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劳累、情报和阻力,是构成战争气氛的因素,是阻碍一切活动的介质。这些因素按其所起的妨碍效果来看,又可以归纳在阻力这个总的概念之内。有没有减轻这种阻力的润滑油呢?只有一种,而且它不是统帅和军队想得到就可以得到的,那就是军队的战争素质养成。
战争素质养成使身体能忍受巨大的劳累,使精神能承担极大的危险,使判断不受最初印象的影响。不管在什么地方,通过养成就会获得一种宝贵的品质——镇静沉着,它是下至骑兵、弓箭手,上至师长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够减少统帅在行动中的困难。
人的眼睛在黑暗的房间里,会扩大瞳孔,以吸收仅有的微弱光线,逐渐地辨认出各种东西,最后看得十分清楚,一个经过锻炼的士兵在战争中同这种情况是一样的,而新兵,只会感到漆黑一团。
战争素质养成是任何一个统帅都不能赐给他的军队的,平时的演习所能补救的总要差一些。所谓差一些,是同实战经验相比,而不是同以训练机械的技巧为目的的军队的操练相比。如果在平时的演习中安排一部分上述的阻力,使每个指挥官的判断力、思考力甚至果断性得到锻炼,那么这种演习的价值比没有实战经验的人所想象的要大得多。特别重要的是,它能使军人——无论哪一级军人,都不致到战争中才第一次看到那些他们初次看到时会惊慌失措的现象。这些现象他们只要在战前看到过一次,就可以熟悉一半。甚至忍受劳累的问题,也是如此。这也需要锻炼,这样,不仅使肉体,更主要的是使精神习惯于劳累。在战争中,新兵很容易把不寻常的劳累看成是整个指挥的严重缺点、错误和束手无策的结果,因而会倍加沮丧。如果他们在平时的演习中有了这方面的锻炼,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了。
另外一种获得战争素质养成的方法是聘请有战争经验的外国军官,这种方法虽然不能很广泛地采用,但却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欧洲到处都处于和平状态的时候是少有的,世界上其他地区,战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因此,长期处于和平状态的国家,应该经常设法从那些战火不断的国家里聘请一些军官(当然只是那些优秀的军官),或者把自己的军官派到那些国家去熟悉战争。
尽管同整个军队相比这些军官显得人数极少,但他们的影响却很显著。他们的经验、精神上的特征和性格上的修养对他们的部下和同僚都会发生影响。而且,即便他们没有担任领导职务,也仍然可以把他们看做是熟悉某一地区情况的人,在许多具体场合可以向他们征询意见。
注 释
【1】 关于这个问题,克劳塞维茨在1827年12月22日给罗德尔少校的信中写道:“我们不应该把战争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暴力和消灭敌人的行为,不应该根据这种简单的概念按逻辑推出一系列与现实现象不相符合的结论。我们必须认识到战争是一种政治行为,它的规律不完全是自己决定的。它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工具本身不能活动,要靠手来操纵,而操纵这一工具的手就是政治……这样说明以后,就不需要再去证明,为什么存在着追求很小目标的战争,这种战争只是一种威胁行为,是一种武力谈判,而在某种联盟的场合,还存在着纯粹是装装样子的战争。但是,如果认为这种战争已同军事艺术无关,这也是不合理的。只要军事艺术不得不承认战争所追求的目标不一定是极端,不一定是打垮敌人和消灭敌人,承认存在这样的战争是合乎情理的,那么就必须根据各种不同政治利益的要求确定各种不同的战争。”(克劳塞维茨将军论防御的两封信,载德文《军事科学评论》1937年特刊,第8页)
【2】 关于这一点,克劳塞维茨在1827年12月22日给罗德尔少校的信中写道:“军事艺术的任务和权利主要在于不使政治提出违背战争性质的要求,在于防止政治使用这一工具时因不了解工具的效能而产生错误。”
【3】 列宁在1915年曾研究过《战争论》,而且是结合他的哲学研究进行的。他特别重视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同政治的关系的一些思想,认为它们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关于所有战争的本质及其意义的观点的理论基础。然而他并不仅仅对其中的哲学和政治问题感兴趣,这可以从他对书中某些纯军事问题所做的大量摘录和批注中得到证明。在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右翼社会民主党的叛逆立场时,列宁引用克劳塞维茨的论述并指出,他们应该向这位伟大的思想丰富的军事著作家学习。此外,他还要求每一个党员都来读一读克劳塞维茨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列宁对克劳塞维茨的思想给予了多么高的评价。他所做的摘录和批注对于研究和理解《战争论》这部著作具有极大的帮助。这些摘录和批注的德文版由德国统一社会党(民德)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所整理出版。中文译本《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1960年翻译出版。
【4】 关于这一点,克劳塞维茨在1827年12月22日给罗德尔少校的信中写道:“政治越是从整个民族及其生存的重大利益出发,问题越是关系到彼此的生死存亡,政治和仇恨感就越加一致,政治就越是融合在仇恨感中,战争就变得越加简单,就越是从暴力和消灭敌人的纯概念出发,就越符合根据这一概念按逻辑推出的要求,战争的各个部分就越有必然的联系。这样的战争看起来完全是非政治的,因此往往被认为是真正的战争。但是很显然,这样的战争同其他战争一样,也少不了政治因素,只是政治因素同暴力和消灭敌人的概念一致,因而人们看不出来罢了。”
【5】 七年战争(1756—1763)即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战争的一方是普鲁士及其同盟者英国,另一方是奥国及其同盟者俄、法、萨克森、瑞典等国。普鲁士当时是一个小国(英国主要是以金钱支援普鲁士),在力量对比上处于劣势。由于普王腓特烈二世(亦称腓特烈大帝)有节制地使用力量,采取了持久作战的方法,使对方感到力量消耗过大而被迫签订和约,只得承认他对夺占的西里西亚的所有权。
查理十二(1682—1718)是瑞典国王(1697—1718),他在北方战争(1700—1721)中对俄、波、丹三国同盟作战。1700年进攻丹麦,迫使丹麦签订和约,随即于纳尔瓦会战中击溃俄军。后又击溃波兰军队而占领了波兰。由于没有慎重考虑本国力量,攻入乌克兰并向莫斯科进军,终于在1709年的波尔塔瓦会战中被俄皇彼得一世击败。
【6】 恩格斯在1858年1月7日给马克思的信中曾谈到这一点,他写道:“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哲理研究的方法很奇特,但书本身是很好的。对于是否应当使用军事学术或军事科学这一名称的问题,答案是:战争最像贸易。战争中的会战就等于贸易中的现金支付:尽管它实际上很少发生,但一切仍以它为目的,而且它最后必将发生,并起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