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需要大脑的辅助
(1)、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致使大脑需要记忆的信息越来越多
一个不可否认的现状是,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社会越来越复杂多变,人们需要处理越来越多的信息来适应这个无从把握和理解的社会。
终身学习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一时的停滞学习,就会被这个社会所抛弃,被这个社会边缘化。
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焦虑,不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归根结底是处理信息方式带来的。当我们对一个信息理解错误,并作出一个错误的行为时,我们需要一连串的正确行为来弥补这个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当我们抬头时却发现别人已经前行了很远,这种距离、差距使我们焦虑。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我们每个人的犯错成本越来越高,节奏快、出错多、犯错成本高、机会成本更高,最终的结果是每个人都在被社会边缘化的边缘,每个人都岌岌可危。
处理知识信息方式会带来另一种焦虑,即我们总是无法及时地处理完我们认为应该处理的知识信息。当今的社会产生了太多的知识信息,我们认为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学习了解,但我们却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了解,我们担心这些没有被我们学习和了解的知识信息会使我们被这个社会所抛弃、边缘化,这也使我们产生了焦虑。
要不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是必要的、是基础的。而避免犯错,避免犯错成本太高将自己的整个人生输掉,或者因错误的选择而痛失更好的成长机会,对新信息的解读、理解,并以此的正确判断是更为关键的核心。学习本质是是一种记忆,而对新信息进行恰当的解读和判断则是记忆的正确使用。
(2)、大脑的记忆的效率越来越差
学习的本质是记忆,记忆的本质是理解,理解的本质是利用大脑中原有的记忆信息来进行识别和解读。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最初的记忆是大脑靠多次的重复,将信号信息在赋予意义后被硬性记忆存储,但此时的记忆只发生在“大脑缓存区”,并没有存储到“大脑长期记忆区”,所以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记忆。如果有更多的记忆是建立在这个硬性记忆的基础上,且具有特殊的意义,则这个被作为基础的硬性记忆和依赖它的特殊记忆信息才会被存储到“大脑长期记忆区”。也就是硬性记忆要不具有特殊的意义,要不作为特殊记忆的基础才能被大脑长期记忆。
硬性记忆的特殊意义要求致使硬性记忆不易被大脑长期记忆保存,所以更多的记忆是理解性记忆,即利用原有的记忆信息进行重新的组合,形成新的记忆结构,这种新的记忆是由原有记忆信息变换、推导产生,这个过程就是理解记忆。
人生活在四维的现实世界,大脑的所有记忆信息最初都来源于对这个现实世界的命名和描述,概念就是大脑对描述的抽象,利用这些概念大脑就创建了一个可以映射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所以任何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可以找到对现实世界最初的描述,也就是理解任何抽象的概念都需要找到更多的抽象背后的具象描述。硬性记忆就是凭空在大脑虚拟世界里创建一个新元素,其难度可想而知,理解记忆是利用大脑虚拟世界原有的元素或结构重组一个新结构,再用一个新名称来命名它,这种重构不会引起大脑的排斥,难度当然也就小很多。一个最普遍的例子是,我们心中有一个清晰的内容或者想法或者念头,但就是想不出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这也就说明了理解和命名的难度的不同,用一个新名称去对应一种理解或描述就是硬性记忆。
造成现代人记忆或说学习困难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现代人创造、发明了过多的信息和名称,其中相当多的名称和信息并没有提供新的意义和内容,似乎创造它们的人如果不使用一些新的名称和信息不足以彰显自己的重要性。对这些具有迷惑性的新名称和新信息如果不理解其背后的真实含义,对它们的记忆就是一种硬性记忆,因为它们没有与我们大脑中原有的记忆信息发生关联,它只会迷惑大脑、疲惫大脑,让大脑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对这样的信息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屏蔽,拒绝接触,
第二个原因是,在理解和记忆新信息时,大脑原有的记忆信息与新信息之间缺乏某些关键信息、中间环节和过度过程,致使新信息无法与大脑中原有的记忆信息发生关联,新信息无法被识别和解读,也无法被理解,当然也就不会发生记忆存储。
大脑中的记忆信息最初都来源于现实世界的映射,对现实世界描述的抽象,当抽象不断发生,最终看不到对现实世界的映射关系时,也就看不到抽象背后的具象支撑,此时直接的理解就无能为力了,因为缺少了中间变化的过度,大脑无法将它们联系起来。一个合格的学习者或教育者应该能够设计合理的中间过程,让大脑从原有的坚实的认知——比如从现实世界的描述和命名——开始,经过一步步的抽象或逻辑推导,最终导向这个新信息。所以对于任何新信息,了解它的产生的历史,理解它的发展、变化的原因,理解它之所以处于现在这个状态的现实基础,是深刻理解它的关键。
