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雍也第六

2018年10月12日  来源:论语 作者:陈耀南 提供人:rose5......

本篇导读

本篇分为三十章。内容较为庞杂,涉及政治、伦理、哲学、人性、人才等方面。6.1-6.3、6.7-6.8、6.10-6.16章评价人物。6.4、6.5章强调要救济贫苦。6.6章指出选用人才的标准应该是实际才能。6.17章提出仁道是治国的必由之径。6.18章讲文与质的关系。6.19章肯定正直的人生。6.20章划分了修养道德的不同境界。6.22-6.23章分别指出智慧和仁德的含义与区别。6.24章评价齐国鲁国的政治文化。6.25章慨叹礼制丧失的情况很严重。6.26、6.27章分别论及仁和礼。6.28章涉及孔子在卫国从政的过程。6.29章提出中庸之德。6.30章指出仁与圣的区别。

6.1

子曰:

『雍也可使南面1。』

1南面:古时以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贵的位置,这里泛指居官位治民。

译文

孔子说:“冉雍嘛,可以让他当官治理百姓。”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1,子曰:

『可也2,简。』

仲弓曰: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子曰:

『雍之言然。』

1仲弓:即孔子弟子冉雍。子桑伯子:难以确考。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即《庄子》书中的桑雽(又作桑户),可备一说。

2可也:肯定子桑伯子其人大体是好的。

译文

仲弓问起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说:“可以的,只是简单了些。”仲弓说:“自处时严肃恭敬,行事时疏忽粗陋,用这种方式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自处时简慢大意,行事时又简易不繁,不是太简易了吗?”孔子说:“你的话是对的。”

6.3

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2,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迁怒:将自己的愤怒转加给别人。

2短命: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而早于孔子去世,故孔子称他短命。

译文

鲁哀公问:“你的弟子中谁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从不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从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弟子了,再也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6.4

子华使于齐1,冉子为其母请粟2。子曰:『与之釜3。』请益。曰:『与之庾4。』

冉子与之粟五秉5。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1子华:即5.8章中的公西赤。

2冉子:即冉有。《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弟子,只有曾参、有若、闵子骞、冉有四人称过“子”。

3釜:古代量器名,容积为当时的六斗四升,相当于今天的一斗二升八合。

4庾(yǔ):古代量器名,容积为当时的二斗四升,相当于今天的四升八合。

5秉:古代量器名,容积为当时的十六斛(hú)。五秉相当于今天的十六石。

译文

公西华出使齐国,冉有替他的母亲请求小米。孔子说:“给他一釜。”冉有请求多加一点。孔子说:“再给一庾。”冉有却给了他五秉小米。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穿着又轻又暖和的皮袍。我听说,君子周济急需的,不给富人添富。”

6.5

原思为之宰1,与之粟九百2,辞。子曰:

『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3!』

1原思:孔子弟子。姓原,名宪,字子思。之:指代孔子。宰:这里指大夫的家宰。此事应当是孔子做司寇时。

2九百:量词省略,今已不可确知。

3邻、里、乡、党:都是古代地方居民单位的名称。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译文

原宪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作为俸禄,他推辞不受。孔子说:“别推辞!把它分给你的邻里乡亲吧!”

6.6

子谓仲弓曰:

『犁牛之子骍且角1,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1犁牛:耕牛。此词的出现足以说明中国最晚在春秋时代已经掌握了牛耕技术。骍(xīnɡ):赤色。周朝以赤色为贵,所以祭祀的时候要用赤色的牲畜。角:角长得周正。

译文

孔子对仲弓说:“耕牛之犊,如果长着赤色的毛和周正的角,虽然想不用它来做祭祀的牲牛,山川神灵难道会舍弃它吗?”(一说,耕牛之犊不作牺牲,但有时公牛不足,也以代之;一说,犁牛指毛色杂,意即父虽不善,但无妨于子之美。)

6.7

子曰: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思长年累月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只能够某日某月偶尔想起罢了。”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

季康子问道:“仲由,可以让他来治理政事吗?”孔子说:“仲由果断,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的呢?”又问:“端木赐,可以让他来治理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的呢?”又问:“冉求,可以让他来治理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干,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的呢?”

