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公冶长第五

2018年10月12日  来源:论语 作者:陈耀南 提供人:rose5......

本篇导读

本篇分二十八章。内容以评论人物为主。包括孔门弟子,如公冶长、南宫适、宓子贱、子贡、冉雍、漆雕开、子路、冉求、公西赤、颜回、宰予、申枨等十二人;同时代的政治人物,如孔文子、子产、晏婴、臧文仲、令尹子文、季文子、宁武子等七人,遍及卫国、郑国、齐国、鲁国、楚国;其他历史人物,如伯夷、叔齐、微生高、左丘明等四人。论及人物的修养水平、处世风格、政治才能、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方面。5.12章介绍孔子学问的内容。5.22章涉及孔子在陈国游历的经历。5.26章反映孔子和弟子们的政治理想。5.27章指出人应勇于作自我批评。5.28章强调要好学。

5.1

子谓公冶长1:

『可妻也2。虽在缧绁之中3,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4。

1公冶长:孔子弟子。姓公冶,名芝,字子长。

2妻(qì):嫁与为妻。

3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绳子。

4子:古时儿子女儿都称为子,这里指女儿。

译文

孔子评价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曾被关在监狱中,但不是他的过错。”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冶长。

5.2

子谓南容1: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1南容:孔子弟子。姓南宫,名适(kuò),字子容。

译文

孔子评价南容,说:“国家政道清明,总有官做,不会被弃用;国家政治混乱,能够免遭刑罚。”把兄长的女儿嫁给了南容。

5.3

子谓子贱1: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子贱:孔子弟子。姓宓(mì),名不齐,字子贱。

译文

孔子评价宓子贱,说:“这个人是君子。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从哪里学得这样的好品德呢?”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1,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2。』

1女:通“汝”,你。

2瑚琏(hú lián):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物,实用而又贵重。这里用来比喻子贡是可以重用的人才。

译文

子贡问道:“我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就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说:“是什么器皿呢?”孔子说:“宗庙祭祀时用来盛粮食的瑚琏。”

5.5

或曰:

『雍也仁而不佞1。』

子曰:

『焉用佞?御人以口给2,屡憎于人。不知其仁3,焉用佞?』

1雍:孔子弟子。姓冉,名雍,字仲弓。

2口给(jǐ):口齿伶俐,有辩才。给,丰足。

3不知其仁:即不仁的委婉说法。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为什么要有口才呢?靠能言善辩来对付别人,常常会受到别人的厌恶。我不知道他是否称得上仁,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5.6

子使漆雕开仕1。对曰:

『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1漆雕开:孔子弟子。姓漆雕,名开,字子开。

译文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此事还未能树立起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5.7

子曰: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1。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子曰: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2。』

1桴(fú):用竹或木编成的小筏子。

2取材:选取,裁度。材,通“裁”,裁度事理。

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就乘坐小木筏在海上漂流。跟从我的人,大概是仲由吧?”子路听说后,很高兴。孔子说:“仲由这个人的勇敢还超过了我,我们怎样能够取长补短呢?”

赏析与点评

儒与道,常常是传统士人的一体两面,儒学意志一懈便近道家,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夫子偶尔也说泄气话,但更多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勉力直行。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1。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为之宰也4。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5?』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6,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赋:兵赋,包括兵员和装备。

2邑:古代居民聚居地的通称,小的只有十家,大的可有上万家。这里的千家之邑,也可算得上是大邑了。

3家:大夫的封地采邑。

4宰:地方最高长官,这里指总管。

5赤:孔子弟子。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6束带:整束衣带。古人平时绶带,低在腰间;在郑重的场合才束带,高在胸部。这里指上朝做官,因此需要束带。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问,子路算不算有仁德?孔子说:“不知道。”又问了一遍。孔子说:“仲由嘛,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来掌管军事,不知道他算不算有仁德。”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嘛,千户居民的大邑,拥有百辆兵车的采邑,可以让他来做邑长,不知道他算不算有仁德。”又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嘛,穿着整齐的礼服在朝廷之上,可让他用外交辞令接待宾客,不知道他算不算有仁德。”

5.9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1?』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2?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3。』

1女:通“汝”。愈:较好,胜过。

2望:比。

3与:同意,赞同。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跟颜回两个人,谁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呀,怎么敢跟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能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不如他啊!我同意你的看法,不如他啊!”

5.10

宰予昼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1,于予与何诛2?』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杇(wū):建筑时用来抹墙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指抹平,修饰墙面。

2诛:谴责。

译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经不起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嘛,有什么可责怪的呢?”又说:“最初,我对别人,听了他的话就会相信他的行为;如今,我对别人,听到他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由于宰予,我改变了态度。”

赏析与点评

朽木不可雕也,可算千古“名骂”。孔子批评学生恳切、尖锐,却又不忘总结教训,“听其言”、“观其行”云云,实是观察人物、判明真相的至理。

5.11

子曰:

『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

『申枨1。』

子曰:

『枨也欲,焉得刚?』

1申枨(chénɡ):字周,孔子弟子。

译文

孔子说:“我没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啊,有贪欲,哪里能够刚毅不屈呢?”

