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
本篇导读
《天地》篇由十五章文字杂纂而成,各章意义不相关联,属于杂记体裁。
本篇第一章写天地的演化运作本于自然,人君应顺天地自然无为的规律而行事。第二章谈道,求道当“刳心”——洗去贪欲智巧之心。第三章由道引出无声之乐。第四章用黄帝遗失玄珠的寓言,譬喻道不是感觉的对象,感官、言辩都无从求得,要弃除心机智巧,在静默无心之中领会道。第五章许由告诫尧,治为乱之率。第六章,华封人晓喻尧,要随遇而安,无心任自然,如鸟飞行而无迹。第七章伯成子高责禹行刑政。第八章论述宇宙的创造历程。第九章孔子以治道请教老聃,老聃指出统治者当“忘己”。第十章提出为政者要化除贼害人民的心念,使人民增进独立的人格意志。第十一章申说为政者当去“机心”而保持真朴。第十二章描述“圣治”、“德人”与“神人”。第十三章写至德之世人民相爱于自然的情景。第十四章讽忠臣孝子为“阿谀之人”,评人情之导谀盲从。最后一章,写篡取功名声色者衣冠楚楚的样态,讥评这些人的生活如同囚槛中的禽兽。本篇节选了经文的第二、四、十三章。
二
夫子1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2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3,有万不同之谓富。
1夫子:指庄子,为门人记庄子之言。
2刳(kū)心:剔去其知觉之心,去其私以入于自然。
3崖异:乖异。
译文
先生说:“道是覆载万物的,浩瀚广大啊!君子不可以不弃除成心。以无为的态度去做就是道,以无为的方式去表达就是德,爱人利物就是仁,融合不同的就是大,行为不标显乖异就是宽,包罗万象就是富。
四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1,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2。使知索之而不得3,使离朱索之而不得4,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5。乃使象罔6,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1赤水:杜撰的地名。
2玄珠:比喻道。
3知:虚拟之名。知,同“智”。
4离朱:比喻善于明察之人。
5吃诟:比喻善于言辩之人。
6象罔:比喻没有形迹。象:形迹。罔:无,忘。
译文
黄帝游历于赤水的北面,登上昆仑的高山向南眺望。在返回时,遗失了玄珠。让知寻找,找不着,让离朱寻找也找不到,让吃诟寻找又找不着。于是请象罔寻找,而象罔找到了。黄帝说:“奇怪啊!只有象罔才能找到吗?”
赏析与点评
黄帝游赤水登昆仑而遗失玄珠,寓言仅仅六十八字,文赅而意深。玄珠比喻玄奥的道,道不是客观的对象,以心智、眼目、言辩的感觉之知去索求,是无法得到的,这三者有时反而遮蔽了真性,越求越远。自然无为之道,应弃除心机智巧,于静默无心中理会。林希逸说:“求道不在于聪明,不在于言语,即佛经所谓:以有思维心求大圆觉,如以萤火烧须弥山。”
一三
至德之世,不尚贤1,不使能;上如标枝2,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3而相使4,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1不尚贤:语见《老子》第三章。
2上如标枝:意指树枝的末端本无心在上。标:树枝的末端。
3蠢动:指动作单纯。
4相使:相友助。
译文
至德的时代,不标榜贤能,不指使才技;君上如同高枝,人民如野鹿;行为端正却不知道什么是义,相互亲爱却不知道什么是仁,内心真实却不知道什么是忠,言行得当却不知道什么是信,行为单纯而相互友助,却不以为恩赐。因此行径没有迹象,事迹没有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