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子路第十三

2018年10月12日  来源:论语 作者:陈耀南 提供人:rose5......

本篇导读

本篇分为三十章。以论政的内容为主:13.1、13.2、13.6、13.13章主张治政者应首先正己,以身作则、宽以待人、举用贤才;13.3、13.14章要求恢复既有的名物制度;13.4章提出执政者要讲究礼节、遵循道义、谨守信用;13.7章表达对鲁国卫国政治的期待;13.9章提出富民而后教民的教化思想;13.10章反映孔子渴望用世的心愿;13.11章反映孔子不事刑罚的治世主张;13.15章要求国君务必行事谨慎,切忌妄为;13.16章提出悦近来远的人民政策;13.17章指出治政不可急功近利。13.5章指出读《诗》之于从政的用途。13.8章评价人物。13.18章反映孔子的正直观以符合孝悌的规定为条件。13.19、13.27章说明仁德的特质。13.20、13.28章对士人提出道德的要求。13.21章肯定勇于进取和洁身自好两种作风。13.22章指出恒心的重要性。13.23、13.25-13.26章指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13.24章反映孔子的好恶标准。13.29、13.30章反映孔子的战争观。

13.1

子路问政。子曰:

『先之1,劳之。』

请益,曰:

『无倦。』

1先之:当政者要做老百姓的表率。

译文

子路询问国政的事。孔子说:“自己要先于百姓行动,然后再劳动百姓。”子路请求再多讲一些。孔子说:“永远不要倦怠。”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

仲弓做季氏的家臣,向孔子询问从政的事。孔子说:“给办事人员做表率,宽免别人小的过失,选拔贤良人才。”仲弓又说:“怎么样识别贤良人才而任用他们呢?”孔子曰:“任用你所了解的。你不了解的那些人,别人难道会把他们舍弃吗?”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1,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2!』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卫君:指卫出公。卫灵公的宠妃南子(见6.28章),驱逐世子蒯聩(kuǎikuì),立蒯聩的儿子辄(zhé)为出公。

2名:名称,名义,名分。春秋末期,礼制遭到破坏,名称、名义、名分混乱,与原有的规定不相符,因此孔子希望从恢复旧有的名物制度做起。

译文

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先生去治理国政,先生将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是纠正混乱的名称。”子路说:“先生太迂阔了!有什么可纠正的?”孔子说:“粗鲁啊!子由!君子对他不了解的事情,大概应该避而不谈吧。混乱的名称不得到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兴起;礼乐不能兴起,那么刑罚就不能适中;刑罚不能适中,那么老百姓都不知道把手脚放在哪里。因此君子对于正确的名称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顺当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语,没有不严肃的地方才算罢了。”

赏析与点评

孔子强调:必也,正名乎!名分就是君臣、父子、夫妻等等各应执守的本分,他认为,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正是祸乱的端由,如果理分不清、名义不正,一切就无从谈起。不考虑当中的旧礼教因素,名正言顺、各守其分,在今天也是有价值的。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3,焉用稼?』

1圃: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子。

2情:实。

3襁(qiǎnɡ):背负婴儿用的带。

译文

樊迟请求学习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经验丰富的老农民。”又请求学习种菜。孔子说:“我不如经验丰富的老菜农。”樊迟退出。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干粗活的人啊!居上位的人讲究礼节,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居上位的人喜欢道义,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居上位的人讲信用,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实在。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负着襁褓中的子女来投靠了,哪里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

13.5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1,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2;虽多,亦奚以为?』

1授之以政:孔子认为《诗经》与从政密切相关。

2专对:独立应对。春秋时期,外交辞令多称引《诗经》中的章句以表达某种主张,即所谓“赋诗言志”。

译文

孔子说:“诵读《诗经》,授与他政事,却不通晓;到四方出使,却不能独立应对;即使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呢?”

