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子生平与及门弟子
“孔子”是二千多年来世人对他习常的尊称。
自称其名:“丘”,人称其字:“仲尼”。
有人私底下、甚至公然称他“孔老二”,表现了轻薄与不服气——甚至嫉妒、狂妄、不知地厚天高。
孔子,一位失败的周文维修者;一位成功的全民教育创始者;一位永受尊崇的人性发现者。
孔子是人,所以不可愚昧地、别有用心地神化。
孔子是三代礼乐的承传者,中华文化的集成与教导者,所以,应当平心研孔,不该无知地丑孔、狂妄地诋孔。
孔子是人类良知的发扬者、伟大的教育家,所以,应当尊孔。
先交代这位先师、圣人的家世。
要讲世系、遗传,理应兼顾父母两系——就如基督教《圣经》的耶稣家谱。不过,中国旧日传统,实际只有父系。有史以来,妇女的教育权、参政权都微不足道。说起来实在羞愧。直到现代才有改变。连《论语》中也有两句孔子稀有地被人指责的话: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阳货》)
“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泰伯》)
并非不可以辩解。这里的“小人”,是论位非论德;“女子”与之并列,也只因为“难以应付”;武王母后太姒不与其他九位功臣并列,因为参问政治是“妇女不宜”——这真是时代的错、社会的错——也因此,没有人可以获得满分,包括孔子。
无奈地,讲孔子家世,仍然只能从他父、祖说起。
孔子先世,就是他所熟悉而痛心的、一部典型的贵族兴亡史,男人主导的相争相斫史。
孔子先代是殷商贵族,“子”姓。纣王无道,庶兄微(国)子(爵)启(名)出走。武王灭商,初封纣王子武庚以承祀。武庚勾结管、蔡以反周公,既被诛平,周乃改封微子启于殷之故都以奉先王祭祀,这就是贵为公爵的宋。
宋开国四传到公,长子弗父(字)阿(名)让国于弟而降为卿。再传数世,至孔父(字)嘉(名),依礼制:五世别开新公族,改“子”姓而以“孔”为氏。据传因妻美,孔父嘉为太宰华父督所妒杀,殇公亦遇害,其子木金父逃鲁,孔氏从此再降为士,也从此便是鲁人了。
鲁是周朝开国元勋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典籍文物保存得最佳。到传统学术随贵族政治之崩坏而渐次下移,就替孔子思想学问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渊源与凭借。
孔子父亲,被称为叔梁(字)纥(名),曾做陬(又作“鄹”、“郰”,今曲阜东南)大夫。
叔梁纥年过六十连生九女,娶妾得子孟皮又生而残足,于是求婚颜氏,长次二女皆拒,独幼者征在允嫁,历史称为“野合”——前人或解为未合礼仪、或释以年龄差距太大,总之没有确定的说法。
孔子生于昌平乡陬邑,在今曲阜泗水两县之间。名丘,据说是因头顶中平而四周如阜,又或说父母祷于曲阜东南之尼山而得,故名“丘”,字“仲尼”。不久父亡,墓在何处母亲讳之,跟着更迁回曲阜城中阙里,加起来只是二十岁多点的孤贫母子,便从此相依为命了。这几年间的实录太少,后人随“尊孔”或“诋孔”以至“诬孔”的动机而各骋想象,随意解说,唯一只表现了讲者自己的见识与人格,对事情真相以至孔子的贡献与评价,毫无影响。对此而作太多研究,也并无意义。
没有人能离开父母以至祖先的影响。父母对孔子的遗传,是高大健壮的躯体和坚毅的意志;殷宋以来父系祖先的影响,是礼法的娴熟与持守。孔子自幼喜欢习礼,早年入太庙而每事问(《论语·八佾》),其后就以此为出发点,因研“礼”而知“义”(礼法背后的义理),循义理而探“仁”(义理根本在仁心)。人之所以为人,就在道德价值自觉(“仁”),因之而有行为合宜的途径(“义”),实现为具体的典章制度以至生活仪节(“礼”)。细则基于原则,原则出自内心,这便是《论语》全书所透显的、以孔子为宗师的整个儒学的最基本架构——这便是儒学,这便是《论语》,这便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有人不服气这个文学性的赞叹,只证明他自己不欣赏夸饰修辞艺术,更不明白中华文化!
