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雪国列车》讲述了末日降临,人类困在列车上逃亡的故事。
列车将人类分成三六九等,下等人只能靠上千只蟑螂制成的糕块存活。
虽说看上去非常恶心,但像蟑螂之类的昆虫确是末日食物的不错选择。
不仅仅是未来,现在不少人类就已经离不开昆虫这道美味了。
比如尼泊尔人用布将活的蜜蜂幼虫包起来挤压,将挤出的液体像煎鸡蛋那样煎来食用;
泰国人用辣椒拌着刚从地下刨出来的水蝽一起吃;像蟋蟀,蝗虫、蚕蛹等各类昆虫更是当地畅销的小吃。
柬埔寨人更无所畏惧,直接将有毒的狼蛛*放锅里炸一下就放进嘴里。
没错,听起来就令人毛骨悚然的蜘蛛是当地小孩子的最爱。
它的臀部吃起来像奶油一样,肉则如虾蟹般香甜,口感相当之好。
*注:狼蛛,属于蛛形纲,严格意义上来不算昆虫,但我们一般讲到吃的时候,会将两者一起进行讲述,包括BBC纪录片《吃昆虫能拯救世界吗》亦是如此。
但别以为吃虫子只是贫困国家的专利,经济发达地区也掀起了吃虫子的潮流。
像法国人就硬是拿蛆制成了活蛆奶酪,吃之前还能看到蛆在不停地蠕动。
哥伦比亚人在戏院里也不是嗑瓜子、剥花生,而是慢悠悠地吃油炸蚂蚁。德国人则机智地将昆虫加工成罐头出口。
油炸蚂蚁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毫无逊色,清炖蛐蛐汤、烤蟑螂、蒸蛆、甲虫馅饼、酱拌蟋蟀、油炸竹虫、椒盐龙虱等花样百出,令人应接不暇。
不同的昆虫菜也有不同的风味,比如蟋蟀有生菜味、黄蜂卵有杏仁味、蚂蚁有核桃味、蝇蛆有蛋糕上的奶油味、蚕蛹有肥肉香味、蝈蝈儿有瘦肉鲜味等等。
根据不完全统计,地球上每天都有超过20亿人在吃虫子。
可食用昆虫多达1900种,数据仍在增加。
乍一看,虫子似乎成了现在最热门的新潮流食品。
可环顾四周,我们却又很少见到身边有经常吃虫子的人。
事实上,大多数人觉得吃昆虫这件事还是十分恐怖的。
有人一看到这类食物就会突然反胃,不自觉地作呕。
就算别人称赞这些虫子比小龙虾还美味,你还是打死都不敢去尝试。
因为别说吃了,平常生活中不经意看到它们都会吓得大叫,浑身发抖。
这种莫名的畏惧想必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尤其是女生。
2016年,普曼大学就有一项研究发现,25%的调查对象将昆虫列为真正的可怕之物,比害怕成为暴力犯罪的受害者、致病细菌、甚至死亡的人数更多。
问题来了,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为什么会害怕较为低等的昆虫呢?
对此,一些科学家给出的解释是:这极可能是你的大脑混淆了恶心和恐惧。
说白了,这种恐惧其实就是恶心,是由社会文化和生物学共同演化的。
恶心是一种生理反应,像恐惧这样的排斥反应则是一种安全保护机制。
比如我们之所以觉得粪便和腐烂物质恶心,是因为这些东西有可能致病。
而虫子的出没一般表明食用或触碰这些东西是不安全的。
长此以往,人类便将这种疾病的预兆和威胁联系起来了。
但从某种程度来说,恶心是由社会文化塑造的。
关于这种说法,我们也不难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找到有力的佐证。
据史料记载,在人类早期,全世界的文明中心都曾啖虫如命。
比如古希腊就有惊悚的“跳虫奶酪”,《周礼》中就记载了周天子宴饮有蚁酱。
但随着家畜驯化技术的日臻成熟,人类能稳定地获得蛋白质后,便抛弃了昆虫。
又因为某些昆虫会对农作物生产造成威胁,成为农耕文明发展的阻力。
西方农耕技术较为发达的地区便逐渐将虫子视为恶心之物,对它们深恶痛绝。
很自然地,西方文明成为全球主流文化后,摒弃吃虫子的习惯也扩散到世界各地。
唯有那些农耕文明没有很好发展的地区才继续保留了吃虫子的饮食习惯。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国家无法接受吃虫子,只有少数地区将它视为美味佳肴。
看上去这些根深蒂固的文化很难改变,但社会要发展就必然挣脱制约。
更何况,现在的问题似乎已经不是“你愿不愿意吃虫子了”,而是“你什么时候必须要开始吃虫子了”。
2013年,联合国粮食卫生总署发表的报告就声称:到2050年,地球人口预计达到90亿,届时将面临粮食、动物蛋白不够的问题;
毕竟按着目前的饮食结构发展下去,未来是无法养活多出的几十亿人。
因此,联合国也倡导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多吃虫子。
从食物链的角度看,昆虫是一种能量使用率极高的生物。
作为变温动物,它们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并不需要消耗其所获能量来产生热量。
也就是说,能量贮存和利用效率是极为强大。
比如在投入产出方面就颇占优势,只要2kg的饲料就可以产出1kg昆虫肉。
而普通肉类需要8kg饲料才能产出1kg肉。
所以,早在2010年就有科学家提出:“想要养活全世界吗?那就吃虫子吧!”
