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来研究上一章所得出的那些战术上的结论如何在战略上应用。
我们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山地作为战场;
(2)占领山地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山地作为战略屏障的效果;
(4)在给养方面的考虑。
一 关于山地作为战场
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区分:
第一,作为主力会战的战场;
第二,作为从属性战斗的战场。
我们在上一章已经指出,山地在决定性会战中对防御者很少有利,而对进攻者却是非常有利。这种看法同一般人的见解恰恰相反。当然,根据一般见解会把很多事情搞乱,因为这些见解很少区分极不相同的事情。这些见解往往从小部队所具有的异乎寻常的抵抗力出发,认为一切山地防御都异乎寻常地强而有力。如果有人否认防御中的主要行动——防御会战强大的抵抗,就会在这种见解中引起惊诧。而另一方面,这些见解总是把山地防御中每次会战的失败都归咎于无法理解的单线式防御的缺点,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在其中必然产生的作用。我们不怕提出与上述见解截然不同的看法,而且还要指出,我们很高兴有一位著作家持有同我们相同的观点,这就是卡尔大公,他在论述1796年和1797年战局的著作中在很多方面都提出与我们相同的见解,他是一位优秀的历史著作家,一位优秀的评论家,更是一位优秀的统帅。
如果防御者兵力较弱,他费尽千辛万苦集中了所有的军队,企图在一次决定性会战中向进攻者显示自己对祖国的忠诚,显示其奔放的热情和机智沉着,并且又受到人们焦急而殷切的关注,如果他把军队配置在昏暗如夜的山地里,一举一动都受到险恶地形的束缚,并且处于一种可能遭到敌人千百次优势兵力的袭击的危险之中,那么,我们就不能不说这种处境是十分可悲的。这时他只能在一个方面继续发挥他的才智,那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地形障碍,这又将很容易把他引向有害的单线式作战,而这却又是他竭力避免的。因此,在企图进行决定性会战的情况下,我们决不认为山地是防御者的避难所,我们宁愿奉劝统帅尽最大可能避开山地。
当然,有时候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时的会战必然同在平原上的会战有着显然不同的特点,这时的阵地要拓宽很多,多数情况下是平原上的两三倍,而军队的抵抗要被动得多,还击力也弱很多。这是山地带来的无法避免的影响。但尽管如此,仍然不应该把这种会战中的防御变为纯粹的山地防御,其主要特点应该只是将军队集中配置在山地里,这样,所有的部队在一个战斗中受一个统帅的直接指挥,并且保留足够的预备队,以便使其更多地成为一次决战而不至于变成单纯的抵御,变成仅仅在敌人面前举起盾牌。这是山地防御战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这种防御很容易变成纯粹的山地防御,在现实中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不足为奇。但是,如果理论不能尽力警告人们不要预防这种倾向,这是极其危险的。
关于主力在山地进行决定性会战就谈到这儿。
相反,山地对于意义和重要性较小的战斗却极为有利,因为这种战斗不是进行绝对抵抗,而且也不会产生具有决定意义的结果。如果我们把这种抵抗的目的列举出来,就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了:
(1)单纯为了赢得时间。这一目的曾千百次地出现过,每当我们为了侦察敌人的情况而设置防线时,就会有这个目的;此外,在等待援军时,也是这个目的。
(2)为了抵御敌人纯粹的佯动或小规模的行动。如果一个地区有山地掩护,山地又有军队防守,那么不管这种防守力量多么薄弱,总足以阻止敌人对这一地区的袭扰和掠夺等小规模行动。如果没有山地,这样薄弱的防线是无济于事的。
(3)为了自己进行佯动。要使人们对山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之前,总有些敌人害怕山地,不敢在山地作战。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主力进行山地防御。在不太激烈以及运动不大的战争中,常常是可以这样做的。但是,这样做的一个不变的前提是,既不打算在这一山地阵地上接受主力会战,也不致被迫进行这样的会战。
(4)一般说来,山地适于用来配置那些不准备进行主力会战的部队,因为各个小部队在山地都比较强而有力,只是整个军队作为整体来看力量比较弱。此外,在山地不大容易遭到奇袭,也不容易被迫进行决定性战斗。
(5)最后,山地是真正适合民众武装活动的地方。民众武装必须经常得到正规军小部队的支援,然而,附近有大部队却可能对民众武装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通常不能以支援民众武装为理由派大部队进入山地。