孔子一生事迹,自古以来研习多、传扬广、争论少、查考易,这里分为四阶段列成表解,简要地交代,系以可能有关的篇章——例如《为政第二》篇第四章,就是2.4,如此类推。
(一)成长与教学
公元前 | 周王 | 鲁侯 | 年岁 | 孔子生平 | 《论语》篇章 |
五五一 | 灵二十一 | 襄二十二 | 一 | 夏历八月廿七,生于鲁国陬(邹)邑。名丘,字仲尼。 | |
五四九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三 | 父死,母携之移居曲阜。 | |
五四二 | 景三 | 三十一 | 十 | 幼好习礼,是时郑子产执政。 | |
五三七 | 八 | 昭五 | 十五 | 有志于大人之学 | 2.4 |
五三三 | 十二 | 九 | 十九 | 娶妻丌(音其)官氏 | |
五三二 | 十三 | 十 | 二十 | 生子鲤,字伯鱼。任委吏,管田赋,次年任乘田,管苑囿。 | |
五二八 | 十七 | 十四 | 二十四 | 母卒(或十七岁时) | |
五一八 | 敬二 | 二十四 | 三十四 | 贵族孟僖子深憾前此(昭七年九月,《史记》误以此为其卒年,时孔子年十七,南宫敬叔未生。) | 2.5 |
五一七 | 三 | 二十五 | 三十五 | 鲁侯攻季氏,因三桓联抗而败奔齐。孔子亦避乱而往,过泰山侧,见妇人哭墓甚哀,因问之而有“苛政猛于虎”的著名慨叹。 | |
五一六 | 四 | 二十六 | 三十六 | 在齐闻韶乐,答景公问政,阻于晏婴而不克见用。 | 3.25 |
五一五 | 五 | 二十七 | 三十七 | 返鲁继续教学 | 17.1 |
五〇二 | 十八 | 定八 | 五十 | 季氏家臣公山弗扰(不狃)据费,招孔子,孔子以为可抗阳虎,欲往,子路劝阻,孔子亦卒不往。(按:此事可疑) | 2.4 |
(二)从政与挫折
公元前 | 周王 | 鲁侯 | 年岁 | 孔子生平 | 《论语》篇章 |
五〇一 | 十九 | 九 | 五十一 | 阳虎已因作乱败奔晋,孔子出任中都(今汶上县西)宰。 | |
五〇〇 | 二十 | 十 | 五十二 | 升小司空、大司寇,为鲁侯相礼以会齐于夹谷,文事武备兼全,败齐劫持之图,且得还所侵之田,誉扬国际。 | 13.15 |
四九八 | 二十二 | 十二 | 五十四 | 欲堕三都(拆毁割据凭借之城堡)以抑三家之横,功败垂成,又因齐人馈女乐,执政受诱不朝,孔子遂离鲁,有弟子随子。 | 18.4 |
(三)周游列国
公元前 | 周王 | 鲁侯 | 年岁 | 孔子生平 | 《论语》篇章 |
四九七 | 二十三 | 十三 | 五十五 | 在卫,为鲁兄弟之邦,富庶。灵公在位,逐谋叛之公叔戌。孔子避嫌离去。 | 3.13 |
四九六 | 二十四 | 十四 | 五十六 | 往陈,匡人误以为所恶之阳虎,攻之,脱困回卫,灵公郊迎之,应邀依礼见君夫人南子。 | 9.5 |
四九四 | 二十六 | 哀一 | 五十八 | 在卫。吴王夫差败越王句践,孔子仍居所善大夫蘧伯玉家。 | |
四九三 | 二十七 | 二 | 五十九 | 晋中行氏家臣佛肸(音拔迄)为中牟宰,邀孔子,子路反对(按:此事可疑),其后欲渡河往晋,闻赵简子杀贤大夫窦鸣犊,乃止河边而返卫。往曹、宋,司马桓魁拔其在下习礼之大树以逐之。又往郑,皆受冷待。至陈,居数年。 | 17.7 |
四八九 | 三十一 | 六 | 六十三 | 吴伐陈,楚来救,大乱,孔子离去。途中南方隐士屡以热心用世为讥。绝粮于陈蔡之间数日,至楚之负函,常见驻官叶公。 | 14.38 |
四八八 | 三十二 | 七 | 六十四 | 反卫。出公与父蒯聩(即灵公世子)争位,晋介入,多年不决。 | 7.15 |
(四)归鲁与终老
公元前 | 周王 | 鲁侯 | 年岁 | 孔子生平 | 《论语》篇章 |
四八四 | 敬 | 哀十一 | 六十八 | 弟子冉有抗齐侵有功,荐孔子,季氏(康子)遂迎之归国,尊为国老,而实不能用。孔子自此潜心教学与整理文献,是传统学术(“六艺”)之集成整理者、规范者和局面开创者,后世遂将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后世儒者绍继之功尽以归之。 | 2.19 |
四八三 | 三十七 | 十二 | 六十九 | 子鲤急病而卒 | 11.8 |
四八二 | 三十八 | 十三 | 七十 | 吴王会晋、鲁于黄池,越乘虚攻入吴都。 | 2.4 |
