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养生主

2018年10月12日  来源:庄子 作者:陈鼓应,蒋丽梅 提供人:rose5......

养生主

本篇导读

《养生主》篇,主旨在说护养生之主——精神,提示养神的方法莫过于顺其自然。外篇《达生》篇,通篇发挥此养神之理。

本篇分三章,首章提出“缘督以为经”,是为全篇的总纲。指出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境况中,当顺循中虚之道,即顺任自然之理。第二章,借“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因其固然”、“依乎天理”(顺着自然的纹理),并怀着“怵然为戒”、审慎关注的态度,且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庖丁解牛”的意旨在《人世间》篇中得到更具体、更细微的发挥。第三章分三段作喻,写右师之介,乃属自然之貌。这段主要在破除形骸残全的观念。《德充符》全篇发挥这一主题。泽雉一小段,写水泽里的野鸡,逍遥自在,若关在樊中,则神虽旺,却不自遂。后一段“秦失吊老聃”,写人生在世,当“安时处顺”,视生死为一如,不为哀乐之情所困扰、所拘束。篇末结语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喻精神生命在人类历史中具有延续的意义与延展的价值。

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出自本篇,如“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恢恢有余”、“踌躇满志”、“薪尽火传”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1,以有涯随无涯,殆已2!已而为知者3,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4,缘督以为经5,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6,可以尽年。

1涯:边际,界限。知:音“智”,作心思讲。

2殆已:形容疲困。

3已而为知者:既然这样了还要去从事求知活动。

4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做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恶事不要遭受刑戮之害。

5缘督以为经:顺虚以为法常的意思。缘:循,顺应。督:督脉。

6养亲:一说“亲”指“真君”,即养精神。一说血缘之亲。两说皆有所据。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智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没有限度的智识,就会弄得很疲困;既然这样还要去汲汲追求智识,就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了!做世俗上的人所认为的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世俗上的人认为的恶事不要遭到刑戮之害。顺着自然的理路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身体,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奉养双亲,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1为文惠君解牛2,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3,砉然响然4,奏力騞然5,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6,乃中《经首》7之会8。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9。依乎天理10,批大郤11,导大窾12,因其固然13。枝经肯綮之未尝14,而况大軱乎15!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16,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17。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18,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19,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0。』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庖丁:名叫丁的厨师。一说掌厨丁役之人。

2文惠君:人名,不知何许人。旧注说是梁惠王,疑为附会。

3踦(yǐ):通“倚”。

4砉(huò)然响然:形容解牛时发出的声音。砉然:骨肉相离的声音

5騞(huō)然:“”同于“砉”,都是形容刀砍物所发出的声音,声音大于砉。

6《桑林》之舞:殷汤乐名。

7《经首》:尧乐。

8会:节奏,旋律。

9官知止而神欲行:感官的认知作用停止了,只是运用心神。官:指耳目之官。神欲行:喻心神自运而随心所欲。

10天理:自然的纹理。

11批大郤:“批”,击。“郤”,指筋骨间的缝隙。

12导大窾(kuǎn):“导”,引刀而入。“窾”,空,指骨节空处。

13因其固然:顺着牛的自然结构。

14枝经肯綮(qìnɡ)之未尝:“枝”,枝脉。“经”,经脉。“肯”,带骨肉。“綮”,筋肉盘结处。

15軱(ɡū):大骨。

16族:指一般的庖丁。

17硎(xínɡ):磨刀石。

18族:交错聚结。

19謋(huò):解散。一说此句后应补入“牛不知其死也”。

20善刀:拭刀,好好收拾其刀。

译文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肩所倚着的,足所踩到的,膝所抵住的,哗然响声,进刀割解发出哗啦响声,没有不合于音节;合于《桑林》乐章的舞步,同于《经首》乐章的韵律。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技术怎么能达到这般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术了。我开始宰牛时,所见不过是浑沦一牛;三年以后,就未尝看见浑沦的整只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来观看,器官的作用停止,而只是心神在运用。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即连经络相连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妨碍,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割筋肉;普通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所解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还是像在磨刀石上新磨的一样锋利。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而宽大有余了。所以这把刀子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可是每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放缓,刀子微微一动,牛就哗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这时我提刀站立,张望四方,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赏析与点评