不同的人逻辑推理的跨度是不同的,有的人思维的颗粒度比较大,思维的跳跃性更多,有的人思维的颗粒度比较小,思维必须经过密集的推导才能导向最终的结果,这就是对同样的内容信息,为什么有的人能很快理解,而有的人却一脸茫然。显而易见的大跨度逻辑推理是一种对逻辑思维的投机取巧,省略中间环节的大颗粒思维更是对大脑的欺骗,这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与西方哲科思维的区别,中国传统思维到处充满了技巧和圆滑,而西方则显得机械和笨拙。1+1=2和1+2=3这些在普通人那里显而易见的逻辑推导,在数学家那里却异常困难。
所以,现代人发生记忆或说理解上的困难归根结底是:大量的虚假的信息和名称扰乱了大脑的正常理解能力;其二,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使人们无暇调用大量的背景记忆信息去识别、解读和理解每一条信息,其三,新信息无法从大脑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合理地推导出,也就是说,从原有的认知基础开始,至少需要一步骤以上的逻辑推理或需要引入其它的新信息才能完成对该新信息的逻辑推导或理解。
(3)、大脑记忆信息的提取充满了随机性
记忆信息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即把它们当做背景记忆信息来识别和解读需要处理的新信息,所以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需要对当前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和解读,而正确的识别和解读需要使用恰当的背景记忆信息,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背景记忆信息来解读当前新信息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判断和选择。
大脑对新信息的解读,这里的新信息并不是全新的信息,全新的信息就像天书,是无从解读的,这里的新信息是指大脑利用“大脑缓存区”里的背景记忆信息可以对它进行初步的、部分的识别和解读,但解读的并不理想,需要从“大脑长期记忆区”调用更多的背景记忆信息来进行更准确、深入、系统的解读。这个初步的解读需要识别出新信息的主题意义或局部的特征,以识别出的主题意义或局部特征为基础选用相关的背景记忆信息,所以对新信息初步的识别和解读决定了后续识别和解读的方向,除非这个方向受其它信息的影响被改变了方向。
从“大脑长期记忆区”检索记忆信息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所以大脑就会优先从相关记忆信息密度较大的地方开始,这个位置存储着更多的相关记忆信息,也就更有可能对当前的新信息作出恰当的解读,这就是对新信息进行初步的主题意义判断的原因。比如当大脑在思考一个物理方面的问题时,很少会从社会学方面寻找问题的答案,反之也是,除非是社会学想从物理系中借鉴某个原理模型,但这种大跨度的借鉴或说创新则需要更长时间的思考和打磨,显然不适合日常的对新信息的解读。利用意义主题缩小检索记忆信息的范围,可以极大地提高对新信息的解读效率。
如果对新信息的局部特征进行解读,这种依据特征的记忆信息的检索就充满了不确定性。首先,依据特征的检索是对大脑记忆信息的全局检索,也就是需要对大脑中海量的记忆全部搜索一遍;其次,对大脑记忆信息进行全局检索是一件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等待它完成这个全局的检索;最后的结果就是,在我们的忍受限度内,在所检索到的记忆信息中,找几个相对合适、恰当的记忆信息匆匆完成新信息的解读任务。也就是说,如果记忆信息的存储不是按主题意义进行的,那么当从“大脑长期记忆区”检索背景记忆信息时一定是全局方式的,那么检索出的记忆信息有可能不是最恰当的,检索出的记忆信息有可能是不全面的、不充分的,那么大脑对新信息的解读就可能是不确定的,充满随机性的,那么大脑的判断和选择也是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出错的概率就会增加。
我们经常将一些人作出的判断和选择评价为“格局大”、“境界高”,但是什么样的判断和选择才能称得上恰当、合适或者正确呢?就像吸食毒品,从当下看,无疑是获取快乐的最佳选择,但将时间拉长,从一年、两年或者五年的尺度来看,吸食毒品带来的快乐远不及它来的痛苦,这就是需要远离毒品的原因,用眼前些许的愉悦换取未来更多的痛苦,最终直接降低了整个人生的愉悦、快乐。所以一个恰当、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意味着将当前的判断和选择放到一个更大的空间场景和更长的时间尺度下,它不会与其他的判断和选择发生矛盾冲突,也就是小场景、小尺度下的选择和判断不会与大场景、大尺度下的选择和判断发生矛盾,它们的价值方向和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小的应该服从、服务于大的。
这里的“更大的空间场景和更长的时间尺度”是指将判断和选择放到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背景下评判,评判的背景过小将违背我们可能尚未意识到的真实的意图和根本的目的,评价的背景太大可能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就像好好学习对一个人的人生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未来有更多的工作和生活上选择的自由,好好学习在整个人生背景下的评价是恰当的、合适的,但从地球毁灭、太阳系灭亡的背景下评价,是否好好学习太无所谓、太无意义了。这里的“其他的判断和选择”是指在整体评价背景下,当大多数的判断和选择都具有统一的价值导向的时候,当前的判断和选择也应该具有这种价值导向,而不应该消减和阻断这种价值导向。
所以,最后的总结就是,如果大脑中的记忆信息不是按意义主题进行存储,那么在提取这些记忆信息时就是随机性的,如果大脑对新信息的解读不是在有意义的、更大的、整体背景下,那么基于这个解读的判断和选择就不是最恰当的,就是短见的、鼠目寸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