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孩子在诱导父母如何教育他们

2019年4月1日  来源:神通奶爸 作者: 提供人:dunye98......

01

2017年10月16日,全球多国科学家同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这件事可以说是一个重磅炸弹,在科学界掀起了一阵浪潮。

什么是双中子星呢,它是双子星的一个变种,它们互相吸引对方,互相绕着对方旋转不分离。

不是父母选择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诱导父母如何教育他们

双子星为什么互相纠缠,既不靠近,也不分离,就在于它们在吸引与摆脱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结构。

这种现象在宇宙中,比比皆是,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太阳,太阳系与银河系,它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过程。

而其中的原理就是我们很早学过的知识牛顿定律第三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施加一个力。

这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不仅体现在各种天体物理现象中,也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我们走路、吃饭、运动等等,无一不体现着力的相互作用。

没有力的相互作用,我们站都没法站。

如果没有力的相互作用,我们路都没法走。

如果没有力的相互作用,我们吃的东西都咽不下去。

如果没有力的相互作用,我们打球、游泳都没法玩了。

不是父母选择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诱导父母如何教育他们

力的相互作用体构成我们世界的基本定律,因此存在于我们世间万物中。

同样,人与环境之间也存在力的相互作用。

02

俄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一种应用于人类发展的,类似于类似于力的相互作用的理论-----生态系统论,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他认为,环境(或自然生态)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生态系统论强调影响发展的各个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各个层级彼此关联,系统中的某一部分改变都会影响其他的部分。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不是父母选择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诱导父母如何教育他们

举个简单例子。

我们知道,最近几年小鲜肉霸占荧屏,到处都是各种小鲜肉的身影,鹿晗、张艺兴、吴亦凡、范丞丞、蔡徐坤,反正这些小鲜肉走到哪里都是一阵尖叫。2016年鹿晗和邮箱合影结果引来一群女粉丝彻夜排队合影。

不是父母选择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诱导父母如何教育他们

但是为什么会这样?以前我们不是也是崇尚硬汉的吗?怎么现在就变成喜欢小鲜肉了?

这就是环境和个人双向互动的结果。

一开始,小鲜肉还只在韩国流行,有部分人喜欢,但是在国内推广后,发现有很大的潜力,于是加大推广力度,影响扩大后,更多的人喜欢,而有更多的人喜欢,就再扩大推广力度,这样不断的滚雪球,越来越多,于是周围的人都在谈论小鲜肉,本来无所谓喜欢不喜欢的,现在也喜欢了,于是小鲜肉就成了一种风气。

不是父母选择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诱导父母如何教育他们

我们创造了小鲜肉文化,反过来小鲜肉文化又影响了更多的人。

于是越来越多的男人变得娘炮了,人们也越来越喜欢娘炮了。

人与环境的共同作用,让我们变成了现在的我们,让我们环境变成了现在的环境。

03

面对同一棵大树,木匠看到的是木材,想象可以做什么样的家具;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可以构思什么样的画面;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生长形态,属于什么种类。

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会在自己过去认知的基础上,发现属于符合自己认知结构的东西。

从前,一个镇的门口坐着一位老人。这天,来了一个流浪汉。他问老人“这个镇上的人怎么样?”老人想了一会,问道“你之前来的镇上的人怎么样?”,流浪汉回答道“别提了,之前镇上的人可抠了,每天最多就只能要一个馒头吃。”老人说“这个镇上的人也一样。”于是这个流浪汉就走了。过了一天,又来了一个流浪汉,他问道“这个镇上的人怎么样”,老人又问了同样的问题,“你之前来的镇上的人怎么样?”流浪汉回答道“之前镇上的人太慷慨了,我每天都可以要到一个馒头吃。”老人又回到道“这个镇上的人也一样。”

同一个世界在不同人的眼里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经过我们认知加工后的世界。

不是父母选择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诱导父母如何教育他们

这个世界扑面而来的信息过多,我们选择了自己想看到的那部分。这形成了我们眼中所谓真实的世界。所以,当我们认为的世界只是我们眼中的世界。

当你开车时,你越着急,你会发现红灯越多。

当你怀孕时,你看到路上的怀孕的就越多。

当你买了量小众车型,你发现路上这种车也挺多

这一切,不是巧合,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取决你的认知结构。而你的认知结构又反过来强化你的认知。

于是你发现:

