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1。虽小2,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3。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4。
始制有名5,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6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7。
1道常无名,朴:老子以“无名”喻“道”,如四十一章“道隐无名”。朴,乃无名之譬。木乃未制成之器,谓之“朴”。此句历来有两种断句法,一为“道常无名朴”,一为“道常无名,朴(虽小)”,即“朴”属下读。三十七章有“无名之朴”,所以这里仍以第一种断句。
2小:“道”是隐而不见的,所以用“小”来形容。
3自宾:自将宾服于“道”。
4民莫之令而自均:人们无须指令而“道”之养物犹甘露之自然均普。
5始制有名:即二十八章所说的“朴散为器”。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始”是指万物的开始。
6知止:知道行事的限度。“止”,一为适可而止,即行事有个限度;一谓行止,指处身行事。
7一说此为倒文,当作“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以“江海”喻“道”,以“川谷”喻天下万物。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而朴质状态的。虽然幽微不可见,天下却没有人能臣服它。侯王如果能守住它,万物将会自然地归从。
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降下甘露,人们无须指使它而自然润泽均匀。
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种名称,各种名称已经制定了,就知道有个限度,知道有所限度,就可以避免危险。
道存在于天下,犹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
赏析与点评
老子常说“道大”,二十五章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是域中四大之一。道无以名之,强为之名曰大,就强为之名曰道。广大无边的道不是一个无穷大的凝聚体,道是“一”,是存在之大全,它是整全的。老子又说“道小”,“道常无名,朴。虽小”,见小曰明,最细微的地方都有道。后来《庄子》中东郭子问道,庄子回答说最卑劣的蝼蚁、屎尿废物都有道,道在细微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也有道。
三十三章
本章导读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一个能“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要能审视自己,坚定自己,克制自己,并且矢志力行,这样才能进一步开展他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更为重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
知足者富。
强行2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3者寿。
1 强:含有果决的意思。与五十二章“守柔曰强”、七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之“强”字用法一样,都是老子的特殊用字。
2强行:勤勉力行。
3死而不亡:身没而道犹存。
译文
认识别人的是“智”,了解自己的才算“明”。
战胜别人的是有力,克服自己的才算坚强。
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
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根基的就能长久。
身死而不朽的才是长寿。
三十四章
本章导读
本章说明道的作用。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各适其性,而丝毫不加以主宰。老子借“道”来阐扬顺其自然而“不为主”的精神,消解人占有和支配的冲动,从“衣养万物”中我们可以呼吸到爱与温暖的空气。
大道泛兮1,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2,功成而不有。衣被万物3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泛(fàn)兮:广泛流行的样子。
2辞:有两种解释,一:言辞、称说;二:推辞。
3衣被:一本作“衣养”,护养万物。
译文
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有所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因为它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