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1。闵子骞曰:

『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2。』

1闵子骞:孔子弟子。姓闵,名损,字子骞。费(bì):古地名。鲁国大夫季氏的采邑,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

2汶(wèn)上:汶水的北岸。汶,水名,即今山东的大汶河。

译文

季氏想让闵子骞去做他的采邑费地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好好替我辞掉吧。如果有人再来找我,我一定逃往汶水北岸去。”

6.10

伯牛有疾1,子问之,自牖执其手2,曰: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1伯牛:孔子弟子。姓冉,名耕,字伯牛。

2牖(yǒu):窗子。

译文

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问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说:“要死了,这是命数啊!这样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

6.11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1,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箪(dān):古时盛饭的圆形竹器。

2巷:这里指人的住处。

译文

孔子说:“有贤德啊,颜回这个人。一箪饭,一瓢水,居陋室。别人不能忍受这样的忧苦,颜回却不改变自得之乐。有贤德啊,颜回这个人。”

赏析与点评

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最爱颜回。一是欣赏他好学,二是赞他安贫乐道。安贫乐道一贯被视为君子、士人需要坚守的品行,但放在当今社会,恐怕难免会不合潮流了。

6.12

冉求曰:

『非不说子之道1,力不足也2。』

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3。』

1说:通“悦”。子之道:即4.15章所说的“忠恕”之道,即仁道。

2力不足:孔子强调人们要积极施行仁道,而不能借口“力不足”放弃实践。

3画:即“画地为牢”的“画”,也就是原地不动。

译文

冉求说:“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是做起来力量不够。”孔子说:“力量不够的人,会半道停止。现在你是原地不动。”

6.13

子谓子夏曰: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1

1 孔子教导学生以修德为主,学习文化知识则是行有余力时的选择,参见1.6章。而在孔门弟子中,子夏以“文学”见长(参见11.3章),却常常忽视道德修养,因此孔子对子夏有这样的教诲。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有胸襟气魄的读书人,不要做小眉小眼的识字人。”

6.14

子游为武城宰1。子曰:

『女得人焉耳乎?』

曰:

『有澹台灭明者2,行不由径3。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1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2澹(tán)台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澹台灭明是孔子弟子,不过从此章看来,至少此时澹台灭明还没有向孔子受业。

3径:小路。有记载称,古代施行井田制,道路在沟渠之上,方直如棋盘,行走时应当走在道路之上,不宜斜穿取近。这里,澹台灭明就是按规定行路而受到子游的称赞,可见在当时破坏规矩以求一时便利的情况很常见。同时也是以这一小细节为比喻,说明澹台灭明是行为规矩的人。

译文

子游做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从不抄小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的居处来。”

6.15

子曰:

『孟之反不伐1。奔而殿2,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1孟之反:即孟之侧,鲁国大夫。伐:自夸。

2奔:败逃。殿:行军走在最后。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自夸。军败逃跑时他殿后,快入城门时,鞭打着他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不肯前行的缘故啊!’”

6.16

子曰:

『不有祝之佞1,而有宋朝之美2,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1祝?(tuó):卫国大夫。祝为宗庙官名,以官为氏,字子鱼,仕卫灵公。《左传?定公四年》记载他善于辞令以助卫国的情况。

2宋朝:宋国的公子朝,有美貌。出奔卫国,仕为大夫。《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他因为貌美而招致祸患。

译文

孔子说:“没有祝那样的口才,而只有宋朝那样的美貌,在当今社会中是难以免祸的了!”

6.17

子曰: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1?』

1斯道:指孔子一生所提倡的仁道。

译文

孔子说:“谁能够出屋而不经过门呢?为什么没有人遵循我提倡的仁道呢?”