“庖丁解牛”以宰牛之方喻养生之理,由养生之理喻处世之道。而这寓言尤引人注意的是它由技入道所蕴含的哲学和艺术的义涵。由技艺而呈现道境的学说,屡见于《庄子》一书。如《达生》篇中“佝偻承蜩”、“津人操舟”、“梓庆为”及《知北游》中“大马之捶钩者”等寓言,皆倡导由技入道的哲理。

庖丁的技艺能达到如此神奇的地步,乃是因为他不间断地操练工夫:初学时(“始臣之解牛之时”)、“三年之后”、“十九年矣”,在长期实践累积的经验中,庖丁越来越体认到其中的奥妙──掌握到牛体的生理结构、筋络的理路、骨节间的空穴。如是依着自然的纹理(“依乎天理”),顺着本然的结构(“因其固然”)“游刃有余”地进行运刀动作。

由技入道的过程中,主体的身体运作与心神投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学艺时日越久则技能越专精,这在于持之以恒──用庄子的特殊术语来说就是“有守”。庖丁的由技入道,正是技巧专一、艺能专精,志于道而有所持守之故。由技入道的过程中,主体的身体运作与心神投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形”与“心”在艺术活动的创作转化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达到心神运作的灵妙,肢体必须在漫长的过程中,经过实质的技艺操作,方能升华为“游刃有余”的艺术活动。

想象力和美感是庄子创作运思的重要成素。在多项由技入道的寓言作品中,“庖丁解牛”的构想尤为出奇。宰牛原本是一项劳动强度极其艰辛的苦役,庄子笔下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洋溢着审美趣味。解牛告成,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真是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艺术创作者审美享受的陶然心境。

庖丁协调着肢体作出配合无间的艺演,举手投足之间皆能合拍于雅乐的美妙乐音,并表演出优雅动人的舞姿,这艺术形象构成一幅令人赞赏不已的审美意趣,也描绘出主体技艺之出神入化于挥洒自如的自由境界。而庖丁臻至道境的操刀过程中,是以“神遇”、“神行”为主导。守气、静心、凝神,“神”、“形”和合,才能展现为灵妙的道境及其出神入化的艺术活动。

苏东坡深悟了疱丁解牛的道理,体悟到艺术创作和经验累积的关系,从而说出了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出新意于法度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地’,‘运斤成风’也。”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则说:“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与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美感。”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1:『是何人也?恶乎介也2?天与?其人与3?』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4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5。神虽王6,不善也7。

1公文轩:姓公文,名轩,宋国人。右师:官名。

2介:指一足。

3天与?其人与:天生下来就是这样的呢?还是由于人为造成的呢?

4泽雉:草泽里的野鸡。

5蕲(qí):祈求。

6王:通“旺”,旺盛。

7不善:不乐,不能自遂。

译文

公文轩看见右师惊奇地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生下来就是这样?还是人为才这样的呢?”他(自言自语地)说:“生下来就是这样,并不是人为才这样。天生下来就只有一只脚,人的形貌是天赋予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而不是人为的。”水泽里的野鸡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喝到一口水,可是它并不祈求被养在笼子里。(养在笼子里)形神虽然旺盛,但它并不自在。

老聃死1,秦失吊之2,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3,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4,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5倍情6,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7。』指穷于为薪8,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1老聃:即老子。

2秦失:又作“秦佚”,可能是老聃的朋友,也可能是庄子杜撰的人名。

3其人:应为“至人”之误。

4会:感会。

5遁天:逃避自然。

6倍情:一说增益人情,一说背情。

7帝之县解:县,通“悬”。自然地解除倒悬。

8指穷于为薪:烛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指”作“脂”字解,指烛薪上的油脂。“穷”指燃尽。

译文

老聃死了,秦失前往吊丧,只号哭了三声就出来了。

弟子问说:“他不是你的朋友吗?”

回说:“是的。”

问道:“那么这样子吊唁,可以吗?”

秦失说:“可以的。原先我以为他是至人,现在才知道不是。刚才我进去吊唁的时候,看见有老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少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母亲一样。老人哭他这样悲伤,必定是(情感执着)不必哭诉而哭诉。这是逃避自然,违背实情,忘记了我们所禀赋的生命长短,古时候称这为逃避自然的刑法。正该来时,老聃应时而生;正该去时,老聃顺理而死。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哀乐的情绪便不能侵入心中,古时候把这叫作解除倒悬。”烛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火却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