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中国文化的逻辑是“心逻辑”,远超西方的“物逻辑”

2019年5月1日  来源:蔡氏意学 作者: 提供人:laogan45......

现代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流行的错误认知之一,就是认为中国不讲逻辑,甚至中国没有逻辑,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判断,是以西方的逻辑为逻辑的标准,凡是没有符合西方标准的,就认为没有逻辑。现代的中国为何会以西方的逻辑标准而衡量中国,因为中国当前所盛行的学术是西式学术,对传统的中式学术则予以否定和抛弃。

其实,中国不但有逻辑,而且是在境界上远远高于西方逻辑的逻辑,按佛教的说法,是一种“了义”的逻辑。这种逻辑就是“心逻辑”、“义理逻辑”。西方的逻辑则是低境界的逻辑,“不了义”的逻辑。这种逻辑是“物逻辑”、“形式逻辑”。

中国文化的逻辑是“心逻辑”,远超西方的“物逻辑”

逻辑的作用是证明真理的存在,知识的存在。中西逻辑的不同,源自真理观、知识观的不同。

西方认为真理、知识是外在的,源自人心之外的某种东西。在宗教时代,真理和知识都是源自神、上帝。人是没有能力和资格发现真理和知识的,唯有通过信仰神灵和上帝而获取知识。因此,在宗教时代,不讲学习、实验,只讲信仰。

到了现代文明,上帝被推翻,但是真理、知识源自人心之外某种东西观念依然没有改变,所改变的只是东西的形式。具体说来,就是由神灵变成了客观世界。在宗教时代,神灵是真理之源、知识之源,在现代社会,客观世界替代神灵,成为新的真理之源、知识之源。

随着知识之源的改变,获取知识的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信仰改成了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和研究,可以将隐藏在客观世界中的真理和知识发掘出来。

但是,无论是在宗教信仰时代,还是现代对客观世界进行实验研究的时代,逻辑都是必要的。

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国人,会错误地认为逻辑是理性思考的产物,是现代文明才有的,宗教时代是信仰、迷信的,是不会讲逻辑的。事实上,逻辑在西方的出现,恰恰就是在宗教时代。逻辑这个概念和工具被“发明”出来,就是为证明神的存在,或者类似于神的形而上的哲学本体的存在。

现在我们都知道,至少在形式上,神是不存在的,准神的形而上的哲学本体也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宗教时代,当时的西方人却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实际存在的。为了说服更多的人,让他们相信神和准神的哲学本体的确是存在的,就需要去形式上的证明。于是就发明了“逻辑”。也就是说,“逻辑”的原本目的就是证明本来不存在的神的实际存在,就是证明虚无为实有,即无中生有。

中国文化的逻辑是“心逻辑”,远超西方的“物逻辑”

也就是说,“逻辑”本来是属于神学的,是为证明神的存在而服务的,是为信仰而服务的,也是为迷信而服务的。用中国当前的流行语,“逻辑”的实质是“忽悠”。

现代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宗教的神,是虚构的,不存在的。以不存在的神为存在,而去信仰之,就是迷信,而现代文明是以科学为中心的,是反宗教的,破除了宗教的虚构和迷信。认为宗教时代作为真理、知识之源的神,是虚构的,但是现代文明中作为真理、知识之源的“客观世界”则是没有任何虚构,是完全实在的。因此,信仰神是迷信,而信仰“客观世界”,则是理性。

其实,尽管“客观世界”的确比“神”实在的多,因为它是以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为基础,但是,“客观世界”绝非现实世界,而是基于现实的一种虚构。“客观世界”与昔日的神一样,都有虚构的成分。

从本质上而言,“神”和“客观世界”都是虚构的,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两者的虚构所立足的基础不同。“客观世界”所立足的基础是我们可以直接感觉的到的现实世界,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虚构,因此显得比较真实。而神,尤其是基督教的神,则是基于抽象理念的虚构,因此显得比较虚假。基督教的立足基础是无法直接感觉的“义”、“道义”、“真理”。尽管“义”不可以直接感知,但是“义”这种东西还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说,“神”也并非全部是虚构的,整体上都不存在,而是有真实成分的。

因此,现代人认为“客观世界”为绝对真实,没有丝毫虚构,其道理与宗教时代的人们相信神为绝对真实,没有丝毫虚构是一样的。也同样,神的确是虚构的,的确存在虚构的成分,因为神的存在就需要证明,就需要逻辑,而在现代文明中,“客观世界”以及藏身其中的“客观真理”也的确有虚构的成分。因此现代的真理、知识的存在也同样需要证明,逻辑也同样被需要。

中国文化的逻辑是“心逻辑”,远超西方的“物逻辑”

不同的是,现代人认为自己比宗教时代进步了,现代的逻辑是不是为信仰服务,而是为理性服务,为实验和研究服务。其实,从根本上来说,现代文明与宗教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现代的逻辑是依然为信仰服务,依然是证明虚构的东西为实有,依然为迷信而服务,证明迷信合理。

