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读
本篇分为二十一章。8.1、8.18-8.21章论及古代圣贤,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提倡德治,主张帝位禅让。8.2章强调礼数。8.3-8.7章记曾子言行,可从中窥见曾子也是重视道德、讲究礼仪的人。8.8章讲学习修德的过程。8.9章主张以身教民,反对空言说教。8.11章提倡谦虚之德。8.12、8.17章分别讲学习的目的与态度。8.13章反映孔子的处世观和富贵观。8.15章是对音乐的评价。
8.1
子曰:
『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1泰伯:也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dǎn)父的长子。古公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周文王姬昌。传说古公亶父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因为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瑞。太伯了解到父亲的想法,就在古公亶父重病时带着弟弟仲雍出走(到句吴自立为吴太伯,成为后来吴国的始祖),从而使王位通过季历传给了姬昌,再到姬昌的儿子姬发(即周武王)便灭了殷商。
译文
孔子说:“泰伯啊,那可以说是道德最高的了。屡次把天下让给弟弟季历,老百姓想不出合适的语言来称赞他。”
8.2
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
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烦扰不安,谨慎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胆怯,勇敢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违法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尖刻伤人。君子厚待自己的亲人,老百姓就会培养仁德;君子不遗弃自己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待人薄情。”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
『启予足1!启予手!《诗》云: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2而今而后,吾知免夫3!小子!』
1启:打开,也说同“”,视。
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小雅?小旻》。
3免:免于祸害刑戮。曾参以孝著称,而保全身体是孝道的重要内容。曾参将死,却说出自己可以免于刑戮伤害,可知他所生活的时代多么祸乱凶险。
译文
曾参生病了,召集自己的弟子,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说:‘战战兢兢的,就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就好像踩在薄冰上一样。’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伤害了!学生们呀!”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1。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2,则有司存3。』
1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
2笾(biān):古代祭祀时盛食品的竹制器皿,高脚,上面圆口似碗。豆:古代盛有汁食物的木制器皿,形似笾,有盖。祭祀时也可用。“笾豆之事”代表礼仪中的细节。
3有司:主管具体事务的小官吏。
译文
曾参生病了,孟敬子探问他。曾参说:“鸟快要死时,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要死时,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注重的礼仪之道有三点:修饰容貌,就会远离粗率和懈怠;端正脸色,就会接近诚信;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野无礼。至于笾豆之类的礼仪细节,自有主管人员负责。”
8.5
曾子曰: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
曾参说:“身为有能力的人向能力差的人请教,身为博学多闻的人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却像没有一样,充实却像空虚一样,受到冒犯并不计较,从前我的学友曾经努力做到这些。”
8.6
曾子曰:
『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1六尺:周代尺短,六尺仅相当于今天的四尺一寸四分,即一百三十八厘米。身高六尺犹为未成年人。
2寄百里之命:指委以国政。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指诸侯国。
译文
曾参说:“可以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令委任给他,面临重大的事情而不能够动摇他的志向,这种人是君子吗?这种人是君子啊!”
8.7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参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果断,因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自己的责任,不是担子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停止,不是路途遥远吗?”