5.12

子贡曰: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子贡说:“我不希望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希望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5.13

子贡曰: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1,不可得而闻也。』

1 性:性命,即命运。天道:古时所说的天道,一般是指自然和人类社会吉凶祸福的关系。

译文

子贡说:“先生关于文献典籍的学问,可以听得到;先生关于命运和天道的言论,我们就听不到了。”赏识与点评孔子言论,多涉诗书政教,对形而上意义的心性、天命之类,很少谈及。这既是儒家重实践理性的特色,也是一短,后来宋明理学就多在这方面补充发挥,以抗衡佛道。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1。

1有:通“又”。这里反映了子路重视实践和急于实践的学习态度。

译文

子路有所闻,还没有来得及付诸实践的话,就唯恐又有所闻。

5.15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1?』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yǔ)。“文”是谥号。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要给他‘文’的谥号呢?”孔子说:“聪明而好学,不以向下请教为耻,因此给他‘文’。”

赏析与点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八字箴言,对于有志于学者来讲,至少应努力做到后四字。

5.16

子谓子产1: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子产:春秋时郑国大夫。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时执政二十二年,使郑国虽处于晋国、楚国争霸的夹缝中,仍然获得了应有的生存空间,堪称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论语》中孔子对子产的评论都是褒扬之词。

译文

孔子评价子产,说:“他具备君子之道的地方有四点:他自我修养严肃认真,他侍奉君上恭敬谨慎,他教养人民多用恩惠,他役使百姓合乎道义。”

5.17

子曰:

『晏平仲善与人交1,久而敬之2。』

1晏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姓晏,名婴,字仲,谥平。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时执政。

2之:指晏婴自己。这里用久而受人尊敬的效果说明晏婴之善交。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跟别人交朋友,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他。”

5.18

子曰:

『臧文仲居蔡1,山节藻棁2,何如其知也?』

1臧文仲:即鲁国大夫臧孙辰(?至公元前六一七),“文”是谥号。历仕庄、闵、僖、文四朝。蔡:大龟。古时占卜用龟甲,故养龟于室,以备使用。

2山:雕刻为山。节:柱上的斗拱。藻:画藻(水草)作为装饰。棁(zhuō):梁上短柱。根据古礼,“山节藻棁”是天子之庙的装饰;而臧文仲滥用,可见不知礼数。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造了间房子给大龟住,柱子上的斗拱雕成山形,梁上的短柱画着藻纹。他哪有什么礼数呢?”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1,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2,陈文子有马十乘3,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1令尹:楚国的宰相叫令尹。子文:姓斗,名谷(ɡòu),字於菟(wū tú),又字子文。曾任楚国的令尹。

2崔子:齐国的大夫崔杼(zhù)。弑(shì):古代把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叫作“弑”。齐君:即齐庄公。姓姜,名光。“崔子弑齐君”的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陈文子:齐国的大夫。名须无。乘(shènɡ):古时四匹马驾一辆车,故四匹马称为一乘。十乘代表有财富。这里陈文子舍弃自己的财产逃离齐国,表明了他与弑君之人决裂的立场。

译文

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就任令尹的职务,没有高兴的面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怒的面色。把自己任令尹时的施政之道毫无保留地告诉新到任的令尹。这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说是忠诚了。”子张说:“达到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怎么能算得上仁呢?”子张又问:“崔杼犯上杀掉齐庄公,陈文子有马四十匹,毅然舍弃离开齐国。到了别的国家,一看便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大夫崔子是一样的啊!’于是离开所到之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一看又说:‘这里的执政者跟我国的大夫崔子是一样的啊!’于是又离开所到之国。这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说是清白的了。”子张说:“达到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1。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1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行父,“文”是谥号。以行事谨慎多虑著称。

译文

季文子遇事思考多次才行动。孔子听说这种情况,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赏析与点评

今人常用“三思而后行”,以为考虑越周密越好。孔子本意却是,想太多了也不好啊,太审慎,就难免犹疑、丧失时机。

5.21

子曰:

『宁武子1,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武”是谥号。仕卫成公。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聪明;在国家政治混乱的时候就装傻。他的聪明是可以达到的;他的装傻,别人是做不到的。”

5.22

子在陈1,曰:

『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2,斐然成章3,不知所以裁之4!』

1陈:国名。妫(ɡuī)姓,舜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拥有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州以北一带地方。公元前四七八年为楚国所灭。孔子周游列国,曾困于陈、蔡之间。

2狂:狂傲。简: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3斐然:有文采的样子。章:花纹有条理。

4裁:节制。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的这些学生狂傲不羁、志向高远,文采已经很具备了,可是还不懂得怎样来约束自身。”

5.23

子曰: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1,怨是用希。』

1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去世后,两人互相让位,皆不就。出走到周文王处。周武王起兵伐纣,两人反对“以暴易暴”,曾拦住马车劝阻。周灭商后,二人不吃周粟,饿死在首阳山。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怨恨因此很少。”

5.24

子曰:

『孰谓微生高直1?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1微生高:即尾生高,相传是一个守信用的人。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来,他一直等候,以至于水涨后被淹死。见《庄子?盗跖》、《战国策?燕策》。

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借醋,他不直说没有,而是向他的邻居借来给人家。”

5.25

子曰:

『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耻之2,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3,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1足恭:十足地恭敬。这里指过分恭敬而无所节制。

2左丘明:相传是《左传》的作者。

3匿怨:暗地里怨恨。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容貌伪善、十足地恭敬,左丘明认为这样很可耻,我也认为这样很可耻。心里面怨恨别人,表面上还与人做朋友,左丘明认为这样很可耻,我也认为这样很可耻。”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孔子坐着,颜渊、季路站在孔子身边侍奉。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子路说:“希望把自己的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享,即使用坏了也不感到遗憾。”颜渊说:“希望不自夸好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年人加以安抚,对朋友加以信任,对少年加以爱护。”

赏析与点评

孔子教学,颇有现代民主、亲切之风。老师在教诲之余,常倾听学生需要“理解”的心声,师生还不时轻松闲谈志向、理想。孔门风貌气象,千载而下,仍令人追想。

5.27

子曰: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作自我批评的人。”

5.28

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只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尽心又诚信的人,只是没有比我更好学的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