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可是希望以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的人还是不在少数。这些同学购买了大量的参考资料,用蚂蚁啃骨头一般的精神去做题,并期待着从大量做题的过程中提升解题能力,提高成绩。
大量做题是否能够提高成绩呢?答案是肯定的。做题既是对知识点的检验和运用的过程,也是积累做题技能的过程。题做得多,本身不是坏事。但问题是:时间是有限的,用在做题上的时间过多,留给其他学习环节的时间就会变少。而其他的学习环节对于成绩的提高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因为顾此而导致失彼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
事实上,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很少是题海战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非常善于聪明的做题。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这些聪明的同学可以只做很少的题目,并收到与大量做题相同,甚至更好的结果。
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忽视了哪一个,都会摔跟头的。大量做题,却不加选择,不加思考,就属于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
题是永远也做不完的。哪怕你把市面上所有的习题都做上一遍(估计把你头发熬白了也做不完),也不大可能在高考的卷面上看到完全一样的题。但出题的角度、类型、考查的知识点是有限的。再难的题,也不会超出考纲的范围之外。再偏的题,也不会完全脱离教材。如果以本末来形容的话,教材上的知识点是本,而题则是末。抛开知识点的梳理而盲目做题,属于舍本逐末的行为。
所以,做题要一块一块地做,一类一类地做。所谓“一块一块地做”,是指针对具体的知识点集中做题。比如你的一元二次方程学得不好,那就专门找一元二次方程的题来做。直到这个知识点熟练掌握了为止。这叫做“固本”。
“所谓一类一类地做”,是把相同类型的题找在一起去做,直到熟练掌握了这类习题的应对方法为止。这样做题可以引导自己举一反三,迅速形成应对该题型的做题技能。
做题最忌讳的就是不问知识点的轻重主次,不问题型的难易深浅,混在一起去做。这就像学习广播体操一样:分解动作都没学会,能把整套体操做下来吗?在学习跑步之前,最好先耐心地练习走路,这个过程看似缓慢,却是达成目的的最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