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这些问题:
- 想学点什么有用的知识,却总是不知道要学什么;
- 很多知识都想去掌握,却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学起;
- 总是觉得别人学什么都很快,而自己总是学不进去;
如果你有这些问题,说明你已经患上了现代人最常见的“病症”——知识焦虑症。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由于我们每天要接触的资讯太多,让我们有一种知识很多,却总是学不完的恐慌感。
为了平复这种恐慌,我们又强迫自己不断去吸收各种呈现在眼前的信息,刷微博,看朋友圈,浏览各种公众号的干货文章等等。
然而这头的内容还没看完,那头就又出现新的资讯。我们似乎看到了很多知识,真正学到的却少之又少,焦虑感就随之而来。
正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的那样:“我们简直要在信息的海洋中淹死,但终因缺乏知识而饿死。”
面对这样一个信息过载的情况,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够有效地解决这种焦虑,真正学到东西呢?
为什么你会有知识焦虑?
想要解决你的知识焦虑感,就首先要弄清楚导致我们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以前我们学习一门知识,一般会有两种方式:
1,通过自己摸索和实践,获得第一手的切身经验;
2,经由父母、师傅、老师等人,教导我们相关的知识;
在过往的年代,这两种方法一直都能够让我们学到应该要学习的知识,应付到生活的需要,因为知识的更迭并不明显,所以我们花几年时间去学习,也觉得没问题。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增长以几何级指数的速度爆发,我们之前掌握的知识,已经不足以应付到生活或工作的所需。
为了避免被社会淘汰,很多时候我们要通过自我进修来提高能力,才能更好地在如今残酷的竞争环境当中生存下来。
于是今天你刷手机,看到一篇“理财的重要性”的文章,你觉得应该有必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掌握理财的技能。隔了没多久,又刷到一篇“不懂写作就做不好营销”的文章,又觉得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对自己说不定会很有帮助。
我们就是以这种碎片化的方式,接触不同范畴的知识。却由于很多文章为了方便我们理解,减少我们吸收的时间,往往只提供精华,我们很难对它们进行深度加工。最终我们接触到的所有知识,都只能落得“看时有,看完忘”的结果。
看了这么多,只学到这么少,我们由此慢慢就产生一种对知识感到彷徨的心理。面对浩瀚如海的信息和知识,自己的时间又有限,而学什么又没有显著的效果,但又不能不学,于是焦虑感就出现了。
换言之,导致你产生知识焦虑感的,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
第一,无法从海量的信息当中,筛选出自己要学的东西;
由于很多知识,同质化的趋势比较严重,不同的作者,针对某些知识领域,都会有自己一套的传授理论。
于是导致读者在选择要学习哪一套理论的问题上,出现了无所适从的困难。
第二,学习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我们从信息当中筛选知识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这就导致我们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其结果就是我们想要系统学习知识的难度大大增加。
学不到东西,又想要保持学习的姿态,周而复始,我们就会让自己陷入焦虑。
第三,学习知识的速度,远远比不上知识更迭的程度;
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和知识都不断在增加,我们又不可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把这些信息和知识一一装进脑袋里。
刚刚学完一个觉得不错的课程,过没多久,另一个更好的课程就出现在眼前。总是感觉知识学不完,学不好,没有一个确切的尽头,焦虑感就油然而生了。
既然如此,我们要怎么应对这种焦虑感呢?
三个解决法则
我们想要从信息的海洋当中,筛选出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首先我们必要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你为什么而学习?
一般而言,我们学习,分别会基于两个目的进行:
1,休闲性学习;
2,实用性学习;
面对不同的信息和知识,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是基于哪种目的去学习。
我们刷微博,看新闻,浏览资讯,只是一种休闲性的学习,纯碎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完事了。
至于这些信息,能不能被我们记住,掌握,运用出来,统统不是我们关心的事情。
然而,当你面对某些内容,诸如营销技能,写作技巧,运营管理这些知识时,你就必须以一个“实用性思维”去对待这些知识。
所谓“实用性思维”,就是你学习这些知识,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把它们运用出来,改善自己当下的生活或工作。
换言之,在现实生活当中用得到的知识,你就学;用不到的,即便看上去好像挺不错的知识,就不要浪费时间。
这也是解决知识焦虑最核心的观念。
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看到的知识,设定一个应用的目标,让它们跟自己的其他技能混合在一起,变成自己的能力。
但如果你没有这个目标,或者找不到这个目标,那么这些知识对你来说就是“辅助性知识”,并不是你主要去学习的“实用性知识”。
有了这个意识之后,接下来你就可以通过三个法则,有目的地去学习知识。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繁杂的信息滋生出来的焦虑感,影响到你。
这三个法则就是:
1,聚焦关键知识;
2,搭建知识框架;
3,学习如何学习;
这三个法则并无先后之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再有意识地区运用出来的。
聚焦关键知识
想要解决知识焦虑,我们必须要以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去学习知识。
所以当我们在面对庞杂的信息时,我们就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这种知识对我来说,有没有确切实际的用途?
第二,这种知识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才会改变我的生活?
为什么要问这两个问题呢?
