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铁上听到一对小情侣吵架,特有意思。
女孩历数一遍办公室的谁收到了花,谁收到了口红和新大衣,半是抱怨半是娇嗔:你看你,就从来都不主动给我买礼物。
男孩立刻表现出极强的求生欲:你想要什么?我明天就去买。
女孩“嘁”了一声:你一点也不关心我,每次都是这样,一定要等我要你才买嘛,真没诚意。
你要什么我送什么,这才叫实用,男孩一梗脖子,摆出个很无奈的表情。
再说了,这几年我东西也没少送,上个月不是才花了大半个月工资给你买了大衣,你还想让我怎么样?别一天净想些有的没的,不是白给自己添堵吗,累不累。
我眼看着女孩的眼神从温柔点点变成寒光厉厉,本想继续八卦下去,却发现自己已经坐过了站,只好一边依依不舍的撤退,一边默默祝福那位耿直的壮士。
该是免不了一场大吵吧,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个死磕事实,一个计较情绪。
2
我记得刚工作的时候,有次跟一位前辈出差跑项目。
跟我们对接的也是个挺年轻的女孩,大概是刚被老板骂过心情不好,在碰头会上把一腔邪火全倒给我们,处处拿捏处处挑刺。
我那时也年轻气盛,平白看了一通脸色又生气又委屈,刚出了大门就跟前辈叨叨:
明明就是她不占理,你为啥还要顺着她,为啥不怼回去?
没看那姑娘今儿心情不好嘛,前辈头也不抬,让一步就让一步,又不是什么大事儿。
这也太不专业了吧,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上,还胡搅蛮缠无事生非,太过分了吧。
对啊,但跟你打交道的,就是这么个不专业的人,前辈回我个高深莫测的微笑。
那你难道也能不管不顾,陪她一起不专业下去?
有时候你以为你需要解决的是眼前的事情,但其实你真正的难题,是事实背后的情理。
罗振宇在前几天的语音中聊到社会化,他说:
社会化就是把人的认知基础从事实,切换到情理。
你要处理的事实不是本来的事实,而是人心中的,情理中的事实,这就是社会化带来的人生挑战。
她的情绪化的确有错,我们大可以还以黑脸,还以气势汹汹和寸步不让,甚至还可以直接捅到对方的老板那里给她施加压力。
只关注事实,或许也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却不可逆的伤害了彼此的关系。
3
美国的谈判专家道格拉斯·斯通在《高难度谈话》中,将每一段陷入瓶颈的对话都拆分成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事实。
我有没有给你送礼物,你当时到底是怎样说的,是你的错还是我的错。
第二层,是情绪。
受伤,遗憾,愤怒,你抱起手臂的防御姿态,你眉间眼底的不耐烦。
第三层,是自我认知。
你让我觉得我是个很糟糕的人,所有的冲突都成了自我攻击。
举个例子,你跟老板提加薪升职被拒绝了,你第一感觉一定是“不公平”,你会历数自己的功劳和苦劳,讲道理列数据来跟对方争执。
然后,你会觉得“委屈”,因为自己的业绩没有被看到,而生出愤恨和悲伤交织的复杂情绪。
最后,你会觉得“人间不值得”,好像老板否定的并不是你这一年的努力,而是你这个人。你以为自己能干强大又优秀,对自己的美好期望,在老板的一句拒绝中吧唧碎了一地。
这就是为什么聪明的老板并不会在事实层面跟你死磕,比较谁做的多谁做的少,谁是对谁是错。
他只要在拒绝你的时候补上一句无关痛痒的解释:
“你今年的成绩我都看在眼里,这次加薪/升职的名额没给你我也特别过意不去,我肯定帮你多留意,下次一有机会就帮你争取”
从信息层面来看,这是一句说了跟没说一样的话。
但收效却往往惊人。
它不能改变任何事实,但它却能改善你的情绪,阻止你的自我攻击。
4
我上基础心理学课的时候,听老师讲过他曾经接触过一个真实案例。
一个男生来找她做心理咨询,985高校,年级前十名的成绩,各种学术竞赛拿奖拿到手软,还被学校选中参加为期一年的公费交换生项目。
可这些看在外人眼里的优秀,于他自己却全是不自信,身上的每一个缺点都被自己无限放大,就连偶尔早晨赖个床,也要自责好几天。
他来做心理咨询时自带一只录音笔,每一句话都被掰开揉碎反复听好几遍,每一个建议他都会立刻去尝试,但也正是这种认真,给了他更多的压力。
跟他说“放松点”。他会因为无法放松而更加着急,跟他说“不要太在意自己的缺点”,他又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思维而更加恐惧。
就…也挺束手无策的吧,我老师没招儿了,他又一次跑来,刚说了两句,我老师就点头:
我知道,你自卑,你焦虑,你没办法。
其实我也没办法…他还没来得及说出这句话,男生的眼睛却亮了。
其实我也不是完全没办法…像打开的水龙头似的,男生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述自己的尝试和进步。
在之前的咨询中,他总是像个努力证明自己有病的病人,当老师安慰他说“你已经够好了”的时候,他的回答永远是“不,我觉得自己很糟糕”。
可当他接住了他的自卑和焦虑,承认了他的糟糕之后,他反而就会想要证明“其实我也还没那么差劲”。
其实破局也没你想得那么难,有时候你需要的,只是接住对方的情绪。
事实只有一个,是单一维度的叙述,情绪却由人心左右,是多个维度的叠加。
而一个人的成熟,就是理解了真正的解决之道并不是单一维度的横冲直撞,而是在多维度上建立新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