赏析与点评

近年各地涌现一些诵经班,将天真稚子成天关在教室里,摇头晃脑反复诵读四书五经,其形式大致同和尚唱经,既不讲解,更不求学生通晓文意,乃称:诵读得熟了,自然就懂了,品德也在其中了。咦,岂不闻孔子教导,“学而时习之”,要注重实践,诵《诗》三百,目的是授之以政,学乃是为了致用。

13.6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统治者自身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

赏析与点评

这也是以身作则、上行下效之意。孔子之教,言传身教,弟子乃受感染,教育成果因而显著。

13.7

子曰:

『鲁卫之政,兄弟也1。』

1兄弟:像兄弟一样相近。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康叔是兄弟,都从周天子那里接受了先进的礼乐文化以治理国家;且两人非常和睦,因此说两国之政也和兄弟一样相近。

译文

孔子说:“鲁国、卫国的政治,像兄弟一样相近。”

13.8

子谓卫公子荆1:『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1卫公子荆:卫国的公子,被认为是有道德的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的公子季札到卫国访问,见到卫国的众多贤人,说:“卫国的君子很多,不会有祸患。”其中就包括公子荆。

译文

孔子评论卫国的公子荆,说:“他善于持家过日子。刚有一点财产,便说:‘实在是足够了。’稍微增加一些,便说:‘实在是太完备了。’富有以后,便说:‘实在是太华美了。’”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

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人口好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很多了,还能采取什么措施呢?”孔子说:“让百姓富裕起来。”冉有又说:“已经富裕起来了,又能采取什么措施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赏析与点评

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效,则近于禽兽。”(《滕文公上》)光是国家富裕、人民众多是不够的,拥有有教养的人民,方称文明之邦。国家已富之,庶之,惜乎未教之。

13.10

子曰: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1,三年有成。』

1期(jī)月:一年的月份周而复始,即一整年。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来治理国家,只需一年就能治理得差不多,三年就能卓有成效。”

13.11

子曰: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1

1此章反映孔子治政不用刑戮的倾向。可参看12.19章。

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也可以克服残暴消除杀戮了。’这话说得真对呀!”

13.12

子曰: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

1世:三十年为一世。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称王天下的人出现,也一定要经过三十年才能使仁德普行。”

13.13

子曰: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对于参政治国有什么困难的?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呢?”

13.14

冉子退朝1。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2。』

1朝:指季氏的私朝。身为家臣的冉有不能朝见国君。

2与(yù):参与。

译文

冉有从季氏的内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这样晚呢?”回答说:“有政务。”孔子说:“那是事务呀。如果有政务,即使不用我了,我也该知道的。”

13.1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

鲁定公问道:“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旺,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言语不可能像这样起作用。跟这相近的情况是,人们常说:‘做君主难,做臣下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的难处是什么,不是接近于一句话就会使国家兴旺吗?”鲁定公又说:“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丧亡,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言语不可能像这样起作用。跟这相近的情况是,人们常说:‘作为君主我没有什么快乐的,只有一点,就是无论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违抗我。’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他,不也是很好的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他,不是接近于一句话就会使国家丧亡吗?”

赏析与点评

“一言堂”的弊病,在秦汉大一统前二三百年,孔子就意识到了,可惜专制统治施行两千年,也曾改良无数回,仍治标不治本,没能找到有效的防范、限制措施。

13.16

叶公问政。子曰:

『近者说,远者来。』

译文

叶公询问国政的事。孔子说:“境内的人使他们高兴,远方的人使他们来归。”

13.17

子夏为莒父宰1,问政。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莒父:鲁国邑名,现已不能确定其地所在。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长官,询问治政之事。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只看见小利。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只看见小利,那么大事就不能成功。”

赏析与点评

快与慢,大与小,是辩证的关系,不是恒定不变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都是生活里的常见现象,孔子的总结,道理直白而具指导意义。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1,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直躬:以直道立身行事。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个行事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们乡里正直的人与此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也就在里面了。”

赏析与点评

孔子的信念里,礼(伦理、秩序)是最高级的,因此亲孝重于法度,父亲偷了羊,儿子应隐瞒。圣人这么坦白地“偏私”,弄得后代无数儒生、学者要找出种种理由来替他辩解。其实,时代会变迁,观念会进步,即便是圣贤的教导,也有许多会渐渐变得迂曲不通。在法制昌明的现代社会,亲情凌驾公义的观点,很显然就越来越难获得认同了。