中国文化中,的确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逻辑,因为中国的真理观、知识观与西方截然不同。中国文化认为最重要的知识是“义理”。“义理”的级别和神圣程度与西方的真理等同,但是在来源上却根本不同。“义理”不是来源于人心之外的某种东西,既不是源自神灵,也不是源自客观世界,而是源自人心,人心是知识之源。在知识源头意义上,中国的“心”,就等同于西方的神灵或客观世界。

正如中国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神灵以及客观世界概念一样,西方也不存在中国意义上的“心”的概念。“心”是人的思考、思维主体,人的一切思考、思维活动都是由“心”所发出。“心”是人的主宰,人的本质在“心”。“心”则是思考认知活动的发出主体,其功能就是思考认知,包括判断和选择。

“心”在进行思考活动时,在进行判断和选择时,是有内在的基本原则的,是依据这些基本原则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这些基本原则就是“义”、“理”,因此也可以认为“义理”就是人心的基本属性,就是“性”。

作为人心基本属性,也是思考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义理”,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天然、自然、本然的。同时,“义理”也是存在于人心之内,而不是存在于人心之外的“真理”、“知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后来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也是指此。因此,“义理”即是人心的基本属性,也是中国文化的“知识”所指。

当人将人心的思考结果,将判断和选择结果付诸行动时,人的外在行为也会将“义理”呈现出现,就表现为外在的“仁、义、礼、智”。因此外在的“仁、义、礼、智”的行为,也是由人心所发端出来的,本于人心,这就是孟子所说“心之四端”。

“仁、义、礼、智”不仅可以形容个人行为表现,也可以形容社会秩序的表现。当个人的行为符合“仁义礼智”时,这个人就是一个“君子”。当一个社会的秩序表现为“仁义礼智”时,这个社会就是“有道”的。这样,“心”就不仅是个人良好行为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实现良好秩序的基础。

“心”所指的是思考功能本身,而非是思考的结果。作为思考的结果,尽管这些结果也是符合“义理”的,符合“仁义礼智”的,但是它们都不是心,而是“物”了。因此,西方意义上的真理和知识,实际上人心思考的结果,都是“物”。承载真理的神灵和客观世界也是人心思考的结果,当然也都是“物”。

西方没有意识到思考主体的存在,没有意识到“心”的存在。因此,它们错误地将真理和知识看成是外在的,同时他们也以这种外在的真理和知识为神圣和本位。

而中国文明则在文明的一开始就认识到思考主体的存在,意识到“心”的存在,认为外在的知识,只是“心”针对外境的思考结果,是“物”。“物”是死的,而“心”是活的。外境是不断变化的,人心却是永恒的,不变的人心会对不断变化的外境做出不断的思考,思考的结果不断变化的。随着外境的变化,基于旧环境的思考结果(旧物、旧知识),就会失效,将会被基于新环境的思考结果(新物、新知识)所替代。

因此,中国文化认为作为思考结果的知识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思考本身,思考主体本身,即最重要的是“心”。中国文化是以作为知识源头的“心”为本位,而西方则是以心之思考结果的真理、知识为本位。

中国文化的逻辑是“心逻辑”,远超西方的“物逻辑”

所以,我此前说,中国文化是“心本主义”文化,而西方则是“物本主义”文化。高下立判。

这也意味着,中西文化之间,不仅认为知识的来源不同,而是知识本身的内蕴也是不同的。中国文化中的知识,就是“义理”,而“义理”不是别的,是“心”的基本属性,也是思考功能所依据的基本原则。这种知识是“心的知识”。而西方的知识则是心之思考结果,是“物的知识”。

由于逻辑是对知识的证明和确认,从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当然也有“逻辑”,但是这个逻辑又与西方存在根本不同。西方的知识是“物的知识”,因此西方的逻辑就是“物的逻辑”;中国的知识是“心的知识”,因此是“心的逻辑”。

西方错误地认为神和客观世界是知识的源头,这里边就包含着虚构,因此,西方的“物的逻辑”里边一定包含着虚构和迷信,去为本来不存在的东西提供证明,去证明神的存在,证明客观世界的存在,证明依附于虚构的神灵和客观世界的真理的存在。

中国的认为“心”是知识之源,显然是正确的,因此,作为人心之思考结果的知识是显然意见的,无需证明。人唯一要去确认的是,保持“心”的独立自由的存在,让人心在进行思考认知活动时,是不受干扰的,完全依据其内在的原则去思考认知,去判断选择。这就是《中庸》所说的“诚者天之道”、“率性之谓道”。也是孟子说说的“求放心”。

我将此称之为“心性独立”和“心性自由”。中国文化的逻辑就是维护心性的绝对独立和绝对自由。人的主体性,就体现在心性的主体性上,即体现在思考认知活动的主体性上、判断选择活动的主体性上。“心性独立”、“心性自由”才是人的真正主体性的表现,也是人的真正的独立和自由的表现。

故此,中国文化的逻辑,就是确认人的真正主体性,确立人的真正独立和真正自由。

中国文化 / 西方文化 / 心逻辑 / 物逻辑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