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庄子:缮性

2018年10月12日  来源:庄子 作者:陈鼓应,蒋丽梅 提供人:rose5......

缮性

本篇导读

《缮性》篇主旨写“以恬养知”。缮性,是修治本性的意思。本篇开头批评俗学俗思蒙蔽性灵,提出“以恬养知”的方法——透过内心的恬静以涵养生命的智慧。本篇后段,勉人“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揭露了求荣华者“丧己于物”,有力地批判了当世“文灭质”的境况。本篇节选了经文的一、三章。

出自本篇的成语,有“傥来之物”,“深根宁极”,“乐全得志”、“轩冕肆志”、“穷约趋俗”等等。

缮性于俗学1,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2,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3。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4。知生而无以知为也5,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6,德则不冒7,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1缮性:修治本性。俗学:世俗的学问。

2滑(ɡǔ):乱,治。俗思:世俗的思想。

3蔽蒙:闭塞愚昧。

4以恬养知:用恬静涵养心智。

5知生而无以知为:第一个“知”作知晓讲,第二个“知”同“智”,这句话讲以恬静质朴自守。

6蒙己德:敛藏自己的德行。

7不冒:不炫露。

译文

用世俗的学问来修治本性,以求复归本初;用世俗的思想来迷乱情欲,以求获得明达;这种人称为闭塞愚昧的人。

古时修道的人,以恬静涵养智慧。智慧生成,却不外用,这就是以智慧涵养恬静。智慧与恬静交相涵养,而和顺之理就从本性中流露出来。德就是和,道就是理。德无不兼容,就是仁;道无不合理,就是义。义理显明就是忠;心中朴实而回归到性命真情的,就是乐;行为信实,心思宽容而合乎自然的节文,就是礼。礼乐普遍地强加推行,那就天下大乱了。人人自正而敛藏自己的德性,不强加给别人,刻意强加给别人必定违失自然的本性。

赏析与点评

“以恬养知”,“以知养恬”,“恬”具有洗净的作用,洗净俗思俗学的蔽蒙,使心智的活动清明而不暗乱。但“恬”也会使生命的活动不外驰,不分歧。“知”不是俗儒之学,而要求主体的真知,不丧己于物,不遮蔽性灵。知恬交养,透过心的恬静涵养生命智慧。

古之存身1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2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3,德固不小识4。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5。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6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7,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8,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9,其乐彼与此10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11之民。

1存身:保全身命。一本作“行身”。

2危然:独立的样子。

3小行:指仁义礼乐的行为。

4小识:指分辨是非的能力。

5得志:即适志,自得。

6轩冕:指荣华高位。轩:车。冕:冠。

7傥来:意外忽来者。

8圉(yǔ):同“御”。

9不为穷约趋俗:不因为穷困而趋附世俗。

10彼与此:“彼”指轩冕,“此”指穷约。

11倒置:本末颠倒。

译文

古时保全身命的,不用辩说来文饰智慧,不用机智来困累天下,不用心智来困扰德性,独立自处而返回自然的本性,还有什么要做的呢!道本来不需要(仁义礼智的)小行,德本来不需要(是非分别的)小识。小识损伤了德,小行损伤了道。所以说,自己站得正就是了。乐全天性叫作快意自适。

古时所谓的快意自适,并不是指荣华高位,而是无可附加的欣悦而已。现在所谓的快意自适,只是以为荣华高位。荣华高位在身,并不是真性本命,外物偶然到来,如同寄托。寄托的东西,来时不能抵御,趋势不能阻止。所以不要为荣华高位而恣纵心志,不要因为穷困紧迫而趋附世俗,他身处荣华与穷困其乐相同,所以没有忧虑。现在寄托的东西失去了便不快乐,这样看来,即使有过快乐,何尝不是心灵疏荒呢!所以说,丧失自己于物欲,迷失本性于世俗的,就叫作本末倒置的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