13.19

樊迟问仁。子曰: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生活起居要端庄有礼,办事要认真严肃,待人要诚心实意。即使是到了落后的夷狄之国,也不可放弃这些。”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1!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2,何足算也!』

1硁硁(kēnɡ):固执的样子。孔子认为符合道义是信守承诺的基础。

2斗筲(shāo)之人:比喻器量狭小的人。筲:竹质容器,容量为二升。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说:“用羞耻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外国,能不使君命受辱,便可以称得上是士了。”子贡说:“冒昧地请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称赞他尊敬兄长。”子贡说:“冒昧地请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信实,做事一定果敢,固执而不懂得权变的小人呀!不过也可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咳!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

赏析与点评

春秋战国约当世界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则有诸子百家的思想大碰撞。该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士这一群体的崛起,《论语》多处对士人身份、文化特点、政治抱负、精神追求等作出阐释,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士人自我身份意识的觉醒。

13.21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1,必也狂狷乎2!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中行:依中庸之道而行。

2狂:勇于进取。狷(juàn):洁身自好。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不能得到按中庸原则行事的人与他结交的话,那一定要结交狂与狷这两类人!狂者勇于进取,狷者不肯做坏事。”

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1,不可以作巫医2。」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3子曰:『不占而已矣。』

1无恒:古人认为没有恒心是不吉利的。

2巫医:上古时期常用巫师祝祷的方式为人治病,医和巫集于一人之身,故称巫医。

3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出自《周易?恒卦?九三爻辞》。

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不可以做巫医。’这话太好啦!”《周易?恒卦》中有这样的话:“不持守德行,有可能受到羞辱。”孔子说:“这是告诉不持守德行的人不要去占卜罢了。”

13.23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1,小人同而不和。』

1和:和谐,即指有区别的部分能够实现矛盾的统一。同:等同,即整齐划一、毫无区别。孔子所理解的区别是等级制度上的区别,他理想的社会状态是等级制度不被破坏,大家都能在等级体系中安于自己的名分从而达到和谐相处;反对取消等级的混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是和谐而不是等同,小人是等同而不是和谐。”

赏析与点评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以要求同存异,勉强要求“党外无党,党内无派”,结果就只能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了。再则,当今时代,文化多元,和而不同既是互相尊重的必然,也是和平共处的前提。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道:“乡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子贡又问:“乡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不如乡人中的好人喜欢他,乡人中的坏人厌恶他。”

赏析与点评

古语云“得道多助”,但未必大家赞同的就一定是好的、对的,还得看这“大家”是谁及其赞同的缘由。而今媒体为王,舆论操纵民众好恶,有心人更得小心,要记得孔子还有一句话: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也从某方面佐证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13.25

子曰: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容易在他手下做事,却难于讨他喜欢。讨他喜欢的方法不正当的话,他是不会喜欢的;等到他使用别人时,总是量才而用。小人难于在他手下做事,却容易讨他喜欢。讨他喜欢的方法即使不正当,他也会喜欢;等到他使用别人时,总是求全责备。”

13.26

子曰: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详坦然,却不骄傲自大;小人骄傲自大,却不安详坦然。”

13.27

子曰:

『刚、毅、木、讷1,近仁。』

1毅:果敢。木:质朴。讷(nè):言语迟钝。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慎言,这四种品质都近于仁。”

13.28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1、怡怡如也2,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切切偲偲(sī):切磋勉励。切切:责勉。偲偲:互相勉励监督。

2怡怡:和顺的样子。

译文

子路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说:“互相勉励监督,和睦相处,可以称得上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勉励监督,兄弟之间和睦相处。”

13.29

子曰: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

孔子说:“善人教育人民达七年之久,也就可以让他们参军作战了。”

13.30

子曰:

『以不教民战1,是谓弃之。』

1不教民:未经教育训练的民众。

译文

孔子说:“用未经教育训练的民众去作战,这可以说是抛弃了他们。”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