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述而第七

2018年10月12日  来源:论语 作者:陈耀南 提供人:rose5......

本篇导读

本篇分为三十八章。7.1-7.2章反映孔子对待古代文化的态度。7.3章表现孔子对不善行为的担忧。7.4、7.9-7.10、7.32、7.38章描述孔子居处时的状态。7.5章反映孔子对世事的担心。7.6章讲进德修业。7.7-7.8、7.22、7.25章反映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方法和教学内容。7.11章反映孔子的处世谋略。7.12、7.16章反映孔子的富贵观。7.14、7.17-7.18章反映孔子对优秀古代文化的热爱。7.15章涉及孔子对古今人物的评价。7.19-7.20、7.23-7.24、7.28、7.33-7.34章是孔子评价自己。7.27反映孔子保护资源的思想。7.29、7.31章反映孔子对待自己与他人过错的态度。7.37章表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7.1

子曰:

『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2。』

1述:记述、陈述,承传旧说。作:创造,有所发明。

2老彭:商代的贤大夫。

译文

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相信并且喜欢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7.2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知疲倦,除此之外,我还能做什么呢?”

赏析与点评

这当是孔子对于自己教育者身份的最佳表述。今天的所谓名师,所谓教授,不妨先检讨这两条最基本的准则。

7.3

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徙:趋赴。

译文

孔子说:“对于道德不能修养,对于学业不能讲习,听到正义不能奔赴,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些是我所担忧的啊!”

7.4

子之燕居1,申申如也2,夭夭如也3。

1燕居:也作宴居,指古人退朝而处。

2申申:整饬的样子。

3夭夭:体貌和舒的样子。

译文

孔子在家闲居,整齐端庄,和舒自然。

7.5

子曰: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

1周公:姓姬,名旦,鲁国的始封之君。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武王死时,成王尚幼,周公即辅佐成王,制礼作乐,对国家安定强盛起到极大作用。周公是孔子最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孔子把他视为周代文化的代表,把梦见周公视为盛世有望的吉兆,也把自己的命运同世事的兴衰联系在一起。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已经很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

7.6

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

1游:游乐。古人认为学习之道,有张有弛。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译文

孔子说:“立志于‘道’,据守着‘德’,依据着‘仁’,而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

7.7

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1,吾未尝无诲焉!』

1束脩:十条干肉。很微薄的见面礼。

译文

孔子说:“来拜见我的人,带着十条干肉以上的礼品的,我没有不加以教诲的。”

7.8

子曰:

『不愤不启1,不悱不发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3,则不复也。』

1愤:憋闷,心中渴望通达而未能实现。启:开导。

2悱(fěi):想说而不能恰当说出来。

3隅(yú):方。方位一般有四方,“举一隅”而能“以三隅反”就是指能对各个方面有所了解。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心中渴望通达而自己不能实现的情况,不去开导;不到他想说却无法恰当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不能做到告诉他一个方面,他就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时候,就不再教导他。”

赏析与点评

首先要引起动机,所重在类推、联想。孔子在此,启发了后世撰写《教育概论》、《教学方法》的人许多灵感。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死了亲人的人旁边吃饭,没有吃饱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1。

1据《礼记》记载,古时有“哭日不歌”、“吊于人,是日不乐”的礼制规定。

译文

孔子如果在这一天哭过,就不再唱歌。

7.11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军1,则谁与?』

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行:为,在这里引申为统帅、治理。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如果任用我,就施展抱负;如果不用我,就藏身民间,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子路说:“老师如果统领三军的话,那么跟谁共事呢?”孔子说:“徒手与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即便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不跟他共事。我所共事的人,一定是遇事时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取得成功的人。”

7.12

子曰:

『富而可求也1,虽执鞭之士2,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而:如果。可求:主要指符合道义的求财方法。

2执鞭之士:地位低下的官吏,在王、诸侯或有爵位的人出入时执鞭以开道。

译文

孔子说:“财富如果是可以求得的,即使是执鞭这样的低级职务,我也愿意担任。如果不可以求得,那就按照我所爱好的行事吧。” 赏析与点评执鞭是下等的工作,所谓“鄙事”,孔子并不以为卑贱。问题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未必可以强求,还不如去“学不厌,教不倦”,乐在其中。

