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读
本篇分为四十二章。内容以论道德修养的居多,15.3章提出“一以贯之”之道,15.6章主张忠信笃敬,15.9-15.10、15.35章肯定“仁”,15.16-15.17章强调“义”;而专论“君子”之为人的就有十章(15.2、15.18-15.23、15.32、15.34、15.37章):指出安贫乐道、遵守礼义、态度谦逊、言语信实,追求真才实学、美名传扬,克己知人、团结合群、堪当重任等都是君子应当必备的修养和能力,且多数章与“小人”之为人形成对比。此外论及政治的章节也不少:15.1章主张礼治反对军政,15.5章提出治政要从端正自身做起,15.11章涉及历法、用度、礼服、乐制等施政的具体内容。15.7章讲处世方法,15.8章讲交友之道。15.25、15.28章指出要以实际行动来考察人。还有少数章节论及学习与教育:15.31章强调学思结合,15.36章讲重视实践,15.39章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论。
15.1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
『俎豆之事1,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1俎(zǔ)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的礼器,这里用以代表礼仪。俎,形状似几,用以供放牺牲祭品。豆是高脚盘,用以盛肉酱或带汁的食物。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询问作战的阵法,孔子回答说:“礼仪的事情,我曾经听到过;军队的事情,未曾学习过。”第二天便离开卫国走了。
15.2
在陈绝粮1,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在陈绝粮:参见11.2章注1。
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坏了,没有人能爬得起来。子路非常怨愤,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没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没办法还坚持着,小人遇到没办法,就会胡作非为了。”
赏析与点评
路似乎绝了,力似乎竭了,还坚持下去吗?一向的方针,要改变吗?抑或确信:困阻在所难免,一旦过去就是康庄?毅力,源自自信心,显示于操守。在窘迫穷困处,能不能坚持操守,这正考验了对“道”的信念、对自我的把握,是君子、小人的分野。
15.3
子曰: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
『然,非与?』
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1。』
1一以贯之:用一种核心内容加以贯穿,参见4.15章。
译文
孔子说:“赐!你以为我是多方面学习并且把内容都记下来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用一个中心把它们贯穿起来。”
15.4
子曰:
『由!知德者鲜矣。』1
1此章表面上讲知德者少,实指有德者少。参见9.18章。
译文
孔子说:“由!知晓道德的人太少了啊!”
15.5
子曰:
『无为而治者1,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2。』
1无为而治:无所烦劳就能使天下大治。舜治理天下的方法,古书中多有记载。如《大戴礼?主言篇》说:“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说:“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可见舜任用能人辅佐自己,故能免于烦劳。
2恭己:端正自身。儒家的政治思想以修己为起点。如《礼记?中庸》说:“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大学》讲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南面:居于统治之位。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烦劳就实现天下大治的人,大概就是舜吧!他做了什么呢?修养好自己,端正地居位听政罢了。”
15.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1,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1蛮貊(mò):泛指地处边远的落后部族,蛮指南方,貊指北方。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笃实敬慎,即使在落后部族的国家,也能行得通。说话不忠诚信实,行为不笃实敬慎,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时仿佛看见‘忠信笃敬’这四个字就树立在前面,坐在车中仿佛看见这四个字就在车辕的横木上。能够做到这样,而后才能行得通。”子张把这段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15.7
子曰:
『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2!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3。』
1史鱼:卫国大夫。姓史,名(qiū),字子鱼。他耿直敢言,公正无私。《韩诗外传》卷七记载:史鱼将死之时,嘱咐儿子不要为自己在正堂治丧,因为自己多次举荐贤良的蘧伯玉,摒退不肖的弥子瑕,未被国君采纳。卫灵公得知后,终于重用了蘧伯玉而免掉弥子瑕。故史鱼有“生以身谏,死以尸谏”之称。
2蘧伯玉:见14.25章注1。
3卷而怀之:收起来,指隐居民间不做官。
译文
孔子说:“正直啊史鱼!国家政治清明,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昏乱,也像箭一样直。君子啊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就做官;国家政治昏乱,就可以把自己收起来不做官。”
15.8
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跟他说,却不跟他说,就会错过对象;不可跟他说,却跟他说了,就是说错了话。有智能的人既不会错过对象,也不会说错话。”
赏析与点评
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智慧。荀子《劝学篇》有:“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以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对言与不言、如何言都有明确解说。
15.9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曰:“志士仁人,不会因为求生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自身来成全仁道。”
赏析与点评
