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读
本篇分为二十六章,包括孔子语录二十五章(其中一章含曾子的解说),子游一章。本篇各章大多论及道德修养的问题,包括仁、义、利、礼、孝、言、行、事君、交友等内容。4.1-4.7章论仁,指出有仁德的人爱憎分明,结交善友,安贫乐道,尽力有为。4.8章讲闻道之于人生的重要。4.9章讲致力于追求真理的人不应畏惧贫困。4.10章论义,指出义是人一切行为的依据。4.11、4.16章讲君子与小人的区别。4.12章讲仅追求实利的人怨恨多。4.13章讲应以礼让治国。4.14章讲要有立身的本领。4.15章讲可终身实践的忠恕之道。4.17章讲以贤者为模范,不贤者为警戒。4.18-4.21章讲孝事父母的做法。4.22、4.24章讲要言行一致。4.23章讲要约束自己。4.25章讲有道德的人必有善友。4.26章讲事君待友要遵守礼数,不可过度。
4.1
子曰:
『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焉得知2?』
1里:居处。
2知:通“智”。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为好。选择住处而不居住在仁德之处,怎么能算是聪明呢?”
4.2
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约:贫困。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于贫困的境地,也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安乐的境地。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从仁中获利。”
4.3
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喜爱人,或厌恶人。”
4.4
子曰: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假如立志于修行仁德,就不会再有邪恶了。”
4.5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恶(wù):厌恶。
2恶(wū)乎:于何处。
译文
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们所期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它,君子不居有。贫穷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还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紧急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赏析与点评
孔子欣赏安贫乐道的人,但对于富贵,他并不是简单否定。他说过,富贵如果可以谋求,哪怕是驾车、执鞭之类的卑微工作他也不介意,但若非谋求可得,则他将从心所好。同时,他更强调,谋取富贵须有“道”,放在今天,就是应在法律道德的框架内追求利益。
4.6
子曰: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喜好仁德的人,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修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的东西出现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够在一天之内尽力修行仁德呢?我没有见过这种人力量会不够的。也许有这样的人吧,我不曾见过罢了。”
4.7
子曰: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1。观过,斯知仁矣2。』
1党:类。
2仁:通“人”。
译文
孔子说:“人的过错,各属于一定的类型。观察一个人所犯的过错,便可以知道他是什么人了。”
4.8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领悟了真理,晚上死去都可以。”
赏析与点评
生命的意义,即在价值自觉——知道“为什么”。知道了,并且有机会在朝夕之间实行,哪怕生命随之终结,也值得了。
4.9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人立志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穿破衣服、吃粗粮为羞耻的话,这样的人不值得跟他共谋大事。”
4.10
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1,无莫也2,义之与比3。』
1适:可以。
2莫:不可。
3比:依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不会一律肯定,也不会笼统否定,一切都按照义的规定为依据。”
4.11
子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1。』
1惠:实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好处。”
4.12
子曰:
『放于利而行1,多怨。』
1放(fǎnɡ):依据。
译文
孔子说:“依据实利来行事,会产生很多怨恨。”
4.13
子曰: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何有:有什么困难的。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的。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
4.14
子曰: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1;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2。』
1所以立:可以立身的本领。
2为可知:能够被别人所知道的本领。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自己没有职位,担心自己没有可以立身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具备让人知晓的本领。”
赏析与点评
夫子反复申说自立、自强,反求诸己而非怨人之旨,那些因“怀才不遇”而悲愤叹息者,应借此勉励、疏解。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
1 忠:相当于6.30章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真心诚意地为别人着想和做有利于别人的事。恕:相当于5.24章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不要让有害的事发生在别人身上。
译文
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有一个中心思想贯穿其中。”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先生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
赏析与点评
这是夫子对自己学理核心的自道。忠恕作为孔门“心性”至理,示众人以社群的共同规范、即是“一贯”之道。
4.16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义,小人通晓的是利。”
赏析与点评
君子、小人分野,义、利之辩,是历来士人的热门话题。此处君子小人若是以品德之分为说,固然易于立论,但也易流为高调,无补于实际。夫子论政,常讲对民众要先庶之、富之,而后教之。升斗小民“喻利”自足,贵族君子喻义“以为民表率,理所宜然”。
4.17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要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
赏析与点评
嫉妒憎恨?抑或奋斗自强?就在自觉心的一念之转。
4.18
子曰:
『事父母几谏1。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2。』
1几(jī):趁着时机微妙委婉。
2劳:忧愁。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机巧委婉地规劝。看到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恭顺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
4.19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1游:游历,外出求学或求官。
2方:去向。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去远方游历。如果要去,一定要有去向。”
4.20
子曰: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1本章文字已见于1.11章。
译文
孔子曰:“多年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正道的话,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4.21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亲的年龄不可以不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而忧惧。”
4.22
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1。』
1躬:自身。逮(dài):及,达到。
译文
孔子说:“古时候,言语不轻易说出口,是怕自己的行动跟不上而感到羞耻啊!”
4.23
子曰:
『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因为对自己有所约束而发生过失的,是很少见的。”
4.24
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言语上要谨慎迟钝,行动上要勤快敏捷。”
赏析与点评
孔子时常针砭“巧言乱德”,因为“为之难”,“耻其言而过其行”,所以“仁者其言也讱”。
4.25
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者和他做伴。”
赏析与点评
孔子时常感叹,未见好仁者、好德者,但又曰“德不孤”。既有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又不乏自勉、自励。在现实环境中,若没有德行芳馨之友伴,也应保持或唤起如孔子一般对人性的信心。
4.26
子游曰:
『事君数1,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数(shuò):频繁。
译文
子游说:“侍奉君主频繁无度,就会招致侮辱;与朋友交往过于频繁,就会遭到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