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读
本篇分为三十一章。以论学的内容为多,9.1章讲孔子学问的内容;9.2、9.6-9.7、9.11章反映孔子学问渊博;9.8章介绍孔子进知的方法;9.19章强调持之以恒的态度的重要性;9.22、9.30章讲进学的不同境界。9.3、9.10、9.12章关涉礼制。9.4、9.16章是对孔子的评价。9.5章记述孔子游历经过匡地的情形。9.9、9.13章反映孔子等待盛世出现,积极用世的愿望。9.14章反映孔子对先进文化的自信。9.15章记述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古代文化。9.17章是孔子慨叹时光易逝,时不我待。9.20-9.21章是孔子评价颜回。9.23章反映成名要趁早的主张。9.24章说明对待谏言的正确态度。9.27章反映孔子教学随时变动的特点。9.18、9.28-9.29、9.31章讲道德修养。
9.1
子罕言利,与命1,与仁。
1与(yù):许,赞同。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相信命定,赞许仁德。
9.2
达巷党人曰: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1。』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
『吾何执2?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1成名:定名,专长某事而以此成名。
2执:专持。
译文
达巷的人说:“博大啊,孔子!学问广博,却不是以某种专长成名。”孔子听说后,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我专掌什么呢?专掌驾车呢?还是专掌射箭呢?我专掌驾车好了。”
9.3
子曰: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1,吾从众。拜下2,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1俭:麻贱丝贵,故历来多有人质疑此句不通。但另有一种解释认为,根据礼的规定,用麻做礼帽,需要两千四百缕经线,而麻线较粗,制作起来非常费工;丝线细,相比而言反而俭省。
2拜下:根据礼的规定,臣子向君主行礼时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再磕头。
译文
孔子说:“麻布做的礼帽,是符合礼的。如今都用丝来做,这样俭省,我跟从大家的做法。臣子拜见君主,先在堂下行礼,是符合礼的。如今都在堂上拜,太骄纵了。虽然违背大家的做法,我还是在堂下行礼。”
9.4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毋我。
1意:凭空猜度。
2必:必须如此,不知变通。
译文
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凭空猜度,不毫无变通,不拘泥固执,不主观武断。
9.5
子畏于匡1。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2;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1子畏于匡: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去陈国,路过匡地。匡人曾经受过鲁国阳货(详见17.1章注1)的伤害,而孔子长得很像阳货,被匡人误认为是阳货而遭围困。
2后死者:孔子自称。文:指礼乐制度。与(yù):接触,得到。
译文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说:“文王已经死了,周代的礼乐制度不都在我这里吗?天如果要毁灭这些文明,像我这样的人就不应该得到这些文明;上天如果不想毁灭这些文明,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赏析与点评
孔子周游,过匡地,被围困。弟子恐慌,孔子说了这番话,似乎是将自身命运、文化的命运归诸老天,要听天由命了。但孔子一贯强调的其实是“尽人事,听天命”,且他提到天命,常是坚信“天命在我”,表现出他的强大使命感和自信心。
9.6
太宰问于子贡曰1:『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2,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3。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1太宰:官名,又称冢宰。本指天子的六卿之一,辅佐帝王治理国家,执掌百官。春秋时各国也多设此职。
2将(jiānɡ):大。
3鄙事:指技艺而言。技艺属于小道,因此称为”鄙事”。因为不足以与圣人的才能联系在一起,所以太宰有这样的疑问。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该是位圣人了吧?为什么他会那么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来是上天让他成为大圣人的,同时又让他会很多技艺。”孔子听到了,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年少的时候身份低贱,因此学会了许多技艺。君子所掌握的技艺多吗?不多的。”
9.7
牢曰:
『子云:「吾不试1,故艺。」』
1试:用。指用世,做官。
译文
牢说:“孔子说:‘我未被任用做官,所以学了些技艺。’”
赏析与点评
《为政》篇称“君子不器”,即君子不像器皿般只有有限的用途,或是作为工具而没有自己的意志与道德价值观念,所以,君子一方面“博学于文”,不嫌“能”多;一方面“约之以礼”,不以“多能”为最高目标,更不以“多能”自满。
9.8
子曰: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1;我叩其两端而竭焉2。』
1空空:通“悾悾”(见8.16章),诚恳的样子。
2叩:询问。两端:事物的两极,两种过度的倾向。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啊!有个粗鄙的人来向我询问,非常诚恳的样子。我就向他询问事物的两极,以穷尽事物的面貌让他知道。”
9.9
子曰:
『凤鸟不至1,河不出图2,吾已矣夫!』
1凤:传说中的神瑞之鸟,雄为凤,雌为皇(凰)。其出现标志盛世到来。
2河:古时专指黄河。《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明古时以“河出图”为盛世的征兆。
译文
孔子说:“凤凰不到来,河图不出现,我的希望要完结了吧!”