四八一 | 三十九 | 十四 | 七十一 | 鲁人西狩获麟,孔子感伤而绝笔春秋。颜回死,甚哀之。齐田成子陈恒杀君,孔子劝哀公及三桓讨之,以正君臣之义,不从。 | 14.21 |
四八〇 | 四十 | 十五 | 七十二 | 卫蒯聩逐其子出公而自立为庄公,子路死于乱中,孔子甚哀。 | 11.13 |
四七九 | 四十一 | 十六 | 七十三 | 夏历二月,周历四月十一日,孔子病卒。其后不少弟子结庐守墓三年,以表追思,子贡更六年而后去。 | |
(五)孔子与鲁国地图
(六)及门弟子
孔子教学早、年寿高,化育宏广,声誉远播。以当时传播条件,已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的盛况。《史记·仲尼弟子传》考其显有年名及受业见闻于书传者居半,无年及不见书传者亦四十二人。孔子以“文、行、忠、信”(7.25)为教,弟子就各自才性志向发展。其最卓异者,后世因有所谓“四科十哲”(11.3):
子 以 四 教 | 文 | 文学:子游、子夏 |
行 |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 |
忠 | 政事:冉有、季路 | |
信 | 言语:宰我、子贡 |
这也只是大概的模拟,并非如此判然四途。忠、信其实都是“德行”之一;而大贤子张、曾子,都不在所谓“十哲”之内。就《论语》所见,著名弟子略如下表:
《论语》所载孔门著名弟子表(年岁序)
四 | 姓 | 别 | 来 | 少 | 学 | 为 | 八 | 里 | 公 | 雍 | 述 | 泰 | 子 | 乡 | 先 | 颜 | 子 | 宪 | 卫 | 季 | 阳 | 微 | 子 | 尧 | 备 |
| 颜无繇 | 路 | 鲁 | 六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父 |
忠 | 仲由 | 子路 | 鲁 | 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漆雕启 | 子开 | 鲁 | 一十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行 | 闵损 | 子骞 | 鲁 | 一十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行 | 冉雍 | 仲弓 | 鲁 | 二十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耕子? |
忠 | 冉求 | 子有 | 鲁 | 二十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行 | 颜回 | 子渊 | 鲁 | 三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宓不齐 | 子贱 | 鲁 | 三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柴 | 子羔 | ? | 三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 | 端木赐 | 子贡 | 卫 | 三十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 | 宰予 | 子我 | 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冶长 | 子长 | 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南宫适 | 子容 | 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曾点 | 子晳 | 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父 |
| 司马耕 | 子牛 | 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行 | 冉耕 | 伯牛 | 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若 | | 鲁 | 三十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门人 |
