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
本篇导读
《马蹄》篇的主旨在于抨击政治权力所造成的灾害,描绘自然放任生活之适性。首章指出“治天下之过”,治权施于民,种种政教措施都有违真性。人当自然放任,依“常性”而生活。本篇进而描绘的“至德之世”,是对反礼教的自由生活的一种憧憬。本篇节选了经文的第一章。
一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1,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2。一而不党3,命曰天放4。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5,其视颠颠6。当是时也,山无蹊隧7,泽无舟梁8;万物群生,连属其乡9;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10。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11,而天下始疑矣;澶漫12为乐,摘僻13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14,孰为牺樽15!白玉不毁,孰为珪璋16!道德不废,安取仁义17!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1常性:真常的本性。
2同德:共同的本能。
3一而不党:浑然一体而不偏私。党:偏。
4命:称,名。天放:自然放任。
5填填:质重的样子。
6颠颠:形容人朴拙无心,言民之真性。
7蹊隧:小径和隧道。
8舟梁:船只和桥梁。
9连属其乡:比邻而居。
10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西晋时代有一个“攀援鹊巢”的故事。“八达”之一的王澄(字平子)为荆州刺史,友人相送赴任,“时庭中有大树,上有鹊巢,平子脱衣巾,径上树取鹊子,凉衣拘阂树枝,便复脱去。得鹊子还下,弄,神色自若,傍若无人。”(见《世说新语?简傲》)
11蹩躠(bié xiè)为仁,踶跂(zhì qí)为义:蹩躠,踶跂,形容勉强力行的样子。
12澶(dàn)漫:纵逸。
13摘僻:烦琐。
14纯朴不残:纯朴,全木。不残,未雕。
15牺樽:酒器。
16珪璋:玉器。上尖下方的玉器为珪,形像半珪为璋。
17道德不废,安取仁义:语见《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译文
我以为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不会这样。那些人民是有真常的本性,他们织布穿衣,耕田吃饭,这是共同的本能。彼此浑然一体,没有偏私,可以称为自由放任。所以在道德昌盛的时代,人民的行为总是显出悠闲自得、质朴拙实的样子。在那个时候,山中没有小径和隧道,水上没有船只和桥梁;万物共同生长,居处彼此相连;禽兽成群结队,草木茁壮滋长。因而禽兽可以让人牵着去游玩,鸟鹊的巢穴可以任人攀援去窥探。在那道德昌盛的时代,人与禽兽混杂而居,与万物聚集在一起,哪里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呢?人们都一样的不用智巧,自然的本性就都不会丧失;人们都一样的没有贪欲,所以都纯真朴实。人们都纯真朴实,也就能永葆人的自然本性了。
赏析与点评
庄子在这段中有感于现实政治的酷烈和文明社会的贪欲,假托于理想中的“至德之世”,描绘人们无所矫饰,没有机心,不相戕贼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情态,庄子称之为“天放”。“天放”是逍遥自适,安然自乐的一种境界。《列子?汤问》中也有相似的描述:在一个不知名的国度里,人民性情善良温和不爱争斗,人们整日开心地歌唱,饿了就饮用泉水度日,人们没有上下贵贱的分别,一派宁静祥和。《列子》和《庄子》以简单自足的物质生活,具体呈现理想国度的和乐景象的乌托邦,以人性的纯真质朴为基础,营造出理想的乐园,这种消解对立、返朴归真的生活型形态,可以说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