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本篇导读
《秋水》篇的主题思想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本篇以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为主要部分,共七问七答。第一番问答,写河伯的自我中心的心境,河伯的自以为多,和海若的未尝自多,恰成一鲜明的对比。由海若描述海的广阔与天地的无穷,舒展思想的视野,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第二番对话,述时空的无穷性与事物变化的不定性,指出认知与确切判断的不易。第三番对话,指出宇宙间有许多事物是“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的。第四番对话,进一步申论大小贵贱的无常性。第五番对话,要突破主观的局限性与执着性,以开敞的心灵观照万物。第六番对话申说认识道,就是认识自然的规律,认识自然的规律,便可明了事物变化的真相。第七番对话论述顺真性,便是自然(“天”),违逆常性便是妄为(“人”)。最末濠梁鱼乐的辩论,写出庄子观赏事物的艺术心态与惠子分析事物的认知心态。本篇节选了经文的一、五、七章。
许多富有慧见的成语出自本篇,如“望洋兴叹”、“大方之家”、“见笑大方”、“一日千里”、“井蛙之见”、“以管窥天”、“邯郸学步”、“泥涂曳尾”等。
一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1?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2。以功观之3,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4,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5;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6。
『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7;汤、武争而王8,白公争而灭9。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10,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11,捕鼠不如狸狌12,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13,察毫末,昼出瞋目14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15,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1恶至而倪贵贱:何至而分贵贱。倪:端倪,有区别之意。
2差数:等差的数量。
3功:功能。
4趣:趋向,取向。
5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语见《齐物论》“物固有所然,无物不然。”
6尧、桀:唐尧和夏桀。尧为圣人,桀为暴君。自然而相非:自以为是而互相菲薄。趣操:情趣志操。
7之哙让而绝:战国时代燕王哙接受苏代的意见,仿效尧舜的禅让,将王位禅让给宰相子之,引起国人不满,招致内乱,齐宣来伐,杀死哙与子之。
8汤、武争而王:指商汤伐桀,周武王伐纣,都因争战获胜而称王。
9白公争而灭:白公,名胜,楚王平之孙,太子建之子。起兵争国,为叶公子高所杀,见《左传?哀公十六年》及《史记?楚世家》的记载。
10梁丽:梁欐,屋栋。
11骐骥骅骝:都是骏马。骐骥:古称千里马(一天能行千里)。骅骝:周代良马(周穆王八骏马之一)。
12狸狌:见《逍遥游》。狸:猫。狌:即鼬,俗称黄鼠狼。
13鸱鸺(chī xiū):猫头鹰。
14嗔(chēn)目:张目,即瞪大了眼。
15盖:通“盍”,何不。
译文
河伯说:“在事物的外面,在事物的内面,从什么地方来区别贵贱,从什么地方来区分小大?”
北海若说:“用道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分别;从万物本身看来,万物都自以为贵而互相贱视;用流俗看来,贵贱都由外来而不在自己。从等差上看来,顺着万物大的一面而认为它是大的,那就没有一物不是大的了;顺着万物小的一面而认为它是小的,那就没有一物不是小的了;明白了天地如同一粒小米的道理,明白了毫毛如同一座山丘的道理,就可以看出万物等差的数量了。从功用上看来,顺着万物有用的一面而认为它是有用的,那就没有一物不是有用的了;顺着万物所没有的一面而认为它是没用的,那就没有一物不是没用的了。知道东方与西方的相互对立,而又可以缺少任何一方,那就可以确定万物的功用和份量了。从取向看来,顺着万物对的一面而认为它是对的,那就没有一物是对的了;顺着万物错的一面而认为它是错的,那就没有一物不是错的了;知道了尧和桀的自以为是而互相菲薄,那么就可以看出万物的取向和操守了。
“从前尧和舜因禅让而成为帝,燕王哙和燕相子之因禅让而灭绝;商汤和周武因争夺而成为王,白公胜却因争夺而灭绝。这样看来,争夺和禅让的体制,唐尧和夏桀的行为,哪一种可贵可信是有时间性的,不可以视为固定不变的道理。
“栋梁可以用来冲城,但不可以用来堵小洞,这是说器用的不同;像骐骥骅骝一等好马,一天能跑一千里,但是捉老鼠还不如猫和黄鼠狼,这是说技能的不同;猫头鹰在夜里能捉跳蚤,明察秋毫,但是大白天瞪着眼睛看不见丘山,这是说性能的不同。常常有人说:为什么只取法对的而抛弃错的,取法治理的而抛弃变乱的呢?这是不明白天地的道理和万物的实情的说法。这就像只取法于天而不取法于地,取法于阴而不取法于阳一样,很明显是行不通的。然而人们还把这种话说个不停,那便不是愚蠢就是故意瞎说了。帝王的禅让彼此不同,三代的继承各有差别。不迎合时代,违逆世俗的,就被称为篡夺的人;迎合时代,顺应世俗的,就被称为高义的人。沉默吧,河伯!你哪里知道贵贱的门径,小大的区别啊!”
五
庄子钓于濮水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2,曰:『愿以境内累矣3!』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4。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5?』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濮水:今山东濮阳境内。
2楚王:楚威王。往先:往见之,先道此意。
3境内:国内,指国家政务。
4巾笥(sì):指布巾竹箱。
5曳:拖。涂:泥。
译文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派了两个大夫先来表达他的心意,说:“我希望将国内的政事委托先生。”庄子持着鱼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国王把它用布巾包起来放在竹箱里,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只龟,宁可死了留下一把骨头让人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两个大夫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庄子说:“那么请便吧!我也是希望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
赏析与点评
庄子以神龟作喻,表达自己无羡庙堂之贵,宁可“曳尾于涂中”。这则故事为司马迁引用,《史记?庄子传》记载庄子对楚威王的使者说:“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的自洁,为历代知识分子立下鄙视高位的典范。
七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2,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3。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4。』
1濠(háo):濠水,在今安徽省凤阳县附近。梁:桥。
2鯈(tiáo)鱼:白鱼。
3循:犹寻,追溯。本:始源。
4濠上:濠水桥上。
译文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悠悠哉哉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庄子回答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这句话,就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才来问我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赏析与点评
庄子和惠子濠梁观鱼的故事,显示出两种不同的心态。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常带有观赏的态度,利用直觉来领悟或了解生活的感受,将主体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产生移情同感或融合交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站在分析的立场来看事物意义上的实在性。庄子具有艺术家的心态,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性格;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则重在知识论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