关于山地以及在山地设置战场问题就谈到这儿。
二 山地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正如我们已经谈过的那样,由于兵力较弱的防哨,在山地很容易确保大片地区的安全(这样弱的防哨如果处于便于通行的地区也许无法立足,还会不断遭到危险);由于在山地(如果山地为敌人所占有),任何推进都比在平原缓慢得多,也就是说不能以在平原上同样的速度前进,所以地区为谁占有的问题,在山地比在同样大小的其他地区都重要。在平原,地区为谁占有可能天天都有变化;只要用强大的部队向前推进,就可以迫使敌人让出我们所需要的地区。但在山地却并非如此,在山地,即使用很小的兵力,也可能进行出色的抵抗,因此,如果我们需要占领一块山区时,通常必须采取专门的行动,需要消耗大量的兵力和时间才能达到目的。既然山地不是进行主要军事行动的场所,那么我们就不能像在行动较为便利的地区那样,依赖于主要的军事行动占领这些地方,不能把取得和占领山地看做是我们前进的必然结果。
由此可见,山地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对它的占有一般比较彻底,很少会发生变化。再者,如果就其自然条件来说,山地可以使人们从其边缘很好地俯视开阔地,而它本身却始终像隐藏在漆黑的夜里一样,那么人们就可以理解,任何一起山地对没有占领它、但却位于它附近的一方来说,永远可以看做是产生不利影响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可以看做是敌人的隐蔽场所。如果山地不仅为敌人所占有,而且是在敌国的领土上,那么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勇敢的游击小分队在遭到追击时,可以逃到山地躲避,然后又平安无事地出现在另一地点。一些大部队也可以在山地悄悄地行进。我们的军队,如果不想进入山地的瞰制范围,不想进行一场不平等的战斗——遭到敌人的袭击和进攻而无法还击,就必须始终同山地保持相当大的距离。
任何山地都是这样对一定距离内的较低的地区发生着影响。这种影响是立刻在一次会战中发生作用(如1796年莱茵河畔的马耳希会战【30】),还是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对交通线发生作用,这要看该地区的地形状况。至于这种影响能否被在山谷或平原发生的决定性行动所抵消,则取决于双方兵力的对比情况。
拿破仑在1805年和1809年向维也纳推进时,并没有对提罗耳山区考虑很多;而莫罗在1796年所以必须离开施瓦本,主要是因为他没有控制地势较高的地区,所以监视这个地区就必须使用很多的兵力。在双方势均力敌形成拉锯战的阵势中,我们应该摆脱敌人占领的山地对我们不断产生的不利影响,设法占领并守住保障我们进攻的主要路线所必需的那部分山地。在这种情况下,山地通常成为敌我双方相互发动小规模战斗的主要战场。但是,人们不应该过高估计山地的影响,不应该在任何场合都把山地看做是解决全部问题的关键和主要的目的。当一切取决于胜利时,胜利是主要的目的。一旦胜利到手,胜利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要需要来安排其余的一切了。
三 山地作为战略屏障
在这里,我们必须区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又是决定性会战。比如人们可以把山脉看做同江河一样,是一种仅有有限通路的屏障。它把前进中的敌军分隔开,使它们只能在有限的几条道路上行进,我们因此能够用集中配置在山后的军队分别袭击敌军的某一部分,这样,它就给我们造成了取得胜利的机会。进攻者在山地行进时,即使没有任何其他顾虑,也不可能成一个纵队行进,因为这样做可能会陷入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危险之中,会在只有一条退路的情况下进行决定性会战。因此,这种方法只能建立在敌军分开前进的基础之上。但是,山地和山地通路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采用这种手段时一切都取决于地形本身的情况,这种手段也只能认为是可能采用的一种手段,而且必须想到,采用这种手段还有两个不利:一是敌人遭到打击时,在山地能够很快找到掩护;二是敌人也可以占据较高的地势,这对防御者来说虽然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不利,但毕竟总是个不利。
如果不把1796年对阿耳文齐的会战【31】算在内的话,就没有采用过这种手段的会战了。但是,拿破仑在1800年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行动【32】清楚地说明,对方是可以采取这种措施的,当时,梅拉斯本来是能够而且应该在拿破仑的各纵队集中起来以前就用全力对他进行袭击的。
