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向我反映:自己平时知识掌握得不错,作业完成得很及时,老师的课堂提问也都答得上来,但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高。很多题难度一上去,分数就下来。
要解释这种现象,必须要弄清一个关键词——“难题”。什么叫难题?
在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简单的试题。如果就某一个具体的学生而言,所有在他精熟的掌握范围之内的题,都可以算作是简单题。但这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可操作的衡量标准。对于一个学习基础极差,无法跟上现有学习进度的学生来说。即便是随堂的大部分练习,也只有极少一部分题属于简单题。而对于一个有实力问鼎清华北大的学生来说,即便是大型考试,绝大部分试题对他来说也都是简单题。
因此,考查试题的难易程度必须要抛开个别学生知识点的具体掌握情况,要以大多数学生的掌握程度为标准。如果一道试题只考察一个知识点,那么这应该算是比较简单的试题。比如只考光的折射,只考某种卤素的性质,只考三角函数中的某个公式等等。对于能够及时掌握这个知识点的学生来说,做这些题应该不会费什么力气。
如果一道试题考察了两个知识点,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这两个知识点在教学中的距离很接近,几乎就是前后相继学习的知识点,难度还会相对小一点,但也会比考查单一知识点的试题难一些。如果两个知识点相隔遥远,甚至不是来自同一本教材,那么就需要学生把这些相距遥远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找出做题的思路。很多同学由于无法将这些相距遥远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因此无法找出做题的思路,也就无法解题。这样的题,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难题。
可以说,一道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数量越多,跨度越大,综合性越强,试题的难度就越高。因此,所谓的难题,就是考查的知识点多、考查跨度大、综合性强的试题。
想要解决这些难题,就需要学生在大脑中编织一张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网络。这张知识网络必须能够把所有重要的知识点涵盖于其中。同时,还必须能够体现各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当考查多知识点的难题出现时,学生们就可以利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网络进行搜索——就像我们使用百度进行搜索一样——找出需要用到的知识点,理清它们的关系,并找出解题思路。
如果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能够达到到这个程度,那么做起难题来自然得心应手。问题是很多学生学习知识都不系统。他们大脑中的知识点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根本串不到一起。所以,每当做到考查单个知识点的随堂练习或平时小考时,他们的表现还算不错。但是一到综合性的大型考试,成绩就急转直下。
以上是我们针对知识网络与做题之间的关系做一分析。除了做题这个环节之外,知识网络还会直接影响到对知识接受的速度和质量。
人的记忆过程在本质上是产生联系的过程。新知识想要在大脑里扎根,必须和原有的旧知识联结在一起。旧知识掌握得越多,越系统,新知识就越容易被接受。如果原有的知识支离破碎,那么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便会慢上许多,而且效果也不会太好。所以,我们应该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看来,欧洲人总是长得差不多,而我们看亚洲人时则不会有这种感觉?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里储存了足够多的亚洲人的脸部形象,所以辨别亚洲人的五官特征比较容易。而欧洲人的脸我们很少见到,自然辨别起来有些困难。
辨别人脸和学习课本知识没有什么不同。当原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时,新知识便会自动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张网织得越牢固,越紧密,接受新知识就越快,越容易。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一个高效实用的知识网络呢?
很多同学采用的方法比较简单直接:使用现成的网络。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总结知识网络的书籍。他们把各章各节的知识点都编绘在一起,形成一张网络图,并集结成册。从市场的销量来看,同学们都比较喜欢这类。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可能被那些盲目购买教辅书的同学忽略掉了:把别人总结的知识体系直接拿过来用,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吗?
如果学校组织一场运动会。你会不会在比赛前随便找个人的鞋子穿上,去参加比赛?相信你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那么,如果学校组织一场考试,你又为什么会相信使用别人的知识系统会给你带来好成绩呢?由于每个人的禀赋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原有知识的系统程度不同,其构建的知识系统也自然不可能一样。用别人总结的知识系统去学习,就像穿别人的鞋去走路一样,效果不会太好。别人嚼过的馍,不会有什么营养,要想真正快速提高成绩,还是要自己构建知识系统。
就目前已知的构建知识系统的方法而言,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超越思维导图。通过上万名学生的亲身实践,我们可以确切无疑地说:思维导图是最实用、最高效地构建知识系统的方法。坚持使用这套学习工具的同学,成绩都发生了神奇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