因为第一个问题,是帮助我们筛选学习知识的范围。
虽然学习一些中医养生的知识,对我们调理身体会有一定的作用,但相对于把时间放在学习提高我们工作要用到的销售技能上,这种有目的的学习,会给予我们更大的帮助。
既然如此,中医养生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只需要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它们就行了,没必要花费时间去学习。
至于第二问题,就是让我们找到可以影响到我们的“关键知识”。
所谓“关健知识”,就是那些一旦被我们掌握之后,我们就能够从中获得显著改变的实用性知识。
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懂得区分辅助性知识和关键性知识。前者是帮助我们理解核心知识,而后者就是核心知识能够影响到我们的部分。
例如驾驶汽车,一定要懂得油门和刹车的配合,这样才能够把车开好,这些是辅助性知识。我们有了这些知识的认知之后,接下来我们还要了解到,踩下油门和刹车的反馈,知道怎么让汽车开起来和停下来,这些才是影响我们能否开好车的关键知识。
当我们面对要学习的知识时,如果不知道要学习到什么程度,这些知识才对我们发生作用,我们就会永无止境地学下去,从而产生焦虑感。
所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的生活”,就能够帮助我们聚焦寻找关键性知识,避免盲目地吸收各种信息了。
根据知识框架学习
有了学习的目的之后,我们就需要给自己要学习的知识,建立一个知识框架,然后以此去分配时间学习。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由于我们基于两种目的去学习知识,休闲性学习和实用性学习,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接触到的知识分为三类:
1,实用性知识,如文案写作,销售技能,时间管理等;
2,辅助性知识,如写作的好处,提高销售技能的十个建议,时间管理的作用等;
3,休闲性知识,如让自己快乐的秘诀,不给女人花钱的男人不要嫁等等。
根据这些知识,我们就需要搭建一个具体的应用目标,然而针对这个应用目标,系统地去填充知识。
例如你想学习销售类的知识,这是实用性知识,你就要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在这个目的上面。再对应具体的应用目标,就是拜访客户——销售转化——售后跟进——问题处理之类的,然后针对性去学习。
因为每一个目标,都要用到不同的技能,诸如怎么构建谈话,理解需求,说服引导,协调关系,服务对接等等。
当你学习这些知识时,知道怎么去掌握到其中的关键性知识,然后在实际工作当中运用出来,获得即时反馈,那么你的学习目标就已经完成了。
期间,你可以阅读一些辅助性知识,了解一下销售的大概流程和用到的技巧,再对比一下自己的需要,从而选择性的学习。
其他不相关的,或者休闲型的知识,就安排在空闲的间隙去看,甚至不要浪费时间去看了。
也就是说,这个学习流程,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对照实际情况,找到学习知识的应用目标;
不管当前的你,是缺乏销售技能,还是想要提高自己的口才能力,你一定要懂得细化你的学习目标,去学习知识。根据这个应用目标,这些知识一定要是你在现实生活当中学了后,能够有机会去运用出来的。
第二:基于目标,构建个人知识的能力框架;
有了具体的应用目标之后,如前文所说,对应每个目标,你要懂得识别出自己具体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哪些知识是优先学习,哪些技能的重要性次一点,从而给自己打造一个能力框架。
第三:根据知识框架,主动学习关键性知识,
无论是学习哪个目标的知识,一定要懂得找出关键性知识,那个能够改变你的核心知识。好比你不会写文章,无论你看多少本写作秘籍,依然没有获得显著的提高,那说明,你还找不到影响到自己的关键性知识。这时你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词汇量不够的原因呢?
经过这三步的学习和积累,那你学到的东西,就会更加实用,也更加系统。
学会如何学习
想要缓解我们的知识焦虑感,我们必须要懂得如何学习。
也就是说,在我们学习之前,我们首先学会如何去学习。毕竟学习也是一门技能,有了这门技能的帮助,我们就很快找到关键性的知识,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果。
而我们在学习上,大概会有三种学习方式:
1,系统法,就是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按照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整理知识的思维方法。
例如,我们围绕着一个主题来搜集相关的资料,就是系统法的应用。按照一定的要求,把那些零散而不统一的材料组织起来,以一条中心来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就能把知识整理成较为一种系统的门类。
哲学家能够从一点水悟出世界变化,科学家能从中测量出水的纯净度,然后分别以此归类到各自的门派之中。
我们对于知识的积累,可以做到这样。
2,网状法,就是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使它们形成有逻辑顺序、结构清晰的知识体系。
通常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每一本书都有自身的逻辑体系。只要我们按照这个逻辑框架,简化书中的内容,把重点组合起来,抽取概念或原理,就可以清晰看到这个体系。
我们常用的学习工具,如思维导图,就是利用这一点来帮助我们梳理掌握知识。
3,移植法,就是把学到的知识,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应用到其他类似的范畴上面,来理解或解决其他领域的事情。
如《孙子兵法》本是战争的指导法则,但我们用在商业竞争上,就是知识的移植运用。化学反应本是化学实验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用在人与人之间相处时擦出的火化,也是概念移植的运用。
很多时候,本专业的知识,其用途不一定局限应用在专业上面,也可以扩展应用到其他范围上。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不同研究对象或问题的共同点跟类似点,就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帮助我们理解问题,甚至解决问题。
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可以交叉运用上面这三种方法来积累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我们就能够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合理知识结构。
经过这种方式去学习,我们就能够真正学到东西,不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