9.10
子见齐衰者1、冕衣裳者与瞽者2,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齐衰(zī cuī):古代丧服,用熟麻布做成,下边缝齐,故名齐衰。服丧的等级次于斩衰。齐衰也分等,有齐衰三年,为慈母、继母服;齐衰一年,为祖父母、妻、庶母服;齐衰五月,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三月,为高祖父母服。
2衣裳:古时上衣称衣,下衣称裳,相当于现在的裙。
译文
孔子遇到穿丧服的人、穿戴着礼帽礼服的人和盲人,见到他们,即使是少年,一定会站起来;经过他们时,一定会小步快走以示恭敬。
9.11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仰之弥高”四句:形容孔子的学说高妙难测,无所不在。
译文
颜渊长叹着称赞道:“老师的学说,越是仰望就越觉得高大,越是钻研就越觉得坚实。眼看着它在前面,忽而又在后面。老师循序渐进地善于诱导人,用广博的文化知识来充实我,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想要停下来也不可能。我已经用尽了我的才能,好像立在我面前的东西仍然十分崇高,虽然想要跟在后面,又没有途径可以做到。”
赏析与点评
颜渊为孔子门下最好学之学生,由他来评论、介绍孔子的学问状况,可谓恰当。而颜渊的描述,也不愧其好学生之名,将孔子学问之伟大形貌、具体方法、深刻魅力,形容得十分真切。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1。病间2,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3,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1臣:治丧的专人。
2间(jiàn):病痊愈或好转。
3无臣而为有臣:按照礼的规定,诸侯、大夫死时才能有臣治丧。孔子此时没有官职,故不能由臣为他治丧。
译文
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让孔子的学生充当治丧的臣。病好了之后,孔子说:“仲由搞欺骗,已经太久了啊!我本来不应该有治丧的臣却设立了治丧的臣,让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况且我与其死在治丧之臣的手里,还不如死在你们这些弟子的手里呢!我纵然不能用诸侯、大夫那样隆重的葬礼,难道我还会死在道路上吗?”
9.13
子贡曰: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1?求善贾而沽诸2?』
子曰: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韫(yùn):藏。椟:匣子。
2贾(ɡǔ):商人。沽(ɡū):卖。
译文
子贡问道:“有一块美玉在那里,是把它藏在匣子里呢?还是等待一个识货的商人卖了它?”孔子说:“卖了它啊!卖了它啊!我就是在等待买主呢!”
9.14
子欲居九夷1。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2
1夷:古代对于东方落后部落的称谓。
2此章表明孔子想用先进文化改变文化落后地区面貌的自信态度。
译文
孔子想要到九夷之地居住。有人说:“那地方太简陋了,怎么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住的地方,怎么会简陋呢?”
9.15
子曰:
『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雅》、《颂》各得其所3。』
1自卫反鲁:根据《左传》的记载,此事发生在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四八四),孔子已六十八岁。
2乐正:整理音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乐章,确定各种音乐所适用的场合;一是正乐音,对音调、节奏都给予符合其功能的定位。
3《雅》、《颂》:最初是乐曲分类的类名。《雅》乐是周天子王城附近的音乐,具有民歌的特征,但因为使用的是“雅”音(普通话、标准语之类),又与各地的方言民歌相区别。《颂》乐用于宗庙祭祀,乐曲节奏缓慢,乐调庄严肃穆。《雅》、《颂》音乐都有与之伴唱的歌辞,这些歌辞经过整理被收集在《诗经》中流传下来。时至今日,由于古乐早已失传,这些音乐的具体样式已不可考知,只剩下《诗经》中记载的歌辞可以辅助我们推测其作为音乐门类的基本特征。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音乐才得到整理,《雅》、《颂》各自归于它们应在的位置。”
9.16
子曰: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出外做官就侍奉公卿,回家隐居就侍奉父兄,办丧事不敢不尽力,不被酒所惑乱,除此之外,对于我还有些什么呢?”
