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生
本篇导读
《达生》的主旨在于养神,强调人的精神作用。本篇由十一个寓言故事组成,篇首一章是通篇的纲领,指出通达生命实情的人,不重财物、名位、权势,认为健全的生命,当求形体健全、精神充足,与自然为一。第二章关尹与列子的对话主要写精神凝聚的作用。第三章写驼背老人心志专一于对象上,发挥了洗练的技艺。第四章颜渊与孔子的对话,指善游者忘水,乃神暇与专一之功。本章“外重者内拙”一语颇有深意。第五章写养生要养形与养精并重。第六章讽权贵人物惑荣华而遭害,逐权位而取祸。第七章写桓公心神不宁而病生,心神释然而病除,比喻养神的重要。第十章梓庆削木为锯,写一位专技能者精修用心的过程。第十一章写耗神过度,则劳竭必败。第十二章写工倕创造技能的精巧纯熟,达到与被创造对象融合为一的化境。本篇节选了经文的一、三、五、八、十、十二章。
一
达生之情者1,不务生之所无以为2;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3。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4。弃世则无累5,无累则正平6,正平则与彼更生7,更生则几矣8!事奚足弃而生奚足遗?弃事则形不劳,遗生9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10。形精不亏,是谓能移11。精而又精,反以相天12。
1达生之情:通达生命的真义。情:实情,真相之意。
2无以为:无可为,生不能强求,所以无可为。
3命:一本作“知”,依武延绪、马叙伦、刘文典诸家之说及本文文义而改。
4弃世:弃却世间分外之事。
5无累:不被分外之事所累。
6正平:心正气平,心性纯正平和。
7与彼更生:和自然共同变化,推陈出新。彼:大自然。
8几:近,差不多。这里指接近大道。
9遗生:遗忘生活中的分外之事。
10合则成体,散则成始:指物质元素相合便形成物体,离散便成为另一物体结合的开始。
11能移:能够与自然一起变化迁移。
12相:助,辅。天:大自然。
译文
通达生命实情的,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通达命运实况的,不追求命运所无可奈何的事情。保养身体必定先用物资,可是有些人物资丰余而形体却保养不好;保养生命,必定先不使形体脱离,可是有的人形体没有离散而生命却已经亡失了。生命的来临不能拒绝,生命的离去不能阻止。可悲啊!世上的人以为保养形体就是保存生命,然而保养形体果真不足以保存生命,那么世间的事还有什么值得去做的呢!虽然不值得去做,却不可不去做,这样去做便不免于累了!
要想免于为形体劳累,便不如舍弃俗世。舍弃俗世就没有拖累,没有拖累就心正气平,心正气平就和大自然共同变化更新,和自然共同变化更新就接近道了。俗事为什么须舍弃,生命为什么须遗忘?舍弃俗事形体就不劳累,遗忘生命中的事务精神就不亏损。形体健全,便和自然合而为一。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物质元素)相合便形成物体,离散便成为另一物体结合的开始。形体精神不亏损,就是能随自然变化而更新;精而又精,反过来辅助自然。
三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1,见痀偻者承蜩2,犹掇之也3。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4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5;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6;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7,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1出:经过。
2痀偻(jū lǚ):曲背。承:用竿去黏蝉。蜩(tiáo):蝉。
3掇(duō):拾取。
4五六月:指学习所经过的时间。
5锱铢(zī zhū):古代重量的名称,比喻最小最轻。
6厥株拘:今所谓大椿,形容身心的凝定。厥:通“橛”,竖。株拘:即“株枸”,树根盘错处。
7不反不侧:指内心凝静,心无二念。反、侧,均指变动。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经过树林中,看见一位驼背老人用竹竿黏蝉,好像用手拾取那样容易。孔子说:“你是有技巧呢?还是有道?”老人回答说:“我有道。经过五六个月的训练,在竹竿头上累放两个丸子而不会掉下来,那么失手的机会就很少;累放三个也不会掉下来,那么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累放五个丸子也掉不下来,就好像拾取一样容易。我安处身心,犹如木椿;我用臂执竿,如同枯槁的树枝。虽面对天地之大,万物之多,却只用心在蝉翼。我心无二念,不因外物纷杂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会得不到蝉呢!”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用心不分散,凝神会精,不就是说这位驼背老人么!”
五
田开之1见周威公2。威公曰:『吾闻祝肾3学生4,吾子与祝肾游,亦何闻焉?』
田开问之:『开之操拔篲5以待门庭,亦何闻于夫子!』
威公曰:『田子无让,寡人愿闻之。』
开之曰:『闻之夫子曰:「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威公曰:『何谓也?』
田开之曰:『鲁有单豹6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虎饿杀而食之。有张毅7者,高门县薄8,无不趋也9,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10』
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11,柴立其中央12。三者若得,其名必极13。夫畏涂14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衽席15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1田开之:姓田,名开之,学道之人。
2周威公:东周的一位君主。
3祝肾:姓祝,名肾,怀道者。
4学生:学习养生。
5拔篲(huì):扫帚。
6单豹:隐人姓名。
7张毅:姓张名毅,鲁人。《吕氏春秋》和《淮南子》说“张毅好恭”。
8高门县薄:指大家小户。县:同“悬”。薄:帘。
9无不趋也:没有不往来的。
10不鞭其后者也:意指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11无入而藏,无出而阳:不要太深入而潜藏,不要太表露而显扬。
12柴立其中央:形容像柴木般无心而立于中央。
13其名必极:可名为至人。
14畏涂:“涂”,道路。路有劫贼,险难可畏。
15衽席:指色欲之事。
译文
田开之见到周威公。威公说:“我听说祝肾学习养生,你和祝肾学习,也曾听到过什么吗?”