这个观点,孟子阐述为“舍生取义”。后人文天祥遗言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直指成仁、取义乃儒家精萃。孔孟这几句话,凸显人性光辉,不只影响中国人深远,对世界文化也是不朽的贡献。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如何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想要把他的活干好,一定要先磨快他的工具。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交往士人中的仁人。”
赏析与点评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16.4),就是进德修业的最好磨砺。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
『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放郑声5,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1夏之时:夏代的历法,即现在的农历(又叫阴历)。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正月,更符合时令节气,方便农事。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建子之月(即农历十一月)为正月。
2辂(lù):又作“路”,帝王用的大车。
3周之冕:周代的礼帽。
4《韶》舞:舜时的音乐,孔子称赞《韶》乐“尽美”、“尽善”(见3.25章)。
5郑声:郑国的乐曲。《礼记?乐记》称:“郑音好滥淫志”,显然不符合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见3.20章)的音乐评价标准。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坐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用舜时的《韶》乐。排斥郑国的乐曲,远离花言巧语的人。郑国的乐曲过分,花言巧语的人危险。”
15.12
子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赏析与点评
忧患意识是中国人国民性格里的一大特点,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人每以此自励,未雨绸缪,以备不测。至于士大夫,则不仅要为自己谋划、打算,更要“先天下之忧而忧”
15.13
子曰:
『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1
1此句又见于9.18章。
译文
孔子说:“完了啊!我没有见过喜爱道德像追求女色的人。”
15.14
子曰:
『臧文仲其窃位者与1?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2。』
1臧文仲:见5.18章注1。臧文仲明知柳下惠贤能而不举荐,所以说他窃居官位。
2柳下惠:鲁国的贤者。姓展,名获,字禽,又叫展季。柳下可能是他的住地,因以为号。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大概是个窃居官位的人吧?明知柳下惠有贤德却不推举他跟自己一起做官。”
15.15
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1,则远怨矣!』
1躬:亲自。厚:厚责,严厉要求自己。
译文
孔子说:“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宽松地要求别人,就会远离怨恨了!”
15.16
子曰: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不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啊!”
赏析与点评
此所谓“律己以严,待人以宽”。自私是天性,自救是本能,人们通常苛责他人而谅解自己;若是用孔子的教导平衡一下,人间会减少许多戾气与争执。
15.17
子曰: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
1难矣哉:孔子认为士人聚在一起应该切磋学问,互相责善,以助于进德修业(可参见1.1、12.24、13.28章),如果“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就不可能进德,因此说“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士人整日聚在一起,谈话丝毫不涉及道义,喜欢卖弄小聪明,想要进德就太难了啊!”
15.18
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用义来修养自己的品质,按照礼来行事,用谦逊的态度讲话,靠信实取得成功。这才是君子啊!”
15.19
子曰: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15.20
子曰: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痛恨死后自己的名声不能流传于世。”
15.21
子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反求于自己,小人苛求于别人。”
15.22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谨慎却不与人争,合群团结却不结党营私。”
15.23
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根据言辞来选拔人才,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废弃他有价值的言论。”
赏析与点评
明白这句话不难,实行这句话不易。考察一下历史,以言举人、以文举人、以某种片面的“德”举人,以及以亲举人,可说都是我们的传统;至于不以言废人,大概也只在李斯、陈寿等少数人身上得到了实现吧。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赏析与点评
《礼记?大学》篇提到“絜矩之道”——就是拿起一把矩尺,可以量度天下所有方角,正如由自己的感受,可以测知他人的感受。尽己之心是“忠”,推己及人是“恕”道,曾子说孔子的一贯之道,就是“忠恕”(4.15)。
15.25
子曰: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称赞过谁?如果有称赞的人,那一定是经过考察了的。这些值得被称赞的人,正是夏、商、周三代推行正道的依靠。”
15.26
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1,有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
1阙文:有疑问而空缺的文字。
2有马者借人乘之:是说有马的人如果自己不能训练驾驭,就可以借给有能力的人来训练驾驭,不必强不能以为能。这句比喻不必强不知以为知。
译文
孔子说:“我还看得到史书中因为存在疑问就空缺不记的情况,如同有马不能驾驭的人把马借给别人使用一样。如今则没有这种情况了!”