| 原宪 | 子思 | 鲁 | 三十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樊须 | 子迟 | ? | 三十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澹台灭明 | 子羽 | 鲁 | 三十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西赤 | 子华 | 鲁 | 四十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 | 卜商 | 子夏 | 卫 | 四十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 | 言偃 | 子游 | 吴 | 四十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曾参 | 子舆 | 鲁 | 四十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颛孙师 | 子张 | 陈 | 四十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孔子既逝,门人结庐守墓三年,如父丧哀思,子贡甚至六年方归。他们跟着就各本所学,或散游诸侯,达者为王佐卿相;次者结交贤俊,教育人才;未遇者隐在民间,待时养备。最著名者,除子路在卫而殉职于孔子卒前外,子张居陈。澹台灭明居楚。子贡善辞令外交,货殖甚富,终老于齐。子夏居西河,教学年寿均久,化泽甚众,仕于明君魏文侯之贤人田子方、殷干木,以至战略名家吴起、墨翟之徒禽滑厘等,都出其门下。
到了生存竞争更残酷的战国时期,儒学自然被视为迂阔,不过有志于仁义根本者仍然诵习不绝,特别是齐鲁之间,继承曾子、子思一系的孟子,以善学孔子为任,声誉最隆,宣扬最切。
后来,生于赵而卒于楚的荀子反对他而另倡性恶、隆礼,特尊仲弓,法家的韩非、李斯,都出门下。不过他仍然宗奉孔子,年寿既长,教化亦广,其影响经秦而入汉,群经传授,渊源都可溯源于荀子。
暴秦焚书禁学,备受迫害的儒生,就在陈涉起事时,带着祭孔的礼器往归,表示:拥戴他为文化与人心的正统所归。孔子八世孙孔鲋就任他的博士,并且同死。刘邦破项羽,唯有曲阜因曾被羽封为鲁公,所以弦歌不辍而坚守,到确知羽死,才与众归降。
汉兴,干戈未息,用叔孙通制朝仪,参与的儒生渐渐抬头,不过跟着的文景之世,重黄老虚静无为,与世休息,所以儒者未见大用。跟着是汉武亲政,尊崇儒术,风气于是大改——这时《论语》也就渐有定本了。
(七)孔门人物称谓
《论语》所见孔门人物名字称呼,也就是当时和以后二千多年来中国社会文化的礼仪规矩,即是:
一、“子”或“夫子”是直接呼唤对方时的尊称。(清汪中《述学》卷六说“子”本是小国之君,相当于大国之卿,于是作为尊称云云。)在《论语》中,除了少数例外,一般就是称孔子。
二、自称或称卑晚辈用本名——所以孔子自称“丘”,称弟子为“回”(姓颜)、“由”(姓仲)、“赐”(姓端木)。
三、称平或长辈用别字——《论语》记述者提及孔子门人,例如上述三位,称“颜渊”、“子路”、“子贡”。名与字意义相发,深“渊”之水“回”旋,“由”是田出之“路”,“赐”与“贡”都关资财,诸如此类。后世如诸葛“亮”字“孔明”,秦观(少游)与陆游(务观)名字对易,现代如张学良字“汉卿”(张良开汉功臣)等等,佳例不胜枚举。
四、姓名直书,是纯然第三者或后人提及时的一般语气。《论语》并非一时一人所记,由于辈分、关系、情感等等因素,有时又碰到姓氏雷同或名字近似,须加分别,于是便有变例。譬如:颜渊、樊迟、公冶长、闵子骞……是“姓字直书”。又有“名字直书”,甚至连姓。譬如:宰我又称宰予,冉有又称冉求,陈子禽又称陈亢。《论语》首篇次章就出现的有若,《论语》全书仅曾子和他称为“子”。后来《孟子》和《史记·仲尼弟子传》更提到他“似圣人”,孔子既卒,门人一度以“事孔子”之礼事之,唯有曾子不从,他也因不胜任、不堪当而退下。——究竟是姓“有”名“若”抑或字“有”名“若”,甚至曾否受业于孔子,都可以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