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伟大兵书《孙子兵法》中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被毛泽东同志演绎成为更通俗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做题其实和军事行动有很多相通之处,它们都属于一种博弈行为。只不过,军事行动是军事对立双方的博弈,而做题则是出题者和做题者的博弈。想赢得任何博弈,都需要满足“知己”、“知彼”这两个条件。
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如何通过系统复习和分析做过的习题来做到“知己”。这是提高成绩的基础。可是仅仅有基础还不够,想要进一步提高成绩,还必须做好“知彼”的工作。即揣摩出题者,甚至是批阅者的心理。
任何一套正规试题都会有它的命题思路。知识点的覆盖、试题难度的设置、设问的方式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越是严格的、正规的考试,这种规律性越强。像高考中的数学大题,其考查知识点的先后顺序甚至都是约定俗成的。这对我们有准备地组织答题极有帮助。
出题者的任务并不是把所有学生考倒。如果一套题让所有的学生不及格,那只能说明出题者把握试题难度的能力太差。中高考的命题者往往都是经验丰富的命题人,他们在出题的环节就已经对预想中的分数进行控制。他们会留出足够的基础题让大多数学生拿到分数。还会设置一部分高档题对好学生和中等生做出区分。除了极少数成绩极为优异的学生外,很少有人能把一张高考卷滴水不漏地做下来。这也就意味着,在考试的过程中应该争取拿到应该拿到的分数,避免不必要的丢分,而不是去拿本不可能拿到的分数。
为了引导学生答出理想中的答案,出题者往往会在试题中留下许多线索,我们常把这些线索称为“题眼”。这就像在玩侦探游戏:蛛丝马迹就在你眼前,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眼力发现了。
其实,发现题眼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困难。不过,这需要你转变你的思维方式。你越是从自己的主观想法出发,就越是不容易看到这些线索。你越是习惯于从出题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越是有可能发现出题者留下的题眼。这种技巧在审题的过程中极为重要。很多同学之所以审错题,答偏答案,就是因为无法做到这种思维转换。
所以,在面对一道棘手的试题时,你最需要做的是冷静下来,问一问自己:出题者究竟想让自己做什么?
除了出题者的意图需要考虑外,批阅者的心理更是考生不可忽视的。
就一张完整的试卷而言,必然包括两部分答题内容:客观题和主观题。其中,客观题现在已经交由电脑阅卷,基本不会出差错。而主观题就不一样了。同样的答案,由不同的人去写,也许得分会完全不一样。这种情况在文科的阅卷中比较普遍,但理科的主观试题也并非不受批卷者的影响,只是稍小而已。
怎样的答卷才能更容易地获得批阅者的青睐?换句话说,怎样答题才能得更多的分?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批卷老师也是人,卷面的工整、美观程度也直接刺激着他们的神经。那些字迹工整的卷子就是比字迹脏乱的卷子更容易拿到高分。针对同样的答案给出不一样的得分并不是批卷者的违规行为。很多大型考试的评分细则中都会设置卷面分。看字给分是正常范围内的操作。
大型考试的阅卷工作十分繁重。最多的时候,一个老师一天之内要批完上千份卷子。任务的紧迫性决定了批卷的速度会非常地快,没有人会慢条斯理地、一字一句地阅读你的答案。于是,答案的书写方式就对得分产生直接的影响。就理科而言,步骤清晰的答案显然更容易拿到分。而步骤不清晰的答案,即便最终结果完全一样,恐怕也会被扣分。对于文科来说,答案的层次对得分的影响十分明显。条理清晰的答案不容易造成无谓的丢分。而乱成一团,连自然段都不分的答案就很容易导致漏批和错批了。
除了字迹工整程度和答案的条理性之外,书写答案的先后顺序也会对成绩构成影响。第一印象给人的感觉总是最深刻的。如果你在30秒钟内无法对一个人产生好感,那么接下来的30个天里,你对他产生好感的可能性也就不大。批卷也是如此,只是形成印象的时间更短一些。一份答案如果在3秒钟的阅读时间内还说不到正题上的话,那么批卷老师有耐心地一直看到最后的可能性便会大大缩小。如果一份答案的开头部分都是正确的,那么批卷老师自然会有耐心一直看到完。两种不同印象对得分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两种答案在事实的区别往往非常小。甚至内容完全一样的答案,如果更改答案的先后排列顺序,也会对得分构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最有把握的答题要点一定要说在最前面。
诸如此类的答题技巧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总结这些技巧的关键,都是揣摩出题者和批卷者的心理。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会有稳赢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