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绳索13:不复习

2019年2月1日  来源:为什么你的成绩不够好 作者: 提供人:salepalo8......

传说居住在中国东北的黑熊有一种奇怪的生活习惯——偷包米。更奇怪的是,据说黑熊每次能够偷走的苞米都只有一穗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呢?按说以黑熊的身材和力量不应该只带走这点苞米,但问题是它有一个坏习惯——劈下一穗新苞米便扔掉刚才抱着的旧苞米。于是,就有了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那句东北谚语——熊瞎子劈苞米,劈一穗扔一穗。 

我们都知道东北地区盛产玉米,所以即便熊瞎子以一次一穗的频率光顾玉米地也不会影响农民伯伯的收成。可是,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像熊瞎子劈苞米一样,听一句忘一句,那就糟糕了。 

学生的脑袋不是复读机。即便是最好的学生,也不可能把老师在40分钟内讲述的知识一字不差地背下来。退一步讲,即便学生能够记住全部课堂内容,也不可能永远记得。随着时间不断流逝,那些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会不断被遗忘。 

我们人类的短时记忆有点像电脑的内存。在不关机的情况下,内存中的内容也许还可以找到,可是一旦重新开机,一切存储在内存里的东西都会统统消失不见。对人类而言,睡过一觉之后,很多原来还清晰记得的内容可能就变得模糊了。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记忆会在一夜间变得模糊,但白纸黑字不会。忘了?看看你之前写的东西,就想起来了。在电影《非诚勿扰》中,与葛优相亲的那位患失忆症的大姐便是借助了纸笔来维持记忆的延续性。 

人们往往低估了自己遗忘的速度。按照艾宾浩斯的理论,人在完好地记忆信息后,仅仅经过20分钟的间隔,便会遗忘40%左右的信息。48小时后,更会有70%以上的信息被遗忘。看看那些被反复遗忘的单词痛苦折磨的学生,你就会明白艾宾浩斯所言非虚。 

既然遗忘如此迅速,怎样才能把这些大脑“内存”中的信息写入大脑“硬盘”,永久保存呢? 

答案是重复。让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就在重复二字上。有规律的重复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很多同学抱怨自己记性不好,还经常喝一些所谓的补脑产品,以增强记忆力。殊不知,这种不信任大脑的行为本身就会降低大脑的记忆功能。

根据脑科学家的长期研究,人的大脑功能在20岁左右才会达到顶峰,40岁以后才会明显衰退。青少年的大脑正处在人生大脑功能形成的上升期,没有记忆能力不好的问题,只有记忆方法不对的问题。而复习便是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成绩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考虑到仅仅24小时之内,学生就有可能忘记一半以上的全新学习内容,当天的及时复习显然是非常必要的。可是,又有多少同学能够坚持每天复习呢?学校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给学生留出大块的复习时间。而到了家里,当学生们终于拥有了自己可以随意支配的时间后,学生们又把课后的学习理解成为及时地完成作业。好像作业一旦完成,学习任务也就结束了。及时复习便成为水中花、镜中月。也许,直到大型考试来临之际,才会让学生们想起复习这回事。 

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曾讲过“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很多人都把这句话理解成为“温习旧知识,掌握新知识。”这样理解并没有错。可是除此之外,孔子的话还包含着“从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摸索到新的知识”的意思。也就是说,仅仅是复习旧知识,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新东西。 

复习之所以能拥有如此效果,是由学习结果的多层次性决定的。很多同学以为上课听懂了就是真的学会了,下课再看完全是浪费时间。这是多么危险的误解啊?要知道:听懂了不等于记住了,记住了不等于理解了,理解了不等于会运用了,会运用不等于熟练掌握了。 

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听懂,也不是为了单纯地记忆,更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而是为了熟练地运用。但是想要达到熟练运用知识的目的,就必须完成前面各阶段的学习任务。这显然不是一次学习可以达到的。 

复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会促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不断升级。这才是复习的真正价值。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