田开之说:“我拿扫帚在门庭打扫,哪里听得到先生的教导!”
威公说:“田先生不必谦虚,我想听听。”
开之说:“听先生说:‘善于养生的,就像牧羊一样,看见落后的就鞭策它。’”
威公说:“这是什么意思?”
田开之说:“鲁国有个名叫单豹的,山居而饮水,不和人争利,行年七十还有婴儿的容色;不幸遇到饿虎,饿虎扑食了他。有个叫张毅的,大户小家,没有不往来的,行年四十却得内热之病死了。单豹调养内心却被老虎吃了他的形体,张毅供养形体而被疾病侵袭他的内部。这两个人,都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仲尼说:“不要太深入而潜藏,不要太表露而显扬,像柴木一般无心而立于动静之中。三种都能做到,可称至人。要是路有劫贼行人怯畏,十人中有一人被杀害,于是父子兄弟就相互警戒,必定要多结伙伴才敢外出,不是也很聪明么!人所最该畏惧的,是在枕席之上,饮食之间;可是不知道要警戒,这是过错啊!”
赏析与点评
田开之与周威公的对话,主旨在养生。单豹和张毅的例子,旨在说明养生不可偏外,也不可废内。理想的人生,当是“形全精复”,不可偏废其一。
八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1。十日而问:『鸡可斗已乎2?』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3。』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4。』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5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6。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7。』
1纪渻(shěnɡ)子:姓纪,名渻子。王:《列子?黄帝篇》所载,指周宣王。
2鸡可斗已乎:一本作“鸡已乎”。
3憍:通“骄”,骄昂。
4应向景:闻声睹影犹动心。应:反应。向:通“响”。
5无变:不为变动。
6其德全矣:精神凝寂。
7反走:转身逃跑。反,同“返”。
译文
纪渻子给周宣王养斗鸡。王十天就问:“鸡可以斗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还骄昂而恃气。”十天又问,回答说:“不行,听到声音见到影像就起反应。”十天又问,回答说:“不行,还怒目而盛气。”十天又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虽然鸣叫,它已经不为所动了,看起来像只木雕之鸡,它精神凝寂,其他的鸡不敢应战,见到它转身就走了。”
一〇
梓庆1削木为鐻2,成,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
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3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4忘吾有四枝5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6,其巧专而外滑消7;然后如山林,观天性8;形躯至矣9,然后成见10,然后加手焉11;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12,器之所以凝神者,其由是与!』
1梓:木工。庆:人名。
2鐻:乐器。即装置在架台上的钟鼓。
3齐:斋字,下同。
4辄然:一说忽然,一说不动的样子。
5四枝:同“四肢”。
6无公朝:不知有朝廷。
7滑:乱。
8观天性:指观察树木的质性。
9形躯至矣:指形态适合做。
10然后成见:见,即“现”。
11加手:施工。
12以天合天:用(我的)自然来合(树木的)自然。
译文
有位名叫庆的木工削木做,做成了,看见的人惊为鬼斧神工。鲁侯见了之后说:“你用什么技术做成的呢?”
庆回答说:“我是个工人,哪来的什么技术,不过,却有一点。我要做的时候,不敢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安定心灵。斋戒三天,不敢怀着庆赏爵禄的心念;斋戒五天,不敢怀着毁誉巧拙的心意;斋戒七天,不再想念我有四肢形体。在这个时候,忘记了朝廷,技巧专一而外扰消失;然后进入山林,观察树木的质性;看到形态极合的,一个形成的钟宛然呈现在眼前,然后加以施工;不是这样就不做。这样以我的自然来合树木的自然,乐器所以被疑为神工,就是这样吧!”
赏析与点评
梓庆削木有如心斋的功夫,忘却宠利名誉和外物的纷扰,主体心灵的创造影像与创造对象的素材质性相互融合。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伟大的创造品,除了技巧的培养之外,更是心灵的塑造和精神的凝聚。道的境界乃由凝聚的心境与专精的技艺而呈现。
一二
工倕1旋2而篕3规矩,指与物化4而不以心稽5,故其灵台6一而不桎7。忘足,履之适也;忘要8,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9之适也。始乎适10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1工倕:尧时代的人,以巧艺著名。
2旋:转,指旋转画圆。
3篕:超过。
4指与物化:手指与物象化而为一。
5稽:计量。
6灵台:心。
7桎:借为“窒”。
8要:即腰。
9事会:指和外界事象的接应。
10始乎适:本性常适。
译文
工倕用手旋转而技艺超过用规矩画出来的,手指和所用的物象凝合为一,而不必用心思来计量,所以他的心灵专一而不窒碍。忘了手脚,是因为鞋子舒适;忘了腰身,是因为带子舒适;忘了是非,是因为心灵安适;内心不移,外不从物,是处境的安适。本性常适而无往不安适,便是忘了安适的安适。
赏析与点评
“指与物化”,一个创造的心理,当技巧达到高度的境界时,确如书法所谓“手不知笔,笔不知手”。主体与客体融合而适然无分,便是“忘”境。徐复观先生也说:“指与物化,是说明表现的能力、技巧(指)已经与被表现的对象没有距离了。这表现出最高技巧的精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