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信息要被大脑识别和解读,必须要借助大脑原有的记忆信息,如果“缓存记忆区”存在相关的背景记忆信息,大脑的识别解读是瞬间的,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努力和时间的耗费。如果我们感觉解读理解的的不够理想,便会在意志力的强制下,调用注意力,从“长期记忆区”调用记忆信息进行解读,这个过程分为如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利用“缓存记忆区”的记忆信息对新信息进行意义的初步判断,也就是新信息可能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可能属于什么类别的问题,意义主题的判断越准确,从“长期记忆区”检索出的记忆信息对识别和解读新信息也就越有帮助。比如在回答问题时,要求对方给一点提示信息,这种提示信息就是帮助回答者确定答案的范围,确定答案属于哪个意义主题。
第二步,当大脑对新信息的意义主题进行初步判断后,就开始从“长期记忆区”检索相关的背景记忆信息。此时,如果“长期记忆区”的记忆信息是按意义主题进行存储的,大脑将快速定位到该意义主题,并从其内部进行检索。一个意义主题可以包含许多相关的记忆信息,比单个的记忆信息数量要少很多,所以可以快速、准确地定位到该位置,并且,根据意义主题之间的结构性,通过附近的其它意义主题也快速定位到该意义主题。如果“长期记忆区”的记忆信息按单个信息进行存储的,即以信息为单位——而不是以意义主题为单位——按照相互关系进行存储,大脑将对所有的记忆信息进行全局检索,此时将耗费大量的能量和时间,甚至大脑将拒绝工作并中断检索,造成暂时的检索失败。
第三步,如果对新信息整体解读失败,及未能从“长期记忆区”检索到相应的记忆信息,大脑将对新信息进行解构,即利用“缓存记忆区”的记忆信息将新信息进行拆分、分解成多个具有可识别特征的部分,对这些拆分的部分进行意义识别、判断,初步确定其所属的意义主题,尝试对其进行解读。
第四步,依据对新信息拆分的部分的意义,尝试从“长期记忆区”检索相应的记忆信息,这一步与第二步相同,记忆信息如果按照意义主题进行存储,检索的成功率和速度远大于记忆信息按照单信息进行存储的。
第五步,如果对拆分后的部分信息的背景记忆信息检索成功,将对拆分后的部分进行解读,并将各个部分的解读结果进行综合、概括,使之成为整体的新信息的解读。
从以上看出,思考及思维的运行就是不断地对新信息及其构成部分进行意义判断,并尝试从“长期记忆区”检索相关的背景记忆的过程。
有时,我们对一个问题长时间的“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其解”,忽然,灵魂开窍般“恍然大悟”,这里的“冥思苦想”和“恍然大悟”意思是,对该问题及其分解后的构成部分进行各种意义主题的判断尝试,并从“长期记忆区”检索相关的背景记忆信息,同时将这些背景记忆信息载入“缓存记忆区”,每一次尝试都会使“缓存记忆区”存储更多的相关记忆信息,“缓存记忆区”中更多的相关记忆信息对问题的意义主题判断将会更加准确,就这样,每一次尝试都会更加接近理想的答案。直到有一次,大脑对该问题的意义主题的判断使得检索出的记忆信息对该问题的解读圆满完成,问题得到解答的那一刻,大脑对问题的意义主题的判断,根据该意义主题对背景记忆信息的检索,检索出的记忆信息对该问题的解读,只有这一次却显得那么的通畅,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恍然大悟”,但这是以前期的“冥思苦想”作为基础的。
当“长期记忆区”的记忆信息以意义主题的方式进行存储时,这个过程将会被极大地压缩,因为意义主题式的存储将会极大地提高记忆信息的检索速度,而且在记忆信息被存储进意义主题时,都会对记忆信息进行意义主题的判断,这种对意义主题的判断训练会逐渐提高判断的准确度和速度,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对新信息的解读效率。
创新性思维,也就是类比推理也是人类大脑的一种基本的推理形式,当大脑对某事物的理解比较深刻时,将会对其抽象到模式认知的程度,运用一种概念式的语言符号来描述该事物的结构关系,当另一种事物符合这个模式的几个特征时,就可以将该模式运用到这个另一种事物上。要想具有创造性的思维,首先要有模式认知的意识,对一切事物的认知理解要从概念的本质角度去把握。世界上的各种信息和事物似乎很多,但从不同抽象的意义主题的角度去归纳就显得不那么复杂繁多,如果再从概念的本质角度去理解和把握,从可区分的角度看,数量将更少,也就是这个世界世界上真正的元知识、元概念和元认知模式并不多,只是从中衍生的、虚假的、故弄玄虚的太多,迷惑和干扰了大脑的认知。其次,从模式认知中提炼出模式成立的关键特征,因为模式认知不是意义主题,在较大跨度的意义主题中也可以具有相同的模式认知,比如,在专利申请后的实质性审查中,判断一件专利是否具有创造性,就看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的特征,是本领域的惯常解决方案特征还是本领域极少采用而借鉴其它领域的解决方案特征,采用的解决方案特征距离本领域越远越具有创造性。最后,在新信息的解读或问题的解决中,从结构特征的角度进行记忆的检索,除了可以获取本领域的背景记忆信息的解读,还有可能获得一种全新的模式认知的解读或解决方案。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知,大脑要想对新信息完成解读任务,首要的是将相关的背景记忆信息从“长期记忆区”载入“工作记忆区”,而要想将从“长期记忆区”快速、准确地检索出足够的背景记忆信息则与如下两个方面有关。
其一,检索记忆信息的依据——意义主题的判断和构成部分的特征
要想从“长期记忆区”检索记忆信息总得有检索的依据,这个检索的依据检索新信息的意义主题和新信息构成部分的特征,所以对主题意义的判断和构成部分的特征的准确识别将直接影响检索出记忆信息的质量,错误的判断、识别极少能够检索出正确的记忆信息。
这个判断、识别的过程要想顺利完成依赖于大脑的日常训练,即对所接触的信息要进行主题意义的概括、提炼和抽象,同时要识别和筛选出核心的关键特征。
其二,“长期记忆区”存储记忆信息的方式影响检索记忆信息的速度和充分、完整性
通过前面分析可知,单个信息的存储方式,在检索时将进行全局式的搜索,这种检索方式不但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能量,而且因为耗时长、能量消耗大,极易造成检索中断,不能形成完整检索,最终检索出的记忆信息很大的概率是不完整的,也就是“想出多少就是多少”。
如果“长期记忆区”按照意义主题的方式来存储记忆信息,在检索记忆信息时,可以通过意义主题快速定位到背景记忆信息密集聚集的位置,一次性得到大量的相关记忆信息,最终提高了检索记忆信息的速度和完整性。
总结以上的分析可知,“长期记忆区”中单个记忆信息的存储方式是一种比较原始、自然的存储记忆信息方式,它容易造成记忆信息检索的速度慢、检索的不充分、不完整,最终影响新信息解读的效果。而以意义主题方式存储记忆信息可以显著提高检索记忆信息的速度和检索的完整性,最终提高解读新信息的准确性和解读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