然是可以采用的。甚至当其他措施不适于对江河进行直接防御时,也可以用这种防御手段来代替直接防御。这样,虽然军队没有防守江河,江河也没能掩护军队,但是二者的结合保证了国土的安全,而这正是所要达到的目的。
但是必须承认,这种不进行决战的防御,就像正负电荷简单地接触时产生的电压一样,只适于阻止较小力量的攻击。如果对方统帅小心谨慎、犹豫不决、不会轻易受任何因素的影响而采取猛烈行动,那么,即使他拥有兵力上的极大优势,防御者还是可以采取这种防御。同样,当双方形成平稳的均势,彼此力争的仅仅是微小的利益时,防御者也可以采取这种防御。但是,如果要面对的是冒险家指挥下的优势兵力,采取这种防御就有走向灭亡的危险。
另外,这种防御方法看起来既大胆而又合乎科学,以致可以称得上高雅的防御方法。但是,高雅的一般容易流于华而不实,而战争却不像社交那样可以容许华而不实的作风存在。因此,采用这种高雅方法的实例是很少见的。不过,这第三种防御手段可以用作前两种的特别补充,即通过这种手段控制桥梁和桥头堡以便使军队可以随时渡河威胁敌人。
这三种江河防御手段中的任何一种,不仅可以是主力进行的绝对抵抗,而且还可以是假抵抗。
防御者固然可以采取其他很多措施,构筑不同于行军中的野营地的阵地,使这种消极抵抗能产生绝对抵抗的假象。但是,只有这一系列措施相当复杂,以致敌人以为其效果会比其他场合更大、更持久时,在大江河进行的假防御才能起到真正的欺骗作用。对进攻者来说,面临敌人强行渡河总是一个重大的步骤,因此,采取这样的行动时往往要考虑很久,有时要将行动推迟到更有利的时机。
因此,进行这种假防御时,防御者有必要大体上像真防御那样将主力分布、配置在河边。但是,仅仅假防御这种意图本身就说明当时的情况是不利于真防御的,因此,各部队哪怕是进行微弱的抵抗,也会由于防线较长和部队分散而有遭到重大损失的危险。就实际意义而言,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措施。可见,进行假防御时一切行动的目的都在于必须使军队确实能集中在遥远后方(往往有几日行程的距离)的某一地点,因此假防御时进行抵抗只能以不妨碍这一集中为限度。
为了清楚地阐述我们的看法,并指出这种假防御可能有的重要意义,我们想提一下1813年战局末期的情况。当时,拿破仑率领约4—5万人退过了莱茵河。联军按照自己前进的方向本来是可以在曼海姆到奈梅根这个区域内轻而易举地渡河的。对拿破仑来说,要以上述兵力防守这段河流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他只能考虑在法国的马斯河沿岸附近进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抵抗,因为在那里他可以得到一定的增援。但是,假如他立刻退到马斯河,联军就会紧紧地追至那里,而假如他让部队渡过莱茵河去舍营休息,那么同样的情况不久也会出现,因为联军即使小心谨慎到极为胆小的程度,也会派遣一些哥萨克和其他轻装部队渡河,而一旦知道渡河非常顺利,他们一定还会派其他部队接着渡河。因此,法军有必要在莱茵河进行认真的防御。可以预见,联军一旦真正渡河,这个防御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所以,这次防御可以看做是纯粹的假防御。但在这种场合,法军根本不用冒任何危险,因为他们的集中地点是在摩泽尔河上游。大家知道,只是麦克唐纳犯了错误,他率领2万人停留在奈梅根附近,一直等到1月中旬温岑格罗迭军(该军到达较迟)把他逐走时他才后退,这就妨碍了他在布里昂会战以前同拿破仑会师。可见,正是莱茵河的假防御才促使联军停止了前进,并且不得不下决心把渡河时间推迟到援军到来以后,也就是推迟了6个星期之久。对于拿破仑来说,这6个星期是极为宝贵的。假如没有莱茵河上的这次假防御,联军就会趁着莱比锡的胜利直驱巴黎,而法军根本不可能在首都这边进行一次会战。
采取第二种江河防御,即利用一般大小的江河进行防御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欺骗手段,只是一般来讲效果要差得多。因为尝试性的渡河在这种场合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因而这种戏法很容易被戳穿。
采取第三种江河防御时,佯动的效果恐怕要更差一些,就其效果而言,它不会超过任何临时占领的阵地。
最后,前两种防御手段非常适用于为某种非主要目的而设置前哨线或其他防线(单线式防御),它们也适用于仅仅为进行牵制而配置的非主力部队,在有江河的情况下运用这两种防御手段,比在没有江河的场合有更大的力量并有更大的把握。因为所有这些场合下进行的都是相对的抵抗,而这种难以通行的地形自然会明显增强相对抵抗的威力。在这里人们不仅应该认识到,抵抗战斗能赢得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应该认识到,敌人在每一次行动前都会有很多顾虑,如果不是紧迫的原因,这些顾虑有99%的可能会使他的行动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