赏析与点评
士人以仁为己任、任重道远的自我承担,千载而下,读来仍令人感动。这条脉络,到了明清,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今天,强调的则是公民的参与意识。
8.8
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
孔子说:“开始于《诗经》,立身于礼,完成于乐。”
8.9
子曰:
『民可使由之1,不可使知之。2』
1由:跟从。
2此章显示孔子教民的方法是身教。统治者的行为对于百姓的行为有示范作用,只是教导百姓向善是不够的,如果自己率先向善而让百姓照着行事,结果更好些。
译文
孔子说:“老百姓可以让他们跟着行事,不能够让他们知道空泛的道理。”
8.10
子曰:
『好勇疾贫1,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好勇:喜欢勇力而不讲礼数。
译文
孔子说:“好勇却憎恶贫穷,就会造成祸乱。对于不仁的人,如果痛恨得太过分,就会造成祸乱。”
8.11
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周公旦那样的才能和美质,但是骄傲而且吝啬,其他的优点也就不值得看了。”
8.12
子曰:
『三年学,不至于谷1,不易得也。』
1谷:古代以谷米作为俸禄。此处指出仕为官。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三年,还没有当官受禄的念头,这是难得的。”
8.13
子曰: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
孔子说:“坚信不疑,努力学习,至死持守真理。危险的国家不进入,动乱的国家不居留。天下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政治混乱时就隐居。国家政治清明,如果自己贫穷而低贱,就是耻辱。国家政治混乱,如果自己富裕而尊贵,就是耻辱。”
赏析与点评
在道家看来,政治无所谓“清明”,任何社群组织都是庸人自扰,所以孔子屡受隐士之讥。但在热忱的志士看来,正因为“邦无道”,才更需努力。邦国之道,作为国民并非托词大势如此或是人皆随波逐流就能安心。
8.14
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居于那个职位,就不考虑它的政务。”
赏析与点评
在其位,不谋其政是渎职;不在其位,谋其政是越权。这都是常见现象,还有一种“越俎代庖”,更算得中国社会的通病,父母代子女“庖”,亲友代本人“庖”,牵藤系蔓,人与事、职与权就再难分明,搅出无穷“人事”关系来。
8.15
子曰:
『师挚之始1,《关雎》之乱2,洋洋乎盈耳哉!。』
1师挚:鲁国的乐师,名挚。始: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作“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所以叫“师挚之始”。
2《关雎》:见3.20章注1。乱:乐曲的结尾一段,由多种乐器合奏,故称“乱”。结尾时演奏《关睢》的乐章,叫作“《关雎》之乱”。
译文
孔子说:“从太师挚开始演奏的乐曲,到结尾时的《关雎》乐,都美好而盛大,充满双耳啊!”
8.16
子曰:
『狂而不直1,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狂:狂放。《论语》中对于“狂”的态度是基本认同的,因此认为不会有“狂而不直”的人存在。
译文
孔子说:“狂放却不直率,无知而不老实,诚恳却不信实,我不知道这种人啊!”
8.17
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学习起来就好像总怕赶不上似的,还怕丢掉了应该学习的东西。”
8.18
子曰: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1。』
1与(yù):参与。这里有享受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高大啊!舜、禹拥有天下,却不独享政权。”
8.19
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1。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2!焕乎!其有文章3!』
1则:效法。
2成功:大功绩。
3文章:礼乐法度。
译文
孔子说:“伟大啊!尧作为君主!好高大啊!只有天最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天。广阔浩大啊!百姓们找不出能够赞美他的语言。多么高大啊!他所取得的功绩。光彩啊!他所制定的礼乐法度。”
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1。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2。』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3,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4,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1五人:指禹、稷、契(xiè)、皋陶(ɡāo yáo)、伯益。
2乱:治理天下的人才。十人:周公旦、召公奭(shì)、太公望、毕公、荣公、大颠、闳(hónɡ)矢、散宜生、南宫适(kuò)、文王妃太姒(sì)。
3唐:尧的国号。虞:舜的国号。
4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文王原是殷商的诸侯,居雍州。因为施行仁政,天下三分之二的地区都归附于他。
译文
舜有五位能臣,天下太平。周武王说:“我有治国人才十名。”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是这样的吗?尧帝舜帝以下,武王时的人才最兴盛。其中还有一名是妇女,男子只有九个人罢了。文王做诸侯的时候已经得到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仍然能够向殷商称臣。周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8.21
子曰:
『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1;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2。禹,吾无间然矣!』
1黻(fú):礼服上的花纹。冕:帽子,这里指祭祀时戴的礼帽。
2沟洫(xù):沟渠,这里指疏导河流、治理洪水。
译文
孔子说:“禹啊,我对他没有可非议的。自己吃得很少,却用丰盛的祭品向鬼神尽孝心;自己穿得很差,却把祭祀用的礼服做得很华美;自己住低矮的房子,却为疏导河流、治理洪水而尽力。禹啊,我对他没有可非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