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微子第十八

2018年10月12日  来源:论语 作者:陈耀南 提供人:rose5......

本篇导读

本篇分为十一章,内容以反映孔子的处世态度为主,而且大多是通过与隐士思想行为的对比来表现的。18.1章称赞微子、箕子、比干在纣王乱世不同的抗争行为。18.2章肯定柳下惠正道直行,不肯曲同流俗。18.3-18.4章记述孔子游历诸侯国不能用世的实情。18.5章通过楚狂接舆避乱世而隐的做法反衬孔子四处游说以求进用的用世观。18.6章以长沮、桀溺躲避乱世的消极主张来衬托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态度。18.7章借子路之口批评荷丈人避开乱世的行为扰乱了最重要的伦理关系,放弃了推行大义的责任。18.8章强调孔子遇事唯义是从、态度灵活的特点。18.9章反映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乐师各自离去的情况;与此相反,孔子本人一直在寻找机会用世,为恢复礼制而努力。18.10、18.11章记述周代的有德之人。

18.1

微子去之1,箕子为之奴2,比干谏而死3。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1微子:商纣王的同母兄。名启,微是封国名,子是爵名。微子生时其母为帝乙之妾,生纣时已立为妻,故帝乙死后,纣嗣立。纣王无道,微子离开他出走。

2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名胥余,箕是封国名。纣王无道,箕子进谏,不听,就披散头发,假装颠狂,沦为奴隶。

3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名干,比是封国名。纣王无道,比干强谏,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之心有七个孔。”便把比干杀死,把他的心剖开观看。

译文

商纣王无道,微子离开他出走,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因为进谏而死。孔子说:“殷商有三位仁人。”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文

柳下惠做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对他说:“您不可以离开吗?”柳下惠说:“若用正直之道来侍奉人,到哪里不会被再三罢免呢?若用邪曲之道侍奉人,又何必要离开父母之国呢?”

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1。』曰:『吾老矣2,不能用也。』孔子行。

1季、孟之间:鲁国三卿中,季氏为上卿,孟氏为下卿。季、孟之间即上卿、下卿之间。

2吾老矣:孔子了解齐景公不能重用自己而行道,所以托辞年老而不接受。

译文

齐景公准备给孔子礼遇,说:“像鲁国给季氏那样的地位,我做不到;将用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来对待他。”孔子说:“我已经老了,不能做什么了。”孔子于是离开齐国。

18.4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1,三日不朝。孔子行2。

1季桓子:即季孙氏。鲁定公五年(公元前五〇五年)至哀公三年(公元前四九二年)为执政上卿。

2孔子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四九六年),孔子五十六岁时由大司寇兼理宰相事。齐国人听说了,生怕鲁国从此强盛称霸,设计赠送鲁定公和季桓子女乐,二人接受了。孔子感到很失望,离开了鲁国。

译文

齐国送给鲁国一批歌妓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理政,孔子于是离开鲁国出走。

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 楚狂:楚国的狂人,实为假装疯狂而隐的贤者。接舆:古注以为《论语》所记隐士皆以事名之。如守门人叫作“晨门”,执杖者叫作“丈人”,路过孔子车驾者叫作“接舆”,并非真实名字。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车旁,唱道:“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智能竟如此衰败!以往的错事已不可制止,未来的前途还来得及谋划。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从政者岌岌可危了!”孔子下车,想跟他讲话。他急行避开,孔子没能跟他说上话。

赏析与点评

向前看、尽力而为,是孔子的一贯态度,他说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因此听接舆如此说,立刻引起注意,期望交流而不果。不过,接舆此语的用意,却是讽劝:从政很危险,从前傻傻地做了,就罢了,现在赶紧放弃吧。与孔子的心志相反,谈也是白谈。

18.6

长沮、桀溺耦而耕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2。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长沮(jù)、桀溺:两个隐者,二人合作耕田,不用牛而用己身,一高而在后力压耒耜,下身汲湿故曰“沮”;一壮而在前力拖,全身汗透,故曰“溺”。耦(ǒu)而耕:两人合耕。

2耰(yōu):用土覆盖种子。辍(chuò):停止。

译文

长沮、桀溺两个人合作耕田,孔子经过那里,派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长沮问道:“那个执辔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此人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道:“是的。”长沮便说:“他是知道渡口的。”又问桀溺。桀溺说:“您是谁?”子路回答说:“是仲由。”桀溺又问:“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回答道:“是。”桀溺又说:“天下到处都是动乱不安的样子,跟谁一起来改变现状呢?况且,你与其跟随能避开恶人的志士,难道能比上跟随避开乱世的隐士吗?”说完后照样平土覆盖种子,干个不停。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叹道:“鸟兽不可以与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人相处又跟谁相处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跟他们一起来改变现状了。”

赏析与点评

隐士苟全性命于乱世,高洁而自私;仁者不弃民众,不计利害,追求国、民福祉,这是儒道的分歧,也是孔孟圣贤伟大之处。《论语》记载了不少孔子被隐士高人嘲弄、讥讽的事件,一方面反映出孔子与门人对自己坚守之道的信念,也可见当时的人对儒家理想已颇有认识。

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2,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蓧(diào):古代除草用的农具。

2黍:黄米,黏的小米。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用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那些四肢不勤劳,五谷分不清的人,谁是老师呢?”于是就把拐杖插在地上除起草来。子路拱手恭敬地站着。老人便留子路过夜,杀鸡做饭给他食用,还介绍自己的两个儿子见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他。子路到了他家,他已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合乎道义的。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避开乱世洁身自保,却扰乱了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推行大义。理想的治道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18.8

逸民1: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2。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3。』

1逸民:遗落于世而无官位的贤人。

2伯夷、叔齐:见5.23章注1。柳下惠:见15.14章注2。虞仲、夷逸、朱张:事迹无考。少连:东夷之子,孔子称其善居丧。

3无可无不可:这句表现孔子遇事态度灵活的特点。他的“可”与“不可”是以符合义否为根据的。

译文

遗落在民间的贤者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和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屈辱自己的身份,这样的人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志向,屈辱了身份;但是讲话有条理,做事经思虑;他们不过如此罢了。”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说话随便,保持自身清白,去官合乎权宜。我则跟这些人不同,没有什么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18.9

大师挚适齐1,亚饭干适楚2,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1大师挚:名挚的乐师之长。或即8.15章的“师挚”。

2亚饭:二饭,第二顿饭。古代天子、诸侯用饭时都奏乐相伴。一日几餐,各有不同的乐师。天子一日四餐,鲁国用周天子礼乐,故有“二饭”、“三饭”、“四饭”之称。

译文

名叫挚的乐师长到了齐国,名叫干的二饭乐师到了楚国,名叫缭的三饭乐师到了蔡国,名叫缺的四饭乐师到了秦国,名叫方叔的鼓手到了黄河之滨,名叫武的摇小鼓的人到了汉水之滨,名叫阳的少师以及名叫襄的击磬手到了海边。

18.10

周公谓鲁公曰1: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1周公:见7.5章注1。鲁公: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故称鲁公。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族,不让大臣埋怨没有被任用。故友旧交没有重大过错,就不遗弃。对别人不要求全责备。”

18.11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1。

1适(kuò)、騧(ɡuā)。这里八个人的名字是按排行字伯、仲、叔、季加单名组成的,事迹则不可知。

译文

周朝有八个知名之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