6.18

子曰:

『质胜文则野1,文胜质则史2,文质彬彬3,然后君子。』

1质:本质。文:文饰。对于人而言,固有的好品质为质,礼乐的修养为文。

2史:虚浮不实。

3彬彬:文质兼备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搭配得当,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

赏析与点评

做人,最上一等的,是本质良好,而又皎然其表。当今的年轻人,好修饰言谈、外貌,也应注意别疏忽了磨砺品行。

6.19

子曰: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

孔子说:“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是由于他侥幸免于祸害。”

6.20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之:古注认为“之”是指学习而言,实则这一认识对于一切事情都是有效的。当然在孔子那里最关心的事情还是修养道德。

译文

孔子说:“对于修养道德这件事,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追求它为乐的人。”

赏析与点评

“好之、乐之”,也解“以之为好、以之为乐”,知道某事,不如通晓其妙处,而能乐在其中就更高明了。读书、做事,莫不如此。

6.21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6.22

樊迟问知。子曰:

『务民之义1,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2,可谓仁矣。』

1民之义:即民之宜,符合民众利益的事。

2先难而后获:先经历实践的困难,而后才会有所得。

译文

樊迟问怎么样算是聪明。孔子说:“致力于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敬奉鬼神但要离开他们远一些,可以说是聪明的了。”又问怎么样算是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先经历实践的困难,而后才会有所得,这样便可以说是具备仁了。”

赏析与点评

对于鬼神,“敬”而又“远之”,不亲不爱,与极虔至诚之信仰者有别。历来国人,也多本着人文或功利实用精神以待宗教。

6.23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

1此章言智者和仁者的区别,同时指出智者和仁者的收获。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欢流动的水,仁者喜欢稳重的山;聪明人性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人快乐,仁者长寿。”

赏析与点评

仁与智的不同倾向,既是天生气质,也有后来学养。水之灵动,山之庄严,都是美好品性,若能清泉出山罅,自更佳美。

6.24

子曰:

『齐一变,至于鲁1;鲁一变,至于道2。』

1鲁:春秋时的鲁国是保存周礼和周代文化最多的国家。

2道:指国家秩序完全掌握在最高统治者手中,等级制的礼制规定得到很好的遵守。

译文

孔子说:“齐国一变,就能达到像鲁国这样的礼乐之邦;鲁国一变,就能符合大道。”

6.25

子曰:

『觚不觚,觚哉!觚哉!』1

1觚(ɡū):酒器,喇叭口,细腰,高圈足。此章是孔子慨叹觚发生变化,失去古制、古法。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觚,还能算是觚吗?还能算是觚吗?”

6.26

宰我问曰:

『仁者,虽告之曰:

「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

『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

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假如告诉他说:‘井里有个仁人。’他会追随仁人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不可能被陷害;可以被行骗,不可能被愚弄。”

6.27

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1,亦可以弗畔矣夫2。』

1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两句说明孔子兼重学习和修身。

2畔:通“叛”。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历史文献,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6.28

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2:『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1 南子:卫灵公夫人。把持卫国的政治,而且有不正当的行为,故名声不好。

2矢:通“誓”,发誓。

译文

孔子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若有不当之处,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赏析与点评

读《论语》,孔子与子路、冉求、宰我等弟子的对答,最是生动、亲切,夫子“师表庄严”之外坦率、随性的另一面跃然纸上。不过,最令人忍俊不禁的大概就是夫子在“见南子”这个著名绯闻里的表现了,夫子的“紧张”,子路的率直,师徒俩的亲密关系,十数字便写尽了。

6.29

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1,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1中庸: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至高无上的了!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赏析与点评

中庸是儒家重要观点。“中”者正常,“庸”者实用,儒者的中庸,是择善固执、健行不息,与不痛不痒、随波逐流的道家中庸大异其趣,后人发挥之为文作《中庸》,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尊为“四书”。

6.30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1,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事:止,仅。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做到博施恩惠给百姓,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呢?可以说是达到仁了吗?”孔子说:“怎么会只是仁呢,一定是圣啊!尧舜对此或许还感到为难呢!至于仁,自己想成功,也让别人能成功;自己想通达,也让别人事事通达。能够在近处找到例子,推己及人地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赏析与点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就是忠恕之道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