而大名鼎鼎的贝爷就曾说过:“昆虫里的蛋白质是牛肉的六倍。”
显然,这种说法是不够严谨的,但早就科学研究发现:
同质量情况下,牛肉中含有蛋白质40%,而蟋蟀最高可达80%。
通常而言,食用昆虫的粗蛋白含量一般是其干重的 31%~72%,超过畜禽、鱼蛋的蛋白质含量;
粗略计算,昆虫的蛋白质含量大概是我们普通的肉类、鱼类高两倍之多。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高蛋白的物质都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牛奶、黄豆、花生、蛋、鱼以及海鲜等造成蛋白过敏反应。
而昆虫所含有的蛋白质和人类是不一样的,所以当异种蛋白质进入人体后会引起免疫器官的抵抗,更容易发生过敏。
这也就意味着,并非所有人都能对昆虫体内的蛋白质完全消化与吸收。
那些平时有过敏史的人可能就无法尝试昆虫的美味了。
不过吃虫子,可不只补充蛋白质那么简单。
它们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如苏氨酸 、缬氨酸 、赖氨酸 、色氨酸等等,其中大多数指标达到或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值。
昆虫所含有的维生素、矿物质如锌、铁、钙等元素含量也丰富,远比一般肉类更有营养价值。
有数据表明,每100克牛肉中铁含量为6毫克,而每100克蝗虫里的铁含量从8毫克到20毫克不等。
看到这里,不免有人担心昆虫会不会存在重金属超标、毒素沉积等情况?
对此,我们倒不必过多的顾虑。
昆虫一般只有几个月,甚至几周的寿命,几乎很难在体内积累过多有害物质的。
相比而言,寿命长、食肉的动物体内的重金属所积聚的含量可能还会更高。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昆虫也可能自身含有毒性或是含有较高的重金属。
据监测,墨西哥的干蚱蜢体内铅含量较高,在非洲被食用的莫桑比虫真菌毒素含量危险。
干蚱蜢
当然,还有一个最让人担心的就是,会不会含有寄生虫?
其实只要经过高温翻炒煮熟,基本能杀死昆虫内的寄生虫,感染人的机率是极低的。
不过为了万无一失,目前吃虫子还是尽量找一些开发得较为“成熟”的品种,比如蚕蛹,蝗虫,蟋蟀等。
除了解决粮食危机之外,吃虫子还能有效缓解环境和土地资源的危机。
恐怕我们很少了解,全球畜牧业已经给环境造成了极其沉重的压力。
要知道,养活这些牲口也同样消耗了大量土地和水资源。
它们的排泄物以及使用的兽药,更是土壤和水体中强有力的污染源。
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比飞机、火车和汽车加起来都多。
而养殖昆虫成本低,空间利用率高,产生的温室气体远比养殖家畜低。
比如美国俄亥俄州就一家大蟋蟀养殖场,占地只有约140平米,产量可达到每月1100公斤。
蟋蟀养殖区
饲养常见的食用昆虫,比如蝗虫、蟋蟀和膳食蠕虫,所排放的甲烷比家畜排放的少10倍。
排放的另一种温室气体一氧化二氮少300倍,而且排放的氨气(一种由饲养猪及家禽产生的污染气体)则更少。
因此,吃虫子也是减少地球有害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
用昆虫制成的棒棒糖
集健康有益、保护环境、投入产出比高、口感不错等等优点于一身。
这也怪不得昆虫会成为末日降临时的超级食物。
要是日后有机会吃虫子的话,不妨抛弃古老的文化偏见,想想这可是在拯救人类。
说不定,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今天,你吃虫子吗?”
参考资料:
Seriously, why aren't we eating bugs?.
Why We're Afraid Of Bugs, According to Science.ByBRANDI NEALMay 14 2017
云南人为什么爱吃虫|大象公会.作者:席丹 何必 2017.03.21
英国《每日邮报》:全球人口2050年或达90亿 粮食将不够吃
纪录片:吃虫子能拯救世界吗?
浅析食用昆虫的资源价值 卓志航; 杨伟; 徐丹萍; 杨春平; 杨桦; 陈春燕,食品工业科技 2014年17期
昆虫的营养价值与开发利用 郭亚建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