9.17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赏析与点评
时间与生命的流逝,譬如河川;濯足江中,提起再放下,已非前水。这种哲人之叹,中外皆有,正是人心同感。哲学家李泽厚以此语为《论语》全书最重要的哲学话语——以动为体。
9.18
子曰: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追求道德像追求女色一样努力的人。”
赏析与点评
此当是哲人久观众生灵欲苦战之后的慨叹;但也不妨当作夫子怒其(众生)不争的牢骚:怎么不见你们这些人,好德有如好色那般热切呢!
9.19
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篑(kuì):盛土的竹筐。未成一篑,差一筐土没有完成。这是古时常用的比喻,用以说明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决定条件。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还差一筐土没有堆上去,停止不做,这是自己停止的。好比平地堆山,虽然刚刚倒下第一筐土,有志于前进,这是自己要前进的。”
9.20
子曰:
『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
孔子说:“跟他讲学问能够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9.21
子谓颜渊,曰:
『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
孔子评价颜渊,说:“可惜呀他死得太早,我只看见他不断地进取,从没有看见过他停止不前。”
9.22
子曰: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1!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1秀:谷类作物抽穗开花。
译文
孔子说:“发芽出苗而没有抽穗开花的情况是有的啊!抽穗开花而没有成熟结籽的情况是有的啊!”
9.23
子曰: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1,斯亦不足畏也已!』
1四十、五十:这是孔子理想人生中的两个重要年岁,四十岁时应该“不惑”,五十岁时应该“知天命”(见2.4章)。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后来的人赶不上今天的人呢?如果四五十岁时还没有名声,这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赏析与点评
“畏”有敬重之意,如孔子所谓“君子有三畏”,与单纯的惧怕不同。期待年轻人、敬畏年轻人,因为他们代表未来。
9.24
子曰:
『法语之言1,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2,能无说乎?绎之为贵3。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法:严肃。
2巽(xùn):通“逊”,谦逊恭顺。
3绎:寻求头绪,推究。
译文
孔子说:“严肃地说出来的话,能不顺从吗?以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为可贵。谦逊恭顺的话,能不让人高兴吗?以能够分析一下是否对自己有帮助为可贵。只知道高兴却忘了分析,只知道顺从却无所改正,这种人我是没有什么办法了。”
9.25
子曰: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1此句已见于1.8章。
译文
孔子说:“恪守忠诚信实的道德要求,不与道德上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了错误就不要怕改正。”
9.26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人数众多的军队,有可能被夺去它的主帅;一个普通人,却不能强迫他改变志向。”
赏析与点评
中外历史常见:军队以众临寡,而忽然土崩瓦解;匹夫匹妇,为爱情、信仰,可百折不回、视死如归,归根究底,主要都是意志问题。
9.27
子曰:『衣敝缊袍1,与衣狐貉者立2,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3?」』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1缊(yùn):旧絮。这里指衣服破旧。
2狐貉(hé):泛指名贵的皮毛。
3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zānɡ):出自《诗经?邶风?雄雉》。忮:嫉恨。臧:善。
译文
孔子说:“穿着丝絮破烂的旧袍子,与穿名贵皮毛衣服的人站在一起,却不感到耻辱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字子路)吧!《诗经》里说:‘不嫉妒,不贪求,有什么不好?’”子路于是总是诵念这两句诗。孔子又说:“仅仅这样,怎么能算是好呢?”
9.28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天冷了,才能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赏析与点评
这个比喻深入人心,岁寒三友——松、竹、梅,遂在传统文化里被视为高尚情操的代表。古语里还有“路遥知马力”、“疾风知劲草”之类,也是说经得起考验的质量才真可贵。
9.29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1,勇者不惧。』
1不忧:不忧愁。有仁德的人安贫乐道,所以不会因为贫穷而忧愁。有仁德的人问心无愧,所以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忧愁。
译文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勇气的人不恐惧。”
9.30
子曰: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
孔子说:“可以跟他一起学习,未必可以跟他一起达到道的要求;可以跟他一起达到道的要求,未必可以跟他一起按照规定行事;可以跟他一起按照规定行事,未必可以跟他一起权衡情况有所变通。”
9.31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1。』
子曰: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2
1唐棣(dì)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此四句是佚诗。
2此章比喻思仁。仁德并非遥不可及,只要自己衷心向往、努力实践,一定可以达到仁德之境。
译文
有诗句这样说:“唐棣树的花,翩翩地摇摆。哪里是不想念你啊?你家实在是太远了。”孔子说:“没有想念他呀,真的想念的话,有什么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