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读
《骈拇》篇取篇首二字为篇名,主旨阐扬人的行为当合于自然,顺人情之常。“骈拇”,即并生的足趾。
首章指出滥用聪明、矫饰仁义的行为并不是自然的正道。自然的正道要“不失其性命之情”。仁义的行为,须合于人情,如不合人情,则成“胶漆缠索”一般,束缚人的行为。末章批评自三代以下“奔命于仁义”、“招仁义以挠天下”;为了追逐仁义之名,残生伤性的种种现象,都是悖违“性命之情”的。
本篇节选了经文的一、二两章。“骈拇枝指”、“累瓦结绳”、“鹤长凫短”等成语都出自本篇。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庄子》经典全貌,本书之“本篇导读”着眼于全篇,高屋建瓴地概括了全篇要旨,而经文部分由注释者根据经典性和重要性等原则精心筛选。
一
彼至正1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歧2;长者不为有馀,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3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意4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
1至正:通行本误作“正正”,“正”乃“至”之误。
2歧:旧本误作“跂”。
3凫(fú)胫:野鸭的小腿。
4意:成玄英《疏》本作“噫”,嗟叹之声。
译文
那些合于事物本然实况的,不违失性命的真情。所以结合的并不是骈联,分枝的并不是有余,长的并不是多余,短的并不是不足。所以野鸭的腿虽然短小,但给它接上一段就会带来痛苦;野鹤的腿虽然修长,但给它截去一节就会带来悲哀。所以天生是长的,就不该去截短它;天生是短的,就不该去接长它,这样也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噫,仁义它不合乎性命之情吧!那些仁义者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忧愁?
赏析与点评
“仁义岂非人情乎”,仁义之操,本是出于至情至性,发自内心,但倡导日久,则成虚文,矫情伪性,违失生命的本质。庄子反对儒者将道德绝对化,认为仁义道德本应合人情顺人性,倡导人情调剂之必须,方能免除人性受道德僵固化、形式化的束缚。庄子进而提出“任其性命之情”,对后代文学艺术有深远影响,成为重振文化生命力的解药。
二
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1,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索2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礼乐3,呴俞仁义4,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5。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6,约束不以纆索7。故天下诱然皆生8,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9!使天下惑也!
1钩绳规矩:皆是木工工具。钩是木工画曲线的曲尺,木工用绳来画直线,规画圆,矩画方。
2绳索:旧本作“绳约”。
3屈折:屈跂折体。“屈折礼乐”是举乐行礼的形象化的说法。
4呴(xū)俞:爱抚。
5常然:正常状态。
6附离:附依。离,通“丽”,依附。
7纆(mò):即索,三股合成的绳索。
8诱然:自然而然。
9奚:何,为什么。
译文
要用曲尺、墨线、圆规、角尺来修正的,这就损害了事物的本性;要用绳索、胶漆来固定事物的,这就侵害了事物的本然;那些用礼乐来周旋,用仁义来劝勉,以此告慰天下人心的,这就违背了事物的本然真性。天下的事物存在着自己的本然真性。这本然真性就是,弯曲的并非使用了曲尺,笔直的并非使用了墨线,圆圆的并非使用了圆规,方方的并非使用了角尺,相合在一起的并非使用了胶漆,束缚在一起的并非使用了绳索。所以天下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地生长,却不知道它是如何生长的;天下万物都有所得,却不知道它是如何取得的。所以古往今来,万物的自然之理都是一样的,不能够用人为的东西去亏损自然的本性。那么仁义又何必像胶漆绳索那样非要挤进万物的自然本性之中呢!这让天下人都感到疑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