7.13

子之所慎:

齐、战、疾1。

1齐:“斋”的古体字,祭祀前清净身心以示虔诚。

译文

孔子慎重对待的事情有:斋戒、战事、疾病。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陶醉得长时间连肉味的鲜美都忘记了,说:“没想到音乐之美好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赏析与点评

夫子的品位,可谓是“脱离了低级趣味”。口腹之欲甚重要,音乐之类的心灵享受更美妙,论点固然高明,但估计将肉味与音乐之美好加以对比的通俗有趣,才是此语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

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1?』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2?』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1为(wèi):说明。这里是赞成的意思。卫君:指卫出公辄,公元前四九二至四八一年在位。卫灵公之孙,世子蒯聩之子。根据《左传?定公十四年》及《春秋》哀公二年、哀公三年的记载:世子蒯聩冒犯了卫灵公夫人南子,出逃到晋国。卫灵公死,立辄为君。晋国的赵简子借口要把蒯聩送回卫国继位为君而侵略卫国。卫出公派兵抵抗入侵,同时也表示了不希望自己的父亲蒯聩归国即位。

2伯夷、叔齐何人也:伯夷、叔齐,以互相谦让王位著称,见5.23注1。这里子贡询问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得知孔子赞赏二人让位之贤,进而推测孔子一定会反对卫出公与自己的父亲蒯聩争夺王位的做法。

译文

冉有说:“先生赞成卫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去问问先生。”子贡进到孔子屋里,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又问道:“他们互相让位,都没能当成国君,后悔了吗?”孔子说:“他们追求的是仁德,得到的就是仁德,又后悔什么呢?”子贡走出来,说:“先生不赞成卫君。”

赏析与点评

孔子的出处原则和师徒的辞令机智,都于此章可见。“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不能阻止孔子知不可为而为,对孔子而言,亦是求仁得仁。

7.16

子曰:

『饭疏食1,饮水2,曲肱而枕之3,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

1疏食:粗粮。

2水:古时常以“汤”与“水”相对而言,汤是热水,水是冷水。

3肱(ɡōnɡ):胳膊。

4如浮云:浮云远在天边,与我无关。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边的浮云。”

赏析与点评

富贵大佳,但若“不义”,不过是浮云一般飘渺、空虚。功利社会、金钱至上时代,此语尤值得思索。

7.17

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1,可以无大过矣。』

1《易》:古代典籍。初为占卜书,其中的卦辞和爻辞是孔子之前的作品。

译文

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去学习《易》,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7.18

子所雅言1,《诗》、《书》、执礼2,皆雅言也。

1雅言:通行的标准语。

2《书》:即《尚书》,是上古时期誓、诰、命、谟等记言的历史文档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译文

孔子有使用雅言的时候,诵《诗》、读《书》、行礼,都用雅言。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1,子路不对。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叶: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公:楚国国君称王,大夫和地方官则称公。叶公是叶地的长官沈诸梁,字子高。

译文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呀,发愤读书,忘记了吃饭,自得其乐,忘记了忧愁,以至于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罢了。”

7.20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获取知识的人。”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强力、暴乱、鬼神。

7.22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同行,一定有我可以取法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优点跟着做,了解他们的缺点自己注意改正不犯。”

赏析与点评

孔子谦逊、勤勉、好学,也大力倡导此种品行。他自称非生而知之者,是学习使他明智,认为学习应“不耻下问”,学习的对象所在皆是。

7.23

子曰: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1?』

1桓魋(tuí):宋国的司马向魋,因为是宋桓公的后代,所以又叫桓魋。关于此章的背景,《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离开曹国,到了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讲习礼仪。司马向魋想要害死孔子,撼动大树。孔子离开时,弟子们希望他走快些。于是孔子说了这段话。