15.27
子曰: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扰乱大的谋划。”
15.28
子曰: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1
1此章指出对于舆论必须分析考察,不可简单地从众。可参看13.24章。
译文
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对他加以考察;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对他加以考察。”
15.29
子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
1此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修行仁道决定于人的努力,人只要努力就能习得道的博大内容。反之,如果自身不努力,弘大的道也不能使人伟大起来。参见7.30、12.1章。
译文
孔子说:“人能发扬光大道,不是道能光大人。”
15.30
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犯了错却不改正,这才叫过错呢。”
赏析与点评
知道的说知道,不懂的承认不懂,这才是聪明;做错了事就改正,执迷不悟,那就是真错误。孔子其言也浅白,其意却深刻。人们若能一一遵循这些“浅显”的道理,必定能成就一个正直、智慧的人。
15.31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结果没有长进,还不如学习呢。”
赏析与点评
荀子本此,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都是戒人“思而不学则殆”——空想可能导致危险境界。学与思,两位一体,到《中庸》则发挥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形成完整的知行合一链条,对人们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5.32
子曰: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
孔子说:“君子追求道义而不追求饭食。耕田,也常常忍受饥饿;学习,从中得到的是俸禄。君子担心学不到道义,而不担心会贫穷。”
15.33
子曰: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
孔子说:“智慧足以得到它,仁德不能守住它,即使得到了它,一定会失掉它。智慧足以得到它,仁德能够守住它,却不能庄重地治理它,那么老百姓就不尊敬你。智慧足以得到它,仁德能够守住它,能够庄重地治理它,却不按礼的规定来行动,还是没有达到至善。”
15.34
子曰: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1,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小知:做小事情。如“稼”、“圃”之类(见13.4章)。大受:承担重任。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做小事情而可以承担重任,小人不可以承担重任而可以做小事情。”
15.35
子曰: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老百姓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对于水火的需要。我见到过踏进水火而死的人,没有见过因实践仁德而死的人。”
15.36
有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遇到可实践仁道的机会,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赏析与点评
尊师,重道,师之尊逊于道之重。所谓师者,传道之人,是中介、是工具,道才是根本。所以,圣哲都宣扬尊师,但当两者要择其一时,就舍师而就道了。亚里士多德有“更爱真理”的名言,孔子则说,在实践仁德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15.37
子曰:
『君子贞而不谅。』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诚信,但不拘泥于小信。”
15.38
子曰: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主,应该敬慎地对待自己的职责,而把俸禄放到后面。”
15.39
子曰:
『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对任何人都可以有所教诲,没有种类的限制。”
赏析与点评
这是孔子著名的教育理念。出于这个理念,他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7.7)凡拿过一块腊肉做礼物的,他都教诲过,意即只要是有心求学的,他都不拒绝。这种打破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受教育的举动,是春秋战国文化兴盛的一个基础,孔子与有力焉。有教无类,推崇教育,普及教育,更是泽惠后世。
15.40
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原则主张不同,就不能一起谋事。”
赏析与点评
人以群分,不同的人分属不同的阶层、群体,有不一样的志趣、追求、行事原则和方式,可以和而不同,也允许党同伐异,这便是现代社会民主、多元的大势。
15.41
子曰:
『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能够表情达意就行了。”
15.42
师冕见1,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1师冕:师,乐师。冕,人名。古代的乐师一般由盲人充当。
译文
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说:“这里是台阶。”走到席前,孔子说:“这里是坐席。”都坐定了,孔子便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师冕出去了。子张问道:“这是和乐师说话的方式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帮助乐师的方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