第二种情况是,山地作为一种屏障,当它切断敌人的交通线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除了设置在通路上的堡垒和民众武装所发挥的作用以外,路况极差的山路在气候恶劣的季节中也能够使敌军陷入绝望,敌人在这样的山路上累得筋疲力尽,往往不得不退却。如果这时又出现了游击队的频繁的袭击,甚至展开了人民战争,敌人就必须派出大量的军队来应付,最后不得不在山地设置一些坚固的防哨,这样敌人就会陷入进攻战中最不利的处境。
四 山地与军队给养的关系
这个问题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当进攻者被迫停留在山地,或者至少把它留在自己背后时,防御者就可以充分利用给进攻者造成的给养困难来获得利益。
关于山地防御的这些考察,也是对山地进攻的必要的说明,所以这实际上包含了对整个山地战的考察。我们不能因为是在山地而不是在平原,而且也无法变平原为山地,不能因为战场的选定是由许多其他因素决定的,对战场似乎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便认为这些考察不正确,或者不切实际。从较大范围内来看,我们会发现,对战场选择的余地并不那么小。如果谈的是主力的部署和作用,而且是在决定性会战时的部署和作用,那么,军队向前或向后多走几日行程,就可以摆脱山地进入平原,果断地把主力集中在平原上,就可以使附近的山地失去作用。
现在,我们还想把上面分别论述的各点归纳成一点,形成一个明确的观念。
我们认为已经证明:无论在战术范围还是在战略范围,山地一般对防御都是不利的,而这里所说的防御是指具有决定意义的、其结果关系到国土得失的防御。山地使防御者无法观察敌情,又妨碍向各个方向的运动;山地迫使防御者陷于被动,不得不派兵把守每一条通道,这样一来,这种防御总是或多或少地变成了单线式防御。因此,人们应该尽可能使主力避开山地,把主力配置在山地的一侧,或配置在山前山后。
另一方面,对于达到次要目的和发挥次要作用的部队来说,山地却是一种增强力量的因素。如果我们说,山地对于弱者,即对于不敢再寻求绝对决战的部队来说,是真正的避难之地,这同我们上面的观点并不矛盾。非主力部队可以从山地得到利益就再一次说明了能把主力用于山地。
但是,所有这一切考察都很难改变人们直接得到的印象。不仅所有没有战争经验的人,而且那些习惯于运用拙劣的作战方法的人,在具体场合也会强烈地感觉到,山地像一种密度大、粘性强的介质,会给进攻者的一切运动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很难使他们不认为我们的见解是奇谈怪论。对上个世纪的战争史上出现的独特的作战方式做过泛泛考察的人,跟上述抱有直接印象的人一样,决不会相信,比如说,奥地利在保卫它的各州时,在意大利方向并不比在莱茵河方向上更容易抵抗。相反,法军曾经在勇猛果敢的统帅指挥下作战20年之久,对自己取得的胜利一直记忆犹新,他们不管在山地战斗中,还是在其他场合,都将长期地通过熟练而准确的判断力获得出色的成绩。
这样一来,就好像开阔地比山地更能掩护一个国家,西班牙如果没有比利牛斯山会更强大,伦巴第如果没有阿尔卑斯山会更难接近,而平原国家(例如北德意志)比山地国家(例如匈牙利)更难征服了。针对这种错误的结论,我们想作最后一点说明。
我们并不认为,西班牙没有比利牛斯山会比有比利牛斯山更强大,而是说,如果一支西班牙军队感到自己很强大,能够进行决定性会战,那么它集中配置在埃布罗河后边,要比分兵把守比利牛斯山的15个隘口更好一些,而比利牛斯山决不会因此失去它对作战的影响。这种看法对意大利军队来说也同样适用。如果意军分散部署在高高的阿尔卑斯山上,那么它就可能被任何一个果敢的敌人所突破,它甚至没有机会进行决定胜负的决战,相反,如果它部署在都灵平原上,那么它就像任何其他军队一样有获胜的可能。但是,没有人会因此而认为,对进攻者来说,通过像阿尔卑斯山这样的大山脉并把它留在身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此外,在平原进行主力会战,并不排斥用小部队进行暂时的山地防御,而且,在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这样的山地进行这种防御是值得推荐的。最后,我们决不认为,征服一个平原的国家比征服一个多山的国家容易,除非通过一次胜利可以完全解除敌人的武装。征服者在这一胜利之后就进入防御状态,这时山地正如以前对原来的防御者极为不利一样,对征服者也必然同样不利,甚至更为不利。如果战争继续下去,外来的援军纷纷赶到,群众都拿起了武器,那么,这一切抵抗就会因为山地而增强力量。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就像折光镜中的物体一样,当物体向一定方向移动时,物体的影像越来越清晰,但不能随意地移动下去,只能到焦点为止,一超过焦点,一切就适得其反了。
既然在山地的防御比较弱,那么这就可能使进攻者首先把山地作为其进攻的方向。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因为给养和交通的困难,以及无法肯定敌人是否恰恰准备在山地接受主力会战和是否把主力配置在山地,这一切都抵消了上述那种可能得到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