译文

孔子说:“天把道德降生在我的身上,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

7.24

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1,是丘也。』

1孔子重身教,轻言传,即使是言传也总是注重启发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以至于引起弟子们的怀疑,认为孔子在教学上有所隐瞒。其实这正是孔子教学方式的特别之处。

译文

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没有隐瞒呀。我没有任何行为不向你们公开的,这正是我的特点。”

7.25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历史文献,生活实践,待人忠诚,讲究信用。

7.26

子曰: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不能见到了;能够见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说:“善人,我不能见到了;能够见到有恒心向善的人,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裕,这样的人是难以有恒心向善的。”

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孔子钓鱼,不用系满钓钩的大绳来捕鱼;用带丝绳的箭来射鸟,不射归巢的鸟。

7.28

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大概有不知所以就能凭空创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本领。多听,选择其中的好东西遵从;多看,并且用心记住,这样的‘知’属于次一等的‘知’。”

7.29

互乡难与言1,童子见,门人惑。子曰:

『与其进也2,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3。』

1互乡:地名,现在已不知其所在。

2与(yù):赞成。

3保:拘守。

译文

互乡的人很难跟他们讲话,有一个童子得到孔子的接见,弟子们感到疑惑。孔子说:“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别人洁身自爱以求进步,我是赞成他的清洁,不只记他过去的不好。”

7.30

子曰: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德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达到仁德的境界,仁德就会到来。”

赏析与点评

这话看似简单随意,其实与《颜渊》篇所谓“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都是儒家极重要的理念。就是:最高道德,本于人性核心,完全是自觉的意愿问题,只要真实喜欢仁爱公义,人就可以自我完善了,如《礼记?大学》所云“心诚求之,虽不中,亦不远矣”。

7.31

陈司败问1:『昭公知礼乎2?』

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3,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4,谓之吴孟子5。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6,苟有过,人必知之。』

1陈司败:一说是人名,齐国大夫。一说是司败为官名,陈国大夫。详细情况今已不可知。

2昭公:鲁昭公,名裯(chóu),襄公庶子,公元前五四一至五一〇年在位。昭是谥号。

3巫马期:孔子弟子。姓巫马,名施,字子期。

4为同姓:鲁为周公的后代,吴为太伯的后代,都是姬姓。

5吴孟子:当时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生长之国的国名加上本姓。鲁昭公娶于吴,夫人的名字应该是吴姬。但是,昭公娶于吴违背了“同姓不婚”的礼制,因此讳称夫人为吴孟子。

6幸:指有人指出自己的错误,让自己可以改过,乃是幸事。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走了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揖,请他走近自己,说:“我听说君子没有偏私,难道君子也偏私吗?鲁君从吴国娶了夫人,因为是自己的同姓,因此讳称夫人为吴孟子。鲁君如果算是懂得礼,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巫马期把这番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幸运啊,一旦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告诉我。”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跟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人重新唱一遍,然后自己再跟着唱一遍。

7.33

子曰:

『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文章的学问,我跟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完全达到君子的标准,那我还没有做到。”

7.34

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不知道满足,教诲别人不觉得疲倦,只能说是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学生们学不到的。”

赏析与点评

夫子自道,一再说:“学不厌,教不倦”,可见其一生职志。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曰1:

「祷尔于上下神祇2。」』

子曰:『丘之祷久矣。』

1诔(lěi):向鬼神祈福的祷文。

2祇(qí):地神。

译文

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请求为他祈祷。孔子说:“有这样的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前就在祈祷了。”

7.36

子曰:

『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

1孙:通“逊”,谦让,恭顺。

2固:鄙陋。

译文

孔子说:“奢侈就会不谦让,节俭就会鄙陋。与其不谦让,宁可鄙陋。”

7.37

子曰:

『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1荡荡:广大的样子。

2戚戚:忧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心中长怀忧怨。”

赏析与点评

现代社会,抑郁是多发症,君子未必不抑郁。不过,从励志的角度来说,此语大概可以解读成:加强精神修养仍然是抗压力、解忧愁的良方之一。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肃,有威严但不凶猛,恭敬而且安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