红灯确实越来越多,你更加着急。

怀孕的确实不少,你觉得怀孕很幸福。

这种小众车也挺受欢迎,你觉得买这辆车买对了。

人的认知决定了我们跟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

不是父母选择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诱导父母如何教育他们

04

当我们面对孩子时,我们不可避免的运用这套认知系统。

如果一个孩子在几件事上表现的有些叛逆好动,于是父母怀疑他是不是真的这样,所以在生活中特别留意这些表现。

根据我们的认知原理,一旦我们带上了有色眼镜,我们就会忽视孩子听话认真的表现,只看到了孩子叛逆好动的行为。于是我们开始形成孩子叛逆好动的定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就不知不觉的从言语、行为上反映这种叛逆好动的定位。”你怎么这么叛逆“、”你就不能老实会“,而孩子听这种话多了,也觉得自己就是叛逆好动,所以在日常行为中就让自己表现的这样。而父母看到孩子的表现,就更加认为孩子是叛逆好动的。于是,孩子就从一开始没有叛逆好动行为,变得真的叛逆好动了

不是父母选择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诱导父母如何教育他们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自我实现预言。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年级里随即挑选了20名学生。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告诉校长和相关老师,这些学生非常优秀,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其实这些学生并没有特殊指出。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那20名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选出来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教师收到暗示,觉得这些学生是可造之材,因而对这些学生有了更高的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和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

不是父母选择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诱导父母如何教育他们

认知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相互关系的变化。

05

当我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再看看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在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诱导我们选择教育方式。

当我们看到孩子的一些行为不符合我们的要求时,我们就情不自禁的想要纠正孩子的错误,于是我们就改变了我们的教育行为。

比如我们在外面玩,孩子喜欢上了一个玩具,非要买。我们原本不想买,因为已经买过很多类似的了。但是孩子撒泼打滚,非要要,结果我们妥协了,给他买了。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原来的教育方式是拒绝的,但是在孩子坚持不妥协的行为下,我们改变了教育方式,给他买了。

由禁止到放纵,表面上看是父母自行选择的结果,而事实上是孩子的用自己的行为诱导了父母改变原来的教育方式。

不是父母选择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诱导父母如何教育他们

这种孩子诱导父母改变教育方式的情景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孩子如果早上赖床,父母就不由自主的一次次的降低起床标准。

孩子如果按时写作业,我们就放宽对孩子的游戏设定。

孩子如果总是打别的孩子,我们就会限制孩子的自由。

当然,既然影响是相互的,当孩子诱导父母改变了教育行为,反过来,父母的改变又引起了孩子的改变。

比如孩子以前起床必须要父母叫才起来,现在父母改变了教育方式,他们决定不叫了,给孩子买个闹钟。当闹钟响后让孩子自己起。如果父母能坚持自己的教育标准,孩子最终会适应这种改变,从原来必须要父母叫,变成自己到点就自己起。

这种互动影响过程,就像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玩太极推手,你来我往,此消彼长。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从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过程。

不是父母选择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诱导父母如何教育他们

孩子的改变导致父母的改变,而父母的改变也会影响孩子的改变。

06

这种相互作用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既可以让它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让它向坏的方向发展,全凭我们建立在何种认知结构上,采用了何种教育方式。

如果我们认为孩子是发展的,会变得越来越优秀,那么我们会采用鼓励引导的方法,帮助他们变得越来好。于是孩子真的变得越来越好。

如果我们认为孩子是固化的,屡教不改的,那么我们会采用控制管理的方式,避免他们犯错。于是孩子变得越来越消极。

因此,我们要学会怎样利用这种相互作用,有利于我们的孩子发展。

1、不要光指望改变孩子,而不改变自己。

我们既然知道这种影响是相互的,我们就不能光想教育孩子改变,而不改变自己。

当孩子做出了改变,表现出了很多优秀的进步行为,但是我们父母没有改变,依然用过去的认知方式看待孩子,只看到他的缺点,看不到他的进步,那么孩子进步行为就得不到回应,久而久之还是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优秀的父母应该具有空杯心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而不是总抱有成见的面对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进步视而不见。

所以,每当父母面对孩子行为时,问一问自己,孩子在这件事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存在哪些欠缺。我们既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又要看到孩子的缺点。然后选择符合我们教育理念的语言传达我们的思想。

不是父母选择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诱导父母如何教育他们

2、你想得到什么的孩子,你先把自己变成面对这样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因为教育孩子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当父母改变自己的认知,改变自己的行为后,孩子也会随之改变。

如果你想得到一个听话的孩子,那么你先想想面对一个听话的孩子父母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把自己变成那个样子。

如果你想得到一个学习认真的孩子,那么你先想想一个学习认真的父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把自己变成那个样子。

你想要什么样的孩子,你就先把自己变成那样孩子的父母应该的样子。

当然,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父母从一个互相影响的平衡到另一个平衡,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父母逐渐变化调整自己,从而引导孩子逐渐变化。

不是父母选择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诱导父母如何教育他们

结语

教育孩子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就跟力的相互作用一样,互相影响、互相改变。有时候可能是孩子的改变引起了父母的改变,而父母的改变又反过来强化了孩子的改变;反过来,亦然。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是因为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神通奶爸“既不出售焦虑,也不贩卖鸡汤,只讲纯粹的育儿技巧。

诱导父母 / 影响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