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庄子:天道

2018年10月12日  来源:庄子 作者:陈鼓应,蒋丽梅 提供人:rose5......

天道

本篇导读

《天道》篇以阐述自然之义为主,由八章文字杂纂而成。第一章写自然规律运行而不辍;自然界中万物自动自为,圣人法自然的规律,以明静之心观照万物。第二章写“天乐”,体会天乐的人能顺自然而行,与万化同流。第三章尧与舜的对话,写治天下当法天地的自然。第四章写孔子求教于老聃,老聃评六经之冗赘,仁义绝人。进而申说天地万物的本然性与自然性。以为人情世教,当顺任自然,无扰人的本性。第五章藉士成绮与老子对话,评智巧骄泰,赞无心任自然。第六章要人退仁义,摒礼乐,体道的广大涵容。第七章指出“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世之所贵的书并不可贵。第八章论真意之不可言传。本篇节选了经文的第一、二、七、八章。

天道运而无所积1,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2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3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4,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5。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6,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7,故帝王圣人休焉8。休则虚,虚则实9,实则备矣10。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11矣。无为则俞俞12。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1天道运而无所积:自然规律的运行是不停顿的。运:动。积:停滞。

2六通四辟:六合通达,四时顺畅。六:指六合,即四方上下。四:指四时。辟:开辟。

3昧然:冥然,不知不觉的意思。

4铙:通“挠”,扰乱。

5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福永光司认为后来禅家开悟的“明镜止水”观念,就发源于此。

6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虚”、“静”,见《老子》第十六章和第三十一章,同于《老子》第二十五章。

7至:实,实质。

8休焉:休虑息心。

9虚则实:林希逸认为即是禅家所谓真空而后实有。

10备:通行本原作“伦”,“实则备矣”与下“动则得矣”为韵。

11责:各尽其责。

12俞俞:即“愉愉”,形容安逸的样子。

译文

自然规律的运行是不停顿的,所以万物得以生成;帝王之道的运行是不停顿的,所以天下归向;圣人之道的运行是不停顿的,所以海内宾服。明于自然的规律,通于圣人之道,六合四时畅达于帝王之德的,任各物自动,万物无不静悄悄地自生自长。圣人的清静,并不是说清静是好的所以才清静;万物不足以扰乱内心所以才清静。水清静便能明澈照见须眉,水平合于规准,可以为高明的工匠所取法。水清净便明澈,何况是精神呢!圣人的内心清净,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镜,万物的明镜。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乃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的极致。所以帝王圣人便休止在这境界上。心神休静便空明,空明便得充实,充实便是完备。空明便清净,清净而后活动,活动而无不自得。清净便无为,无为便各事各尽其责。无为便安逸,安逸的人不被忧患所困扰,年寿便能长久。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乃是万物的本原。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1。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2,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3。」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天地正4;其魄不祟5,其魂不疲6,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7。』

1“吾师乎”至“刻雕众形而不为巧”,这六句亦见于《大宗师》,不同之处有二:一是此篇为庄子自言,而《大宗师》记此段为许由所言,皆为托言,不可作实话看。

2天行:顺乎自然而运行。

3同波:同流。

4一心定而天地正:“天地正”,一本作“王天下”。

5其魄不祟:形体没有病患。

6其魂不疲:精神不疲倦。

7畜:养。

译文

明了天地常德的,便是大根本大宗原,便是与天冥合;用来均调天下,便是与人冥合。与人冥合的,称为人乐;与天冥合,称为天乐。

庄子说:“我的大宗师啊!调和万物却不以为义,泽及万世却以为仁,长于上古却不以为老,覆天载地、雕刻各种物体的形象却不显露技巧,这就是天乐。所以说:‘体验天乐的,他在世时便顺自然而行,他死亡时便和外物融合。静时和阴气同隐寂,动时和阳气同波流。’所以体验天乐的,不怨天,不尤人,没有外物牵累,没有鬼神责罚。所以说:‘动时如天运转,静时如地寂然,一心安定而天地正位,形体没有病患,精神不会疲乏,一心安定而万物归附。’这是说寂静推及天地,通达于万物,这就是天乐。所谓天乐,便是圣人的爱心,来养育天下。”

赏析与点评

庄子将人类与大本大宗的天地和谐对应的态度,称为“天和”;将人类与天地万物共存并生所呈现出的和乐情境,称为“天乐”。这和乐情境落实到人间,治世的艺术在于“人和”;在消解族群对立的国度里所呈现的和谐欢愉之气氛,是为“人乐”。《天道》篇由“人和”谈到“人乐”,由“天和”谈到“天乐”,勾勒出一幅天人和乐的美丽景象。

“天乐”,有自身的修养境界和施爱于百姓两个层面。圣人通过虚静的工夫,摒弃智巧杂念,解除内心的种种蔽障,使心灵置于澄静空明之境,此空灵明觉之心,可以“推于天地,通于万物”。圣人自由因任,解除人民的桎梏,使百姓得以充分自由的生长发展,圣人任自然,百姓安然自在,这也是“天乐”。

这里提出了“言”和“意”的关联问题,语言文字是否能传达真意,是语义学上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庄子学派认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后来这一问题也成为魏晋清谈和佛学禅宗的一个主要问题。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和禅宗的“不立文字”,都是从这一思路发展出来的。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1,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2,而世岂识之哉!

1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与外篇“得鱼忘筌”、“得兔忘蹄”语义相通。

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见《老子》第五十六章。

译文

世人所珍贵的道载见于书,书不过是语言,语言有它的可贵之处。语言所可贵的是意义,意义有所指向。意义所指向的,却不能用言语来表达,而世人因为珍贵语言才传之于书。世人虽然贵重书,我却以为不足贵,因为所珍贵的并不是(真正)可贵的。因而,可以看得见的,是形和色;可以听得见的是名和声。可悲啊,世人以为从形色和名声就可以得到事象的实情!假如形色名声果然不足以确知事象的实情,那么知道的不说,说的并不知道,但世人又怎能了解呢?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1斲2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3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4。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5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轮扁:制造车轮的人,名扁。

2斲(zhuó):同“斫”。

3糟魄:即糟粕。

4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宽则甘滑易入而不坚,紧则涩而难入。甘:滑。苦:涩。徐:宽。疾:紧。

5数:术。

译文

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车轮,放下椎凿走上前来,问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

桓公说:“是圣人之言。”

轮扁问:“圣人在吗?”

桓公说:“已经死了。”

轮扁说:“那么你所读的,是古人的糟粕了!”

桓公说:“寡人读书,造轮之人怎能随便议论!说得出理由还可以,说不出理由就要处死。”

轮扁说:“我用我所从事的事来观察。斫车轮,轮孔做得宽就松滑而不坚固,做得紧就滞涩而难入。不慢不快,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有奥妙的技术存在其间。我不能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继承我,所以七十岁了还在斫轮。古时人和他不能传授的,都已消失了,那么你所读的,就是古人的糟粕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