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常把读书的过程称为“苦读”。谈到自己的学习生涯,我们往往会说“寒窗苦读十几年”。一些有关学习的名人名言也都喜欢拿“苦”字说事儿,比如“学海无涯苦作舟”。就连激励学习的名人轶事也都围绕着“苦读”的主题。小时候我曾看过一本古人励志勤学的故事集,里面不是讲凿壁偷光,就是讲跑到雪地里去看书,再不就是把一碗冻硬的粥分成数块,学完一部分吃一块儿。最离谱的当属苏秦,为了读书竟然自虐到“头悬梁、锥刺股”的地步!整本故事集几乎成了人类品尝痛苦的示范教材。
也许早已毕业工作的过来人会把这些故事看成一种激励,但对于正在学海中漂泊的孩子们来说,这些故事无疑是一种强大的消极心理暗示。因为它把学习和痛苦,和许多不愉快的事情联系在了一起。这会让孩子们在下意识里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这样的励志教育是严重违反心理学规律的,但我们成年人却不知疲倦地把这些错误的学习观念灌输到孩子的脑袋里。
这样灌输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们不自觉地讨厌起学习来。有些家长告诉孩子说:“学习的时候就别想着玩,玩的时候就别想着学”。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是它也将学习和玩、学习和乐趣对立起来。这也是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孩子们会觉得从学习中找不到乐趣,只有玩乐才能给他们带来乐趣。
有些孩子发自内心地讨厌学习,却在父母的逼迫下装出努力学习的样子。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有家教补课,周末还有补习班。虽然从表面上看上孩子一直学习,但是他的心却并不在学习上。走进任何一所学校,你都能看到一大把“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他们的眼睛可能在看黑板,但僵直的眼神却告诉你,他的脑子早已“移情别恋”。这样的学习显然是没有效率可言的。
还有一些孩子,在理智上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主观上也非常想提高成绩。他们每天都会学到很晚,书没少看,题没少做,可不管他们怎么逼迫自己去学,效果仍然很不好。在痛苦中学习,在学习中痛苦,成为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其实,自己逼迫自己和别人逼迫自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它们都会让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在我们辅导的上万名学生中,还从没有通过逼迫自己学习获得稳定的好成绩的。
学习,有时就像谈恋爱,一定要学习的人和学习的对象有感觉才行。彼此都没有兴趣,却要硬着头皮在一起,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家长们也想了很多办法。不过有些办法的确算不得高明。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说:“好好学习!再熬几年,等你考上大学,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样的诱导不但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反倒让原本就负担沉重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不可忍受。当孩子用忍受煎熬的态度去面对学习的时候,成绩有可能提高吗?
以上这些灌输和诱导之所以是错误和有害的,是因为它让人们忽略了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是发展和提高,而这本身就是一件快乐、充满乐趣的事情。想想我们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吧,那时的我们有多开心!为了学自行车,你摔过跤吗?大概是摔过的,那么你为什么还要继续学骑车呢?因为这个过程很有趣嘛!学习文化知识也一样,在本质上,它们都是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的综合体。那些在某一学科出类拔萃的学生,往往都是对该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有机会你可以亲自去问问你身边的学习达人。离开了兴趣的支持,基础再好的学生也走不远。
有的同学经常强调自己对某某学科一点兴趣也没有,但对其他学科就非常感兴趣,非常愿意学。其实,根本不存在有趣的学习和无趣的学习的区别,所有的学习兴趣都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方法得当,任何学科都可以变得有趣。如果使用了错误的方法,任何学科也都可以变得无趣。请你牢牢记住一句话:学习本身是有趣的,如果